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教育历来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哲学教育存在着政治化、教学体系僵化、功利化和生活常识化等倾向性问题,严重影响着哲学教育的实效性。如果从哲学教育本身寻找原因,那就是哲学观诸多误区对哲学教育产生着影响。为此,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哲学观,促进哲学教育理念的转变,积极推进哲学教育改革,不断增强哲学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我们正站在两个世纪的交汇点上。即将逝去的百年,人类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它深深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新的世纪姗姗而来,它将为人类展现怎样的前景?我们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做好准备了吗?这一切问题,已经现实地摆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在即将跨入...  相似文献   

3.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保持蓬勃活力的保证。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关键时刻,江泽民同志相继发表了“8、7”、“4、28”和’7·16”讲话,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奏出了时代最强音,它将迎来又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春天。一、讲话具有前瞻性、针对性、战略性(一)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俗话说:“有为才有位”。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与经济的繁荣,又为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物质和环境条件。建国以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工…  相似文献   

4.
蒋如洲  陈克宏 《探索》2003,2(1):113-114
一、以美引善是由美和善的内在联系决定的美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 ,世界上既不存在什么美丑之分 ,也不存在什么善恶之别。两者都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当然 ,人在劳动中 ,首先追求的是功用 ,因为只有这样 ,人类社会才能够生存发展。普列汉诺夫说 :“从有用的观点对待事物的态度是先于从审美快感的观点对待事物的态度的。”[1]但是 ,人类在为获取生活资料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不但改造了自然 ,促使了自然的“人化” ,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自身 ,促使着自身的“人化”。在从善的角度评…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 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技术是人类的福星还是人类的灾难?人类应对技术持乐观抑或悲观的态度?这是人们长期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海德格尔作为二十世纪重要的思想家 ,不可能无视技术的存在以及技术对人的影响 ,他认为技术的本质在现代社会是被遮蔽的 ,他从哲学和时代角度揭示了技术的本质 ,提醒人类正确对待由自己创造的技术 ,明智地用它来为人类的生存和幸福服务。一、现代技术本质揭蔽海德格尔从以下几个方面揭示了技术的本质 :1、技术既是对自然存在丰富性的展现 ,也是主体能力多样性的展现。海德格尔认为 ,技术是人的活动 ,存在于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新哲学是以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为出发点,因此马克思的自由思想也要在这种新哲学的运思中解读。在马克思看来,“自由”的内涵并不只是不牵累于他物,它也在于实践着的人的功过自承。人类正是在对自由的人文价值意义的探求中用自己的独特性存在方式——实践的对象性活动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何学习、怎样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基本问题.立足中国实践而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学习的基本态度,也是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所持的基本态度.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具有独特的实践品格.所谓独特的实践品格,实质上是说立足于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探索为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换言之,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总是反映着中国基本国情的变化,总是在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的实践中深化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革命哲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兴良 《求实》2004,1(5):24-27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首先是“哲学观”上的革命 ,而不首先是“本体论”上的革命。马克思的哲学也不是“主客统一的生存论哲学” ,而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是“改变世界”的革命哲学。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和革命哲学 ,必须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为坐标 ,把它看成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一种方式 ,任何把马克思哲学纳入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路或概念系统的尝试 ,都可能离开了马克思 ,而不是“回到”或“走近”了马克思。  相似文献   

9.
社会建构主义的兴起和影响的日渐扩大,使其作为一种视野经历了从知识观到世界观、从社会学工具到哲学方法的演变过程,形成了对科学知识、人工制品乃至一切“实在”现象的解释方式,它既给我们观察或看待世界增加了新的丰富性,又存在着将我们引向否认一切客观性的危险,因此需要我们有一种合理的视角去对待它。  相似文献   

10.
在实践中丰富发展邓小平科技思想○郭庆惠马来平最近,江泽民同志强调:“学习邓小平理论,既要坚持它的基本观点,又要通过实践,使它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是我们对待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态度,也是我们对待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基本态度。通过实践,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的科技思想...  相似文献   

