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个高中学生谈得很投机,决定办一份铅印小报,《中学文革报》问世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青少年中首先发起了红卫兵运动。红卫兵最早于1966年6月出现于北京。8月1日,毛泽东写信给清华大学附中的红卫兵,认为他们的行动说明“对反动派造反有理”,向他们表示“热烈的支持”,同时要求他们“注意争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们”。从此,红卫兵运动遍及全国。红卫兵高呼“造反有理”的口号,造所谓“牛鬼蛇神”的反,揪斗所谓“走资派”,搞乱了地方党委,并造成群众之间的派别纠葛和纷争。红卫兵在1966年8月以后进行了大串联,毛泽东支持他们的串联活动…  相似文献   

2.
"文革"时期红卫兵的形形色色的"革命造反"运动是从"破四旧"开始的.由于置身在全国"文革"大背景下,福建红卫兵"破四旧"运动具有全国红卫兵"破四旧"的共同色彩.通过对福建红卫兵"破四旧"运动的考察,探析红卫兵"破四旧"运动的一些典型特征,对中国国民具有深刻的反思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红卫兵运动的兴起,极为荒唐的破"四旧"运动开始了.所谓的"四旧",指的是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和旧习惯.由于当时对于"新"和"旧"的概念没有科学的标准和正确的态度,加之红卫兵的盲目和无知,在江青、林彪一伙人别有用心的煽动下,破"四旧"变成了砸文物、打人、抄家的同义词,造成了严重的恶果.  相似文献   

4.
“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中学生组合而成的秘密团体“红卫兵”组织,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并演变成为一场红卫兵运动。 “文化大革命”造就了红卫兵及其红卫兵运动,没有“文化大革命”就没有红卫兵及其红卫兵运动;红卫兵运动点燃了“文革”之火,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红卫兵运动也就没有“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5.
<正>如今六七十岁的人,大都记得"文革"中一篇喊得很响的《人民日报》社论名字——《红卫兵不怕远征难》。当年停课"闹革命"的大中学校的红卫兵,在《人民日报》社论的号召下,很多人怀着理想和追求,打着红旗,背起行装,呼喊着"革命口号",走上新的长征路。他们在艰难的跋涉中走向北京,走向井冈山,走向  相似文献   

6.
霞飞 《党史博采》2008,(4):32-35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红卫兵运动中,活跃着一个红卫兵头目。他曾经当过北京航空学院红旗战斗队总负责人、北京航空学院革命委员会主任、"首都大专院校红代会"核心组副组长、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常委。他就是红卫兵"天派"头目韩爱晶。  相似文献   

7.
霞飞 《党史博采》2008,(1):29-36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曾"涌现"出名噪一时的红卫兵"五大领袖",他们就是聂元梓、蒯大富、谭厚兰、王大宾、韩爱晶。这五个人,出身好,热心政治,有组织能力,活动能力强,在造反刚刚开始时,颇能呼风唤雨,也曾受到过肯定。但曾几何时,他们都因为在"文革"中犯有严重罪行而"落马",成为昙花一现的人物。今天,我们从他们的人生浮沉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文革"初期,红卫兵在"中央文革"的驱使下,四处造反, 破"四旧",砸文物,烧古书,金瓯板荡,神州不宁。 1966年10月22日,"哈军工"红卫兵首次冲击国防科委 大楼,叶、聂二帅巧计退"兵",化险为夷; 11月7日,600多名红卫兵再围国防部,砸玻璃,伤卫士, 进占国防部…… 事态在扩大,危险在加剧。 老帅们忧心忡忡,彻夜不眠,5条平乱计策,均遭林彪否 定;周总理出面调停,"中央文革"又另搞一套…… 是谁要毁我长城?庆父不死,鲁乱未已。这只是十年浩劫 的开始。  相似文献   

9.
随着"文化大革命"起源问题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红卫兵运动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开始把眼光投射到"文化大革命"前学校教育与红卫兵兴起之间关系的探讨上.在这种背景下,考察"文化大革命"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情况、经验教训便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新的课题.本文即将这一课题研究的情况作一概述,以期将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抗战大后方的贵阳,以抗日救亡为特征的抗战文化运动蓬勃兴起.在中共贵州地下组织的团结、引导下,"筑光音乐会"等文化团体成为贵阳抗战文化运动的中坚力量.他们利用"合法"地位,冲破国民党贵州当局的阻挠、破坏,结合抗日宣传的要求和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城乡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团结了进步力量,大大鼓舞和激励了人们的抗日热情.  相似文献   

11.
江飞 《党史文苑》2003,(3):36-37
毛泽东检阅红卫兵 没有红卫兵运动,就不会有延绵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离开了毛泽东的支持,就不会有一度“如火如荼”的红卫兵运动。 1966年5月29日,清华附中的学生秘密成立了一个名叫“红卫兵”的组织,寓意为保卫红色政权的卫兵。六七月间,清华附中的红卫兵先后张贴出一论二论三论“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万岁”等三张大字报,表示“造反有理”,要一反到底。8月1日,毛泽东写信支持清华附中红卫兵。从8月18日到11月26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先后八次检阅红卫兵达1100万人次。检阅中,天安门广场人海如潮,红卫兵小将们狂热无比。人人都双手举过头顶,向着毛主席欢呼着,跳跃着,许多人把手掌都  相似文献   

