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望来  卢静 《外交评论》2010,27(2):152-155
外交学院秦亚青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发表的《关系本位与过程建构:将中国理念植入国际关系理论》一文,因其理论建树和原创性思考在国际关系学界激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是“过程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诞生。  相似文献   

2.
李巍撰写《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理论进步”与“问题缺失”——兼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305))》(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9期)一文,对王选舟主编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以下简称《研究》)一书作了较为深入的评价,认为《研究》一书所展现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成就固然振奋人心,但是该书所揭示的很多问题更加发人深省。仔细盘点中国过去十年所存在的问题恐怕比总结成就更具有建设性。他在文中提出,  相似文献   

3.
张曙光在《冷战国际史与国际关系理论的链接》(《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2期)中认为,冷战国际史研究与国际关系理论探索相结合应该成为国际关系跨领域研究的有益尝试。(1)冷战国际关系应该成为检测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假设的一个时空“实验室”;(2)冷战国际关系应该成为设定当代与未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新议题的参照体系,研究者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对议题进行重新设置,  相似文献   

4.
征稿启事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由国际关系学院主办,是以刊载国际问题研究论文为主、同时反映本院科研和教学成果的学术理论刊物。近年来,我刊在栏目设置上向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方向倾斜,主要栏目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国际政治、国家安全理论、国际经济、国际法等。为加大国际关系方向的发稿比例,现面向广大从事国际关系研  相似文献   

5.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由国际关系学院主办,是以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问题研究为主旨、国际安全研究为特色的国际关系学术期刊,设有"国际政治"、"国际安全"、"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等栏目。  相似文献   

6.
在发表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8期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向"》一文中,作者朱立群、聂文娟认为,在20世纪"社会学转向"之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现在又出现了"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7.
许亮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科学主义陷阱”》(载《国际论坛》2008年第5期)中指出:国际关系理论不存在统一的模式和普遍性的价值,它的建构需要理论工作者带着使命,从具体条件下的具体问题入手。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使国际关系理论失去了学术价值,而烙上了政策目的。这是一种错误理解。  相似文献   

8.
征稿启事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由国际关系学院主办,是以刊载国际问题研究论文为主、同时反映本院科研和教学成果的学术理论刊物。目前,我刊在栏目设置上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国际政治、国家安全理论、国际经济等。现面向广大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教师征稿。  相似文献   

9.
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3个层面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流派进行梳理和类归,认为国际关系理论与哲学思想有密切关系。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重视以哲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及其所隐含的价值论体系为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在呈现流派繁荣和学科成熟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如科学与伦理、必然与偶然对立割裂等一些哲学意义上的重大缺陷。认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构建需在哲学层面加强基础性探索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应处理好“古”与“今”、中”与“外”的关系。参照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谱系有重要借鉴意义,但强调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应更具鲜明的实践品质,并尝试提出了“和谐的国际社会”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概念和命题。  相似文献   

10.
秦治来 《外交评论》2005,47(5):50-56
以德.代元主编的《国际关系理论批判》作为分析文本,着重评述最近出现的英美学派“大辩论”所涵盖的3个基本问题。目前这场仍在继续的“学派大辩论”,为我们认识国际关系学界两种不同的理论发展取向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尤其是,这场“后学”视角下的“学派大辩论”清晰地勾勒出一幅“非线性拓展的国际关系理论未来图画”。  相似文献   

11.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杨闯教授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11期发表的《“人权原则”和“民主原则”对国际关系准则的挑战》一文中指出:冷战结束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将“人权原则”、“民主原则”等国内政治原则运用在国际关系中,严重挑战国家主权原则、主权平等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和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美国等国以“人权原则”为理论盾牌进行的“人道主义干预”,造成了新的人道主义灾难,其以自己的“民主模式”改造他国的行为,则是与国际关系民主化背道而驰的。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各国的相互依存加深,同时实力原则和强权政治仍在起作用。应认清国家主权原则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所面临的挑战,以避免“人权原则”和“民主原则”成为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国家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进步与问题》(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1期)一文中,秦亚青教授认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阶段包括前理论阶段、理论学习阶段和理论创新阶段。在前理论阶段,没有对理论的自觉意识,最明显的标志是学理理论的缺失。文中把这一阶段界定为1978年至1990年,  相似文献   

13.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由国际关系学院主办,是以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问题研究为主旨、国际安全研究为特色的国际关系学术期刊,设有"国际政治"、"国际安全"、"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等栏目。"国际政治"栏目刊登关于对国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文章,重点关注当代国际社会所面临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重要的国际事件,国与国之间、地区间的一些焦点问  相似文献   

14.
张德广在《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载《红旗文稿}2008年第18期)中,对“我们是否能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给出了明确回答,认为应该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文章指出,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涉及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异同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都是以发现客观规律为目的,所以其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一致的。另一种观点认为,  相似文献   

15.
陶杨华 《外交评论》2009,26(6):124-133
《为什么没有国际关系理论》一文,真正探讨的问题并非为什么没有国际关系理论,而是为什么国际关系理论被一种精神和智力上的贫困所标志。把国际关系理论界定为一种对国际政治进行沉思的传统,通过揭示主权国家造成的智识上的偏见和进步观念,是导致国际关系理论精神和智力贫困的原因,怀特表达了他对一种狭隘的现实主义眼界的不满,对抽象的科学主义思维的抵制以及对一种深邃的历史感的热切呼唤。  相似文献   

16.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刘力平教授在《国际关系理论的时空问题》一文(载《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4期)中强调,中国学者应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放一放,集中精力思考中国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7.
尹继武在2003年发表《国际关系的微观视角分析:心理与国际关系》一文中认为,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的动力之一来源于对相关学科方法的借鉴。由于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不成熟,因而,在理论研究中更多的是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国际关系问题。国际关系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运用于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中———国际政治行为的心理学分析。相对于传统的从权力、制度和新近的文化等宏观视角来进行国际关系分析而言,从心理学角度去解析国际关系是属于微观层次上的考究。综观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史,理论界偏重于宏观现实政治探讨,重视宏观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在《关于创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不能回避的几个问题》(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一文中,作者汪金国、汪毅刚指出了“食洋不化”与“食洋不想化”对创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危害。作者认为,食洋而不想化,是心理问题,是态度问题,是主观问题,是危害最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关系理论的时空问题》一文(载《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4期)中,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刘力平教授通过考察国际关系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提出了自己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定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起源,刘教授肯定斯坦利.霍夫曼的说法:"国际关系理论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相似文献   

20.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苏长和在《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栽《国际观察》2005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要使国际关系成为受其他学科尊敬的学科,可以在两条道路上进行探索,一条是走思想史的道路,另外一条是走经济学发展的路子。前者是人文的,后者是科学的。思想史的道路需要我们的研究更多地从人类政治思想历程中寻求对国际关系的解读,一方面我们要关注政治思想对国际体系进程与国际秩序设计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研究中给国际政治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国际关系的秩序法则、道德律令、正义原理、价值分配、文明共客等等,都是思想史研究途径所回避不了的问题,对国际关系研究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