11.
“哲学究竟有什么用?”在现实生活中,哲学这门高度抽象、议论玄远的学问,究竟能够和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个问题似乎一直存在着。尤其是在大家都关注于具体的科学研究和工作实务的时候,就更是如此。但是人们往往没有注意到,要想清楚透彻地回答这个问题,本身就已经离不开哲学了。其实不光是对哲学,对于任何事物,人们也都要问问:“它有什么用?”而“有用无用”的问题,和“利弊、善恶、美丑、优劣”等问题一样,在人类生活和思想中带有极大的共同性、普遍性,对它们从来就有很多思考和争论,这本身就形成了哲学中的一个领域。在…  相似文献   

12.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体现在它不仅正确回应现实问题,探索出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断地进行科学化,这是永葆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的关键环节;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3.
邓忠强 《学习月刊》2012,(23):52-52
古代的皇帝和大臣.他们对待历史的态度是怎样的呢?翻开《资治通鉴·卷196》.里面记有唐太宗想看个人“档案”一事,颇觉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4.
从西方科学与哲学的发展看马克思哲学观的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微  高扬 《唯实》2004,1(7):9-12
西方科学与哲学发展的演进过程说明 ,科学观对哲学观的变革发挥着巨大影响 ,对科学观的批判性反思是哲学观前行的动力。马克思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放到生活世界与现实实践中去考察 ,既反对把哲学实证化的科学主义立场 ,又反对人本主义思潮狭隘、近视的科学观。马克思在哲学观上的变革 ,为科学与哲学的相互促进提供了合理的时代契机  相似文献   

15.
许斗斗 《唯实》2008,1(2):45-48
价值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对自身存在状况的自我意识和反思。人的价值存在是以实践的方式,其中主要是生产劳动。因此,劳动创造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因此而生成。马克思的价值哲学表明,在人的价值生成中,社会也生成着,自然的意义也生成着。和谐社会的建构应立足于对马克思社会理论本质的把握,它奠基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价值生成之中,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找到建构和谐社会的真正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6.
政治学诸多重大课题的探究,归究起来实际上都是对人的认识问题。如怎样看待人的本性;如何估计人类对社会政治事务的认知程度和理智水平。前者是有名的性善性恶之争,后者便是对人类理性能力的认识。政治哲学对人类理性有过反复研究,对待政治理性的不同态度,推演出截然不同的政治观,也酿造了迥异的政治悲喜剧。 一、政治领域中的理性与神话 理性是一个被反复研究的哲学概念,“由于人类具有以推理和行为实现有目的的结果的能力,理性因而被归于人类”,①那么可以推论,政治理性就是人类在政治生活中以推理和行为实现一定目的的能力。政治理性意味着人们在处理政治、社会事务时,有能力运用逻辑推理来认  相似文献   

17.
聂运麟 《学习论坛》2010,26(7):5-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理论体系,这是因为它正确地回答了我们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具有不同于当代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和发展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由哲学基础、基本原理、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重要范畴等五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理论层次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四大基本问题展开,从实践到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造,深化和丰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8.
实践:社会发展和发展哲学的历史与逻辑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传统哲学所运用的对象性思维方式相反,马克思主义运用反思性的思维方式,从现实的人、世界和社会何以生成与发展的问题出发,发现实践是人类自我塑造、自我肯定、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方式,是属人的现实世界生成和存在的方式,是人类社会建构、发展和不断重塑的最深刻的根源。社会发展本质上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实践内涵的不断丰富、实践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实践方式的不断优化,是人类不断从自然和社会中获得解放、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实践是人与人类社会创生、存在和发展的历史起声、,也是以社会发展的基础、前提、本质、动力、目标、尺度、模式、趋势为研究对象并对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难题作哲理思考的发展哲学的逻辑起。久。确认了实践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意义,就为认识人的现实世界,理解人与社会发展的本质与规律,观照当代社会发展的走势与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视界,也为发展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意蕴宏富但又有待拓展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强调与时俱进的实质意义,是要我们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百年来中国哲学学科中关于“哲学”与“中国哲学”观的回溯与省思,总结提出张岱年的哲学观经历了从20世纪30年代初的发端到确立,再到系统论述的发展过程,最后到90年代重新确立哲学是有理的信念之学的曲折过程。提出了张岱年的哲学观符合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客观辩证法,反映了世界哲学的客观事实。这种富有民族特色,体现了中、西、马综合创新精神的哲学观不仅为中、西(外)、马等哲学之沟通与比较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且更意味着哲学创新不必要、也不可能有唯一标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