12.
红卫兵,意即“毛泽东的红色卫兵”;它是“文革”中由大、中学生自发建立的一种组织。在十年“文革”中,红卫兵充当了劲旅和急先锋。以其活动为主体的红卫兵运动,裹挟了整整一代青少年,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写下了显赫的一页。运动中所衍生和折射出的红卫兵文化是文革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笔。本文拟对此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史学方家。  相似文献   

13.
天安门前,红潮如涌。“文革”初期,毛泽东多次登上天安门城楼,接见红卫兵.检阅红卫兵。从首都北京,到全国各地,从全国各地,到首都北京,红卫兵,大串联,红卫兵,向太阳。千万颗红心向北京,祖国山河一片红。 毛泽东接见红卫兵,从主动到被动,从兴致勃发.到心感无奈,其情感几经变化。红卫兵运动亦潮涨潮落…… 揭示“文革”初期的真实,展示红卫兵运动的历程,那时节: 天安门前涌红潮,小将热情比天高。胸前像章带泪闪,手中宝书连心摇。劲猎东风擂战鼓,漫卷红旗歌舜尧。伟大领袖一挥手,映得山河如此娇。  相似文献   

14.
曲阜的"破四旧"运动始于1966年8月,止于1967年初。运动之初,当地干部组织群众努力把"破四旧"运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力保"三孔"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免遭破坏。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升级和北师大"井冈山战斗团"等外地红卫兵组织的介入,"破四旧"最终演变成一场"造孔家店的反"的灾难性破坏运动。曲阜"破四旧"运动的开展,不仅未能"移风易俗"、"改变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反而严重地破坏了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给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等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其经验教训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5.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红卫兵运动的兴起,极为荒唐的破“四旧”运动开始了。所谓的“四旧”,指的是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和旧习惯。由于当时对于“新”和“旧”的概念没有科学的标准和正确的态度,加之红卫兵的盲目和无知,在江青、林彪一伙人别有用心的煽动下,破“四旧”变成了砸文物、打人、抄家的同义词,造成了严重的恶果。伴随着“文革”风暴的出现,破“四旧”运动兴起破“四旧”运动是随着“文革”的开始和红卫兵运动的出现才得以蔓延开来的。1966年5月29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红卫兵组织——清华附中红卫兵。8月1日…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受党内左倾错误思想蔓延的影响,相继在广东、海南、福建、广西等地发生反"地方主义"运动,实践证明这些所谓的"地方主义"问题都是不符合实际的,陆续得到了中央的平反。通过对广东、海南、福建等省份反"地方主义"运动的比较研究,总结"共性"与"个性",得出的教训启示有:转变执政方式,加强依法治国;坚持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历史;健全民主集中制,弘扬党内民主;强化作风建设,增强干部团结。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场轰动全球的红卫兵运动,带着红袖章的红卫兵在全国各地搞串连,“横扫四旧”。红卫兵运动的迅猛发展,与八届十一中全会后,毛主席八接见红卫兵不无关系,自1966年8月18日至11月底,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毛主席八次十批接见了1200万红卫兵,消耗的财力、物力不计其数。本文作者当时在首都工作组工作,亲历了八次接见的全过程。他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毛主席对人民群众运动的支持和周总理卓越的指挥才能。  相似文献   

18.
对红卫兵运动性质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30年前发生的红卫兵运动,是中国青运史上极其惨痛的一页,无论对党和国家,还是对青年一代的成长,它都是一幕历史悲剧.正确认识这场特殊青年运动的性质,对深刻认识“文化大革命”,总结青年运动的教训,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红卫兵运动是毛泽东错误发动的,被中央文革小组利用的青年运动.由于党的领袖毛泽东,对阶级矛盾和党内矛盾作出了错误的估计,并错误地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解决这些矛盾.而要发动大规模的群众运动,首先需要寻找运动的先锋力量,青年学生天真、单纯、好冲动,又有浓厚的政治热情和天不怕地不怕的闯劲.毛泽东看中了青年学生的这些特点,一手发动了作为“文革”先导的红卫兵运动.  相似文献   

19.
李进 《党史博览》2021,(11):11-16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闭幕词中说,"我们开了一个胜利的大会,一个团结的大会",这次大会"从团结的目标出发",是"团结的模范".红军经历长征落脚陕北之初,中共内部的革命观点不够一致,通过对历史问题反思梳理,在逐步形成统一认识的基础上,促成了中共七大的成功召开,为迎接抗日战争最后胜利、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侧重于从延安时期中共对历史方面的认识出发,探究党内统一思想的曲折历程,尝试找到中共成功召开七大的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20.
正多年前,我曾在某杂志上看到回忆周恩来总理1966年9月在北京通过电话处理北京某中学红卫兵拦截国际列车,欲强闯边境出国"造反"的回忆文章。时间久了,我未能再找到该文。记忆中,作者好像是从当时在边境现场的角度记述总理对他们严肃耐心的劝说经过。当年9月7日晚,我和同为北京三中学生的十几名红卫兵"西纠"队员正在总理身边执行保卫任务,从周总理口中得知,当天下午至深夜,中苏边境我方海拉尔边境站发生了来自北京的中学红卫兵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