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是对社会发展水平的一种量化测试、定量评估。“发展”的观念本身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与此相应,社会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也有一个从单一经济指标向多元社会指标体系转化的过程。直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仍然把社会发展单纯地视为通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为人们提供更多物质消费品和劳务消费的过程,用以评估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只是单一的经济指标,即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然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面临着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最显著的是人口剧增…  相似文献   

2.
一、衡量生产力本身的标准是满足人类全面发展需要的劳动生产率生产力是人类有目的地控制和调节对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能力,这个目的就是满足人类全面发展的需要,所以,生产力也就是为了满足人类全砸发展需要而进行劳动的能力。如果以通常说的三要素或五要素的量化来衡量生产力水平,那么正如有的观点所阐述的那样,生产力=劳动者要素方面(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劳动者的文化素养,劳动者掌握自由时间的方式和程度,劳动者的生活水平等)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方面(劳动生产率、物质资料丰富程度、发展速度、生产社会化程度等) 科技要素方面的科学技术应用水平 管理要素方面(生产过程的指挥、调控水平等)。如果把生产力分为几个子系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以1980年为基点,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再经过50年,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今天,中国正按照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构想稳步前进。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1980年,我国国内生产  相似文献   

4.
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高低优劣,取决于多种多样的因素,涉及面十分广泛,包括维持和推动国民经济机体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的一切方面。因此,也就可以从多种不同角度来考察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这一概念,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包括:(1)主要经济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包括工农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国家财政、物价总指数、工资、居民消费水平以及农业、工业、运输邮电、能源生产与消费、国内商业、对外贸易、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的发展状况。我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一般分18个大类,每个大类再包括若干个具体指标。(2)宏观总量是否平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  相似文献   

5.
一、精神文明建设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生产力是物质生产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影响和改造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的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现代生产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生产力系统的基本的或称实体性要素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劳动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要求工资不断有所提高,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是很自然的,也是合理的。但是,工资仅仅是劳动者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的一部分。工资的增长速度要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制约。在经济学中,人们一般用国民收入作为衡量一定时期内社会所创造  相似文献   

7.
1960年12月,日本池田内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1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倍",以达到"大幅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实现完全就业,缩小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地域之间等收入上存在的差距,使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得以均衡发展"的目的."计划"的成功实施大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其中有以下举措.  相似文献   

8.
生产力标准是用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作为衡量社会主体、社会历史现象和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尺度。它是生产力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实践中的延伸和运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标准是划分社会经济时代(又称生产时代)的决定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因此,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在研究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问题的过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均国民收入300美元,某些人便据此大作文章,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一些年轻人,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也因此而感到有些灰心丧气。那么如何看待我国人均收入只有300美元呢?我们国家还比较落后,人均收入还比较低,这是事实。但除此以外,还有种种因素。一是在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上,一般是按一国一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包括所有在业人员的工资报酬。在西方,国家行政人员、军队、警察的工作都划归服务业,其工资报酬也引入国民生产总值。而我国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发展与社会稳定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思想,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深刻理解这二者的关系,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和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推动生产力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稳定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的状况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生产力的发展首先必须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甚或出现社会动乱,那它不但没有精力和物质基础去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就连既有的生产力也会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1.
自60年代初期到目前的20多年期间,南朝鲜经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1961年,南朝鲜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1亿美元(现价),1986年则增加到1,092亿美元。到1987年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将增长12.2%,增长率冠全球。20多年期间增加了51倍。同期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82美元增加到2,850美元。翻了五番(南朝鲜当局还计划到1991年,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是个面积狭小、人口众多、资源贫乏的国家。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重打击和破坏,使其在经历10年恢复时期后,经济技术落后的局面仍没有很大改变。农业在国民收入中占22.7%,工业占30.2%,还是个工业农业国。1955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是246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的1/15;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27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居第35位。然而,经过18年(1956-1973年)的努力,日本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现代化。1973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4,224亿美元,人均国民收入为3,090美元。日本何以在短时间内由一个自称"二流半"的资本主义后进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笔者认为,除了日本政府对内实行了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外,还在于其对外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以及在引用外资、引进技术和对外贸易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法。本文拟从这几方面进行粗略探讨,以他山之石启示我们更好地实行对外开放,迅速实现巨龙腾飞。  相似文献   

13.
第一节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一、社会总产品与国民收入 (一)社会总产品社会主义的社会总产品是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见下表) (?) 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看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以价值形态看包括生产过程中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小的生产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所创造的供自己消费的生活资料价值(V)和新创造的供社会或集体支配的物质资料的价值(M)。其中C是当年生产过程中转移的旧价值,(V M)是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 (二)国民牧入  相似文献   

14.
包头市作为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在自治区的发展和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按照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步伐的目标要求,我们初步考虑我市要积极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多,今后三年年均增长达到20%以上,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要基本实现翻番的速度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进入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行列;第二步,到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  相似文献   

15.
首先,国民生产总值按美元计算受到汇率的影响。小平同志讲的800—10OO美元这样的提法和他讲的翻一番、翻两番,是一个问题的不同表达。翻两番是按照人民币的表达,1000美元是按美元的表达。因为在1980年,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是4470亿人民币,如果翻两番的话,加个30亿算个大数4500亿翻两番就是18000亿。1980年的汇率是1:1.54,当年的4470亿就合2800亿美元,这个2800亿美元,按当年人均差不多300美元,如果到18000亿人民币(按不变价  相似文献   

16.
《前线》1984,(9)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一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化大生产人类社会不能离开物质资料的生产。一种社会形态赖以构成、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即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的状况,就是该社会的物质基础(亦称物质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7.
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远大目标 ,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 ( 2 0 0 1— 2 0 0 5年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第一 ,国民经济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取得明显成效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有显著的提高 ,为 2 0 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 0 0 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的基础。“十五”期间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经济奋斗目标 ,是因为我们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根本出发点是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这是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生产目的所决定的。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相似文献   

18.
世界银行在2006年发表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其基本含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体)在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成为中等收入经济体以后,促使其由低收入经济体成长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原有发展模式逐渐失灵,进一步的经济增长被原有的增长机制锁定,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的上限,经济...  相似文献   

19.
自1953年联合国发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及其附表”以来,后历经1968年、1993年两次大的修订,SNA系统就成为国际最为流行的国民收入计算体系,国内生产总值(GDP)也成为最重要的经济指标。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G 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在改革开放以前及其初期,我国使用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TheSystem Of M aterial Product Bal-ances,简称M PS),从1985年开始,我国就建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和核算模式等进行反复研究。国务院于1992年8月发出《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相似文献   

20.
小康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阶段性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小康政治的内涵及其特征 从《诗经》中最早提出“小康”这个词,到十六大报告之前的有关表述,“小康社会”大都偏重于物质指标。国家统计局在1991年提出的16项“全国人民小康水平标准”,无一不是物质方面的,比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等。这是必需的,因为社会的发展总是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保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