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部署。但从各地的实践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新农村建设的实效性不足;二是农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三是新农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四是民生问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五是缺乏推动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要矫正上述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坚持舆论先导,进一步凝聚新农村建设的共识;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地位;三是坚持各方参与,努力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四是坚持全面进步,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以高票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短短的20个字概括了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勾勒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哪里?在20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党就提出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在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赋予它新的思路、新的标准、新的任务。而从建设思路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就是让农村生产力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有明显改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向前推进,实现农村各方面的协调、全面发展。那么,通过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农业扶持法律机制、矛盾调处机制的完善,以法治的手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对新农村建设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荣华 《桂海论丛》2006,22(3):8-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观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工作得出的科学理论判断;同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许多哲学观点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黄志标 《江西政报》2006,(3):47-48,3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赣州市先行一步,从去年9月开始,在全市开展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活动,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将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县积极落实赣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总抓手,以村镇规划、“三清三改”和村庄整治为重点。推动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给农村的发展带来空前活力。全县广大农村呈现出了一派新气象。在实践中我县主要做到了以下几条:  相似文献   

6.
法治是我国农村建立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然而,农民主体性地位及相关权利的缺失,以及传统乡土文化对现代法律文化的冲击,使得我国农村法治建设面临困境。赋予农民宪法上的公民身份,完善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部门法体系,健全程序法上的公众参与机制,是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就是让农村生产力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有明显改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向前推进,实现农村各方面的协调、全面发展.那么,通过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农业扶持法律机制、矛盾调处机制的完善,以法治的手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对新农村建设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奏球 《政策》2006,(5):57-58
当前,全国上下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如何把党的思想路线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克服好大喜功、急躁冒进; 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始终,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物质和精神、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关系,  相似文献   

9.
潘玉爽 《青年论坛》2007,(5):155-157
构建新型、健康的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农村文化的现状不容乐观现存的文化设施名存实亡,电视的文化渠道独木难支;摊派的报刊杂志来去成捆;宣传的热闹场面无关事实;过去的宗教迷信复活蔓延;各样的沉渣泛起流毒广泛.构建新型、健康的乡村文化,必须针对乡村文化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进入关键时期,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重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内涵更加丰富,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综合改革的新起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新的战略思路和战略目标,是我国农村综合改革的新起点。20世纪50年代我国也曾经提出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要是和旧社会农村相对立、与社会主义新制度相适应的一个概念;改革开…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出台,破解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如何按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要求,联系实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不断从理论上探讨,在实践中总结。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我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几点思考和看法。一、强化意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引导者、支持者和服务者。建设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农民的伟大事业,归根结底要依靠农民自己。农民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政府的责任在于把农民的力量组织好、调动好、发挥好。建设新农村首先必须激活“村”一级基本细胞,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长期以来,整个社会曾经轻视或者忽视了“村”的存在和作用,对农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重视不够,村级功能有削弱的趋势,导致部分“村”这一基…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物质、精神、政治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全过程。新农村建设,必须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全面推进农村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柱,对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坚持实事求是,正确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总体来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4.
周正宾 《传承》2008,(12):50-5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动态性、长期性、主体性和全面性等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改革"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培养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5.
何焕全 《当代广西》2006,(11):36-3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是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路径是城乡统筹,工农互动;主体是依靠农民大众,社会广泛参与。凤山县属“老、少、边、山、穷”的国家级贫困县,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不仅是凤山县,而且也包括其他贫困地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坚持树立长期建设的思想,不可一蹴而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与当前我国农村的实际,决定了完成这项历史重任绝非朝夕之功,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尤其是在贫困地区特别像凤山县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要完成这项重任,更不可能轻易在…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什么要建设新农村,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怎样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动态性、长期性、主体性和全面性等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改革"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培养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8.
2007年开始,根据省、州党委的要求和统一部署,红河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及时抽调了1239名(其中省级59人,州级172人,县级  相似文献   

19.
20.
《时代主人》2006,(10):38-39
近几年来,赣州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通过整合力量,开拓创新,勇闯新路,大胆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得到了上级机关及各级领导的肯定。赣州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被誉为欠发达地区低成本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赣州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