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良中 《求索》2007,(12):218-222
朱子认为王安石《尚书新义》伤于“凿”,苏轼《书传》伤于“简”,林之奇《尚书全解》伤于“繁”,吕祖谦《书说》伤于“巧”,他对宋代具有影响的四家《书》说给予了一字评,结合四家著作可见朱子的评价是精当的。对四家《书》解利弊的总结,奠定了朱子阙疑、废序解《书》、反对注脚成文的注释《尚书》的基本原则,形成了他对蔡沈作《书集传》的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尚书》是中国上古的文献汇编,既保留着现存最早史书的特点,又实为“天人”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尚书》分别从天、人及天与人的关系三方面见出其深刻的“天人和谐”内核,与其他经典一同铸就了中国传统观念和哲学思想的坚实基础。当下,中国从科学发展进一步全面迈向“中国梦”,《尚书》中的天人思想必然与其产生交流和互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明代万历年间,贵州巡抚郭子章作《黔记》,历数贵州人物,而于《理学传》中,着重写了《尚书文恭孙公应鳌传》,推崇他在“理学”上的贡献。清康熙年间,贵州巡抚田雯作《黔书》.在《人物名宦》中写道: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伦理”二字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所谓“敬畏伦理”(这一概念系作者2004年提出),  相似文献   

5.
周公“制礼作乐”与《尚书》的最初编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修成 《求索》2007,(11):171-173
周公“制礼作乐”的文化建设、周初以史为鉴的思想观念、庞大的史官群体和完备的史官制度以及史官有意识地收存和整理政治言论集等为《尚书》的资料收集和最初整编提供了思想、行为、体制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前提条件。《尚书》在西周初年即已开始了初步的编纂,其资料以殷商周初的政教文书档案为主。  相似文献   

6.
《尚书》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先提出并系统论述“罪·刑”概念的上古文献。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以“仁”“礼”来概括儒学,而忽视先秦儒学对刑法的全方位论列,甚至认为“中华法系”源于后起的法家。其实,正是《尚书》,从法哲学的思考到国体、政体的制度性论证,从立法、司法、执法的基本原则到具体刑法条例的制定及其适用,从刑事犯罪到民事规范到司法诉讼程序,都有基础性的探讨。应该说,以《尚书》为代表的先秦儒学,为中华法系提供了最初的思想资料和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7.
先秦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殷代中叶到西周厉王末年以前为萌生时期;此后到春秋中叶左右为发展时期;从出现孔、老、墨到秦统一为争鸣时期。 一、萌生时期。 从殷王盘庚“先王有服,恪遵天命”(《尚书·盘庚》, 到周武王“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尚书·牧誓》)到穆王“上帝监民”(《尚书·吕刑》),都是很相信天命,表现为原始客观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8.
史振卿  周国林 《求索》2011,(3):225-228
作为孔子后裔的孔安国,在汉武帝时得到孔壁古文《尚书》后,缀合文字,划断篇目,使得他与古文《尚书》有了不解之缘。汉代《尚书》三家之学均出自倪宽,而倪宽受业于孔安国,所以今文《尚书》又与孔安国有牵连。古文《尚书》主要通过师承和家学两种途径得以广泛流传。古文《尚书注》(《孔注》)和古文《尚书传》(《孔传》)的形成,是古文《尚书》在魏晋时期的重要发展。现在我们无法断定《孔注》和《孔传》的著者,从史料可见这一时期孔氏家人对《孔注》和《孔传》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尚书·尧点》有“克谐以孝”之说。《圣经》的《创世纪》里提出“百善孝为先”。无论东西方文化都注重孝道,但历史的演变却使之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亲子关系及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度差异严重影响到各个领域特别是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10.
韩超 《现代领导》2004,(6):31-31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涵义: 一是民为邦本。《尚书》中日:“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其意是说人民是国家的本体,人民稳定了,国家才能安宁。孟子总结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相似文献   

11.
中庸思想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意义──兼论儒教文化的适应性转换朱健刚“中庸”的概念始见于《论语》,但“中庸”的“中”字,作为道德规范和政治原则却产生于更早的时期,据《尚书·盘庚中》记载,商王盘庚的时候,由于黄河连年泛滥,于是决定迁都于殷,在作出这一决定时...  相似文献   

12.
《尚书·洪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范》在《尚书·周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代治经学的人,莫不有所研讨。但大多数是“妄生穿凿”(顾炎武:《日知录》卷二),附会术数,以致把古人朴素的文字说得奥妙无穷,河图洛书,竟成玄学。解放以后,虽然脱离了封建迷信的窠臼,但有的学者认为,它不过是“描绘出一幅神权政治的蓝图”,旨在“宣扬神权政治”(王世舜:《尚书译注》)。笔者学殖荒谫,于时贤所论,仍觉未及尽词,故略申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言志说檀小舒“言志说”发端于先秦时代。在中国古代经典《尚书.舜典》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明确提出了“诗言志”的主张。这个被朱自清称作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开山纲领”的论说与先秦儒家学说完全合拍。孔子曰:“...  相似文献   

14.
赵景发 《现代领导》2001,(10):43-43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优秀的领导思想,可以为我们分析研究、批判继承,如《周易》中的“居安思危”、《尚书》中的“民惟本,本固邦宁”、孔子的“身正令行”、《左传》中的“宽猛相济”、唐太宗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等等。现代西方的领导思想和领导方法,也值得我们有选择地引进、吸收、借鉴、改造,为我们自己所用,如西方管理学说中的目标管理办法,日本的企业管理办法,以及一些先进的调查预测方法、决策方法、考核选人用人方法等。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     
《今日浙江》2010,(12):57-57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日文,照临四方日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总之,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相似文献   

16.
中国行省制的创建朱丽华“行省”,也称“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行省之制源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行台”。三国曹魏高贵乡公甘露二年(公元257年),行台出现。行台是行尚书台的简称。当时,以尚书台为中央行政机构,行尚书台是尚书台的派出机构。尚书台改称...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与中国古典诗学张家钊中国古典诗学包括古代诗论、文论、乐论、以及小说理论和戏曲理论,它源远流长而内容丰富。从先秦时期《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这一著名的诗学纲领,到二十世纪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国古典诗学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丰富的古代...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诗歌李建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从言志、抒情、神韵三种诗歌类型的形成和发展对此作一点粗略的论析。一、言志诗:人与自然在道德上的合一“言志”一说源于《尚书·尧典》。“诗言志”,要求诗歌的内...  相似文献   

19.
沈虹光 《世纪行》2011,(10):33-35,41
《扯伞》 美玲参加全省地方戏演员比赛,演的剧目是《扯伞》。 《扯伞》源自元·关汉卿的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元末,话说英雄豪杰《水浒传》的施耐庵也编了部才子佳人传奇,叫《幽闺记》,故事与杂剧相似。说的都是战乱中尚书小姐王瑞兰邂逅穷公子蒋世隆.萌生爱情结为夫妻。王尚书平乱回朝,嫌蒋公子门第卑微,强行带走小姐。思念公子的小姐焚香拜月,祈求上天成全保佑。  相似文献   

20.
潘莉 《前沿》2011,(24):208-210
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引《书》、用《书》情况看,孔子确实对《尚书》作过整编。克己复礼的强烈使命感、鲁国丰富完备的藏书、因讲学需要而编订教科书等为孔子整编《尚书》提供了主观原因、客观可能和直接动力。孔子对《尚书》的整编当在其自卫返鲁之后,整编形式主要是在周公最初编纂的《尚书》文本基础上,广泛参考周王室及鲁、秦等诸侯国的档案资料而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