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灵敏 《南风窗》2007,(10):30-33
特区的成立与政策优势《南风窗》(以下简称《南》):当年,中央为何要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朱文晖(以下简称朱):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的诞生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从偶然性看,特区的原形一是源于1979年1月6日交通部在香港的下属企业招商局向国务院提交的报告《关于我驻香港招商局在广东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要求在蛇口设立工业区。招商局的动议只是一个企业行为,但这种行为却从深层次触动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该报告得到了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的支持,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召集国务院有关部门落实了这个报告。  相似文献   

2.
深圳的委屈     
舆论对于深圳的评论.由香港传到北京、由国内传到国外。连华盛顿和莫斯科的报刊,也接二连三地发表对于深圳的评介文章。一个试验中的典型,得到如此众多的关注,只能说是经济特区办对了,深圳确实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值得注意的是,国外评论统统把深圳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充分肯定深圳的历史功绩。即使有所批评,也较为公正,客观。国内有些报刊的评论.却一反常态,责备多于鼓励。有的文章,用五十年代的标尺,衡量八十年代的现实;有的文章,用先生产、后生活的城建模  相似文献   

3.
有人断言,深圳的外向型不足,内向型有余。要深圳转向——转到产品外销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方向去,转到纯而又纯地外向型经济的道路上去。说来说去,是要赚外汇,要深圳的工业产品,以外销为主。其实,产品以外销为主的口号,深圳不光挂在口头上,而且还写在纲领性的文件上。谁都知道,深圳曾把外销为主,同引进外资为主,工业生产为主和市场调节为主并列为行动指南“四个为主”。缺点只是没有把外销为主,上升到外向型经济的理论高度。其  相似文献   

4.
走过位于广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北京路的“佐丹奴”专卖店,许多人大概都看到了侧壁上不甚起眼的几个字:东莞虎威华侨企业有限公司。但是,想过这是什么意思的怕就不多了。如果一天,我碰上一位刚从店里出来、两手大包小包、自我感觉良好(看,我买了这么多香港名牌!)的仁兄,不识时务地对他说:“唉,老兄你别太高兴了,你知不知道这些衣服实际上是‘大陆名牌’——都是那间‘东莞虎威’生产的?”你也许会上前纠正我:“错了,应说‘香港设计,国内生产’。这时,旁边  相似文献   

5.
三个香港来客跨过罗湖桥,先后接管了几间原来门可罗雀的酒楼,人称——那么神吗?脑袋如铁算盘一样的生意人,怎能和大仲马笔下那些风流调悦的剑侠相比?对于人们的一些传说,我半信半疑。好奇心促使我寻访了在深圳工作的这三位香港人士。  相似文献   

6.
有一回他亮出自己的身份证办事,人家看到上面有“吴远辉”三个字,马上露出惊喜的神色说“久仰久仰”,并一见如故地攀谈起炒股经。吴远辉是在股民中有点影响的广州股评家之一。出于新鲜感也出于好奇心,我如约赶到三寓宾馆去采访他,坐了一会,他才风尘仆仆地从股市赶回。你问我什么时候开始炒股的?1988年深圳股票刚上市我就买了,我属于广州人之中的最原始的股东呢。当时,股票不好卖,深圳用行政手段硬摊派,很多人用怀疑的  相似文献   

7.
金心异 《南风窗》2007,(10):36-39
在经过了10年并不认真的讨论之后,香港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将自己身边的小伙伴提升为战略合作者。2007年2月,准备竞选第三届香港特首的曾荫权发布其政纲时说,他为香港设计的方向之一,是“与深圳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深圳携手打造国际大都会”。  相似文献   

8.
两面看特区     
特区是一个诱人的字眼,给人以变革的希望和发展的机会,勿庸讳言,也有“发财”的梦想。否则谁会舍弃半生经营的天地南下呢?但是,“福兮祸之所倚”,特区之“特”,还在于其风险性和不安定感都很大,“财不包发”嘛。我只是不知道。如果孙玉芳再有一次选择机会的话,是肯留在内地安安定定呢,还是会再来一次可能被“炒”的特区?我认为我们在宣传上要  相似文献   

9.
钢铁大王卡内基在他的自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有一天早上,洛伯里先生邀请我去他家。寒暄过后,他把一个信封递给我说:“请你把写这信封的秘书辞掉。”当时我大感惊异。“为什么?”我问,“这个秘书平时做事十分认真,品行也很不错,他有什么事得罪你吗?”洛伯里指着信封上的一行名字说:“他怎么可以把我的姓氏写错?”我说:“这种笔误难免,即使写错了,也不过是粗心而已,何必当做一件了不起的事?至今我每天收到的许多信件中,就有十分之二三把我的名字拼错。如果对这种事情都要计较,也许我早就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相似文献   

10.
双周     
《南风窗》2007,(11):8-12
文化因素与城市的命运重构深圳特区的未来之路,可能有很多条路径与选择。其重构也涉及诸如中央政府对于“特区”身份的再定位,涉及深圳+香港这一“完美婚姻”在“世俗生活”中的实践检验,涉及深圳的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1.
1999年3月22日,中央电视台午间新闻破天荒地用几分钟介绍了美国奥斯卡金像奖。以平和的心态关注西半球极具世界影响的文化盛事,这是进步。当晚,我在深圳观看香港明珠台转播的7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时,想起特区初建时是不允许收看香港台  相似文献   

12.
“到深圳来吧,这里有另外一种生活!”郭万达,南开大学博士,现任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研究部主任。每当他的四处找工作的朋友和师兄弟向他征询安身的好地方时,他总是不加思索地说这样一句话。郭万达1992年初次南下,先到的是广州。但他发现,在广州,他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外地人”。语言不通,环境陌生,这个江西客家人不愿在广州“客居”下去。而在深圳,“本地人”成了稀罕之物,随处可闻的普通话让“外地人”的感觉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下过“海”,又平静地上了岸。一切都那么从容、自然。关键  相似文献   

13.
在“巨龙杯”银利来桥牌赛的颁奖会上,刚刚获胜的聂卫平想起了海峡对岸的好友沈君山。目前按台湾当局的做法,他们仍无法通邮。“聂大帝”(现时北京流行的聂卫平的绰号)在宴会间求教各人;“我怎样才能让沈君山收到我的信呢?”有人说:“你把信写好,装两层信封,外面一层写上寄给香港朋友的,里面一层写沈君山的地址。当香港朋友收到后,撕掉外皮,把信从香港发出,不就可寄到台湾去了?!”大概这方法还是麻烦,“大帝”沉吟未语,这时  相似文献   

14.
甘愿受罚     
香港有家公司,每个柜台上都写着:“本公司经销的商品样样便宜于别的公司,若顾客发现价格高于人家,甘愿五倍受罚。”于是该公司生意很好。有人向该公司老板打听:“贵公公司有没有受罚过?”老板笑着回答:“我的公司采取薄利多销的原则,商品的确比较便宜,  相似文献   

15.
在深圳市场,人民币、外汇券、港币,已进行了为时六年的“三国演义”。对此,国内有些人士颇有微言,为此,记者特去采访了三种货币,现将采访记录公之于众。记者:人民币记者:“人民币”同志,过去深圳地区一直是您的传统领地,可是现在竟演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原因何在?人民币:不错,这个地区过去确实是我独家的传统领地,因为我是法币,变化是从一九七九年开始的,特区建立后,本地市场与国际市场交往日益密切,商品流通领域里出现了一些我过去没有碰到的现象,使我十分为难,后虽有外汇券  相似文献   

16.
深圳哪方走     
赵灵敏 《南风窗》2007,(10):26-28
3月16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获得表决通过,将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这项法律在终于实现了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所得税制并轨的同时,也终结了被认为是经济特区的“最后一项优惠政策”。新税法颁布前后的猜测与争论,连同所有的叹息、追忆与感怀,都聚焦在特区作用最典型和集中的深圳。  相似文献   

17.
新城破车     
初到特区打文字工,好不容易买了一个要离去的朋友的一辆八成新“凤凰”牌自行车,“名牌”的感觉让我满街满巷跑得自由自在。后来才发现在深圳只要有路的地方,都有“奔驰”、“凌志”、“宝马”之类的高级私家车和“铃木”、“本田”之类的进口摩托车,这时察觉自己原来穷得深刻。好在与我同样“穷得深刻”的也大有人在,有的骑着除了铃不响到处都响的破单车招摇过市,有的肩扛手拉地徒步行路,始觉心理平衡:这世界我还不是最穷的一个。  相似文献   

18.
“警察来了!”有一回我去参加作家们的聚会,听到有人这样开玩笑道。我说:“就算我是警察,可你们不是小偷啊!”我这个角色很特殊,是不是? 在一个满桌满地都是报纸、杂志的房间里,59岁的李汗就自己的特殊身份呵呵笑着。他的职务是: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报刊管理处处长。说我是“警察”,那是因为全省公开出版的数百种报纸、杂志,都得归我们这里管理。如何管理?我提出了一个八字方针:“引导、监督、调节、服务。”这八个字里,我认为服务是基础,这就不能满足于当当“警察”或是“消防队员”,因此,我更乐意当好一个合格的“引水员”。引水员并不比船长高明,但他熟悉自己这一带水域,可以顺利  相似文献   

19.
纽约,世界名城也,名不虚传。曼哈顿,更是城中之城,它的各个、方面可以说都很特殊,包括它的骗子。比如,我在纽约就碰到过各种肤色的骗子。刚到纽约的一日,正在著名的世界贸易中心内向地铁站走去,迎面过来一矮个小生。一看便知是我们的同类。他看着我迟疑地问:“你讲国语还是广东话?”“干吗?”他展开一张皱皱的纸条说:“我是新加坡人,在波士顿读书。来纽约旅游被偷。你能否给我点回去的路费?”我正迟疑地接过那破字条看时(内容与他说的一致),旁边杀过一说广东话的女子,大嚷:“别给他钱,他是骗子。刚才我已给了他3美元。”一见这女子,那小个  相似文献   

20.
杨剑昌是深圳的一面镜子,他可以照出深圳的光点,也能映出深圳的阴影。就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播出他的专题节目以后,西北一位观众给老杨写了一封信,说没想到深圳也这么黑。老杨给我看了这封信,我说:“老杨,他讲得不准确。你的现象出现,不是说明了深圳法制环境的恶劣,恰恰相反,这倒说明了深圳的法制环境比内地要好。深圳的市场经济比内地发展快,人的素质相对较高,又毗邻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