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11月22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来到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在这里战斗并生活了120天,至1948年3月21日离开。杨家沟是党中央转战陕北后在陕北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是离开陕北的最后一站。在这里,党中央研究确定了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之后的若干重大决策。重温党中央在杨家沟的光辉岁月,  相似文献   

2.
正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国民党军34个旅25万人马,从南、西、北三个方向大举进攻陕北解放区,企图一举攻占延安,摧毁中共中央。当时,共产党在陕北的正规军加地方部队只有4万余人,众寡悬殊。在此情况下,毛泽东从整个中国革命的大局出发,不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撤离延安,率领中央机关部分人员开始了艰苦转战。从1947年3月18日离开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毛泽东转战陕北历时1年零5天,行程1000多公里,途经12个县(延安、延川、清涧、子长、绥德、子洲、靖边、安  相似文献   

3.
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离开延安,转战陕北。这期间,周恩来同志参与中央领导全国解放战争和西北战场的具体指导。他路经陕北12个县、37个村镇,行程二千余华里。同陕北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度过了一年零五天的艰苦岁月,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毛主席、党中央一直留在陕北1947年3月18日,中央机关撤离延安后,我西北野战军接连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大战役的胜利,歼敌1.5万多人,党中央决定在安塞县真武洞召开三大战役祝捷大会,派周恩来同志代表中央前去参加。同去的还有西北野…  相似文献   

4.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电视台推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等一批涉及党中央转战陕北的革命历史剧目,图书市场也发行了许多有关这段历史的书籍,大致给观众、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毛泽东在陕北曾作出决策,当革命形势极端严峻的时候,党中央要继续留在陕北,与敌人周旋,钳制胡宗南这支蒋介石的战略预备队,鼓舞人民,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直到西北战局发生根本转机为止.然而,他在何时作出这样的决策,就没有具体的说法了.再则,党中央离开陕北东渡黄河时,西北战局的发展状况如何,毛泽东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否已经实现.为此,笔者查阅了有关这一时期西北战场的部分史料,对这些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一、1947年3月27日,毛泽东断言在西北战场能够打败胡宗南  相似文献   

5.
<正>1947年3月,国民党动用34个旅25万人的兵力,在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的指挥下,进攻陕甘宁边区。3月18日,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29日至30日,在枣林沟会议上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留在陕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工作;刘少奇、朱德等向华北转移,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担负中央委托的任务。随后,4月11日,又决定由叶剑英、杨尚昆等率中央机关大部分工作人员到山西临县,组成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在陕北转战了371天之后,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机  相似文献   

6.
孟彦  樊剑英 《学习导报》2013,(14):37-38
1947年3月,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国民党军对延安的猛烈进攻中,告别居住10年的延安,开始了转战陕北的伟大征程。当时,随行毛泽东的只有两支队伍:一支是军委作战部,一支是新华社。毛泽东一面指挥打仗,一面指导新华社展开舆论攻势,并亲自撰写了大量新闻、时评和社论。  相似文献   

7.
<正>1947年3月,国民党集结重兵对陕甘宁边区实行重点进攻。3月18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撤出延安,直到次年3月23日,才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在这371天里,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机关在险恶的环境中转战陕北,行程1000多公里,先后居住过12个县境内的38个村庄。在最危急的时刻,毛泽东坚持不离开陕北,从而牵制了国民党军大批兵力,减轻了中原战场的压力,这一大智大勇的行动,极大地鼓舞着陕甘宁以及其他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陈枫 《党建文汇》2010,(12):41-41
1947年3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指挥20万国民党军,对陕北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大敌当前,刘少奇、朱德去河北建屏县(1958年并入平山县)组建中央工作委员会,负责日常工作。叶剑英、杨尚昆率领中央机关大部分工作人员到山西临县组建后方工作委员会。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带领一个精干的小机关,在陕北坚持斗争。一年转战陕北的艰苦斗争,  相似文献   

9.
任弼时与转战陕北中的电讯工作罗青长1947年3月,党中央从延安撤出后成立了中央前委、中央后委和中央工委。由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和任弼时同志组成的中央前委,肩负着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全国解放战争的历史重任。前委留在敌情严重、条件艰苦的陕北,在十倍...  相似文献   

10.
跟着毛主席从陕北到中南海李银桥1947年8月,正是转战陕北的紧张阶段,我被调到毛主席身边。从那以后,一直在主席身边担任警卫工作。跟着毛主席转战陕北党中央、毛主席撤出延安,转战陕北期间,形势很紧张,然而主席泰然自若、谈笑风生。他说:"我要亲自看看国民党...  相似文献   

11.
任弼时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全党享有崇高的声誉。从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他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栉风沐雨,转战于陕北的山山水水,“在世界上最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周恩来语)。毛泽东在回忆一生中他最辉煌最得意的解放战争时也曾说:“胡宗南进攻延安以后,在陕北,我和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在两个窑洞里指挥了全国的解放战争。”发现刘胡兰是个好典型1947年3月11日上午,在美军观察组和外国记者刚刚撤离不久,国民党空军就对延安狂轰滥炸。13日,胡宗南以15个旅的兵力,分两路向延安进攻。人民解放军在历时7天的保卫战给敌人大量杀…  相似文献   

12.
1947年3月,党中央撤离延安后,踏上了转战陕北的艰苦历程。然而危险时时威胁着党中央、中央领导的安全,妨碍着革命事业的进行。1947年3月29日晚至30日,中共中央枣林沟会议决定,“组织中央工作委员会,在少奇主持下进行各项工作”,中央工委成员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刘少奇领导的中央工委  相似文献   

13.
秦九凤 《湘潮》2008,(5):6-9
转战陕北期间,他是周恩来的警卫员。他对于转战陕北的回忆,大多是关于周恩来的回忆。周恩来的人格魅力让他一辈子难以忘怀。1992年3月,我有幸与周恩来的警卫员王还寿有一次难忘的会见。几十年前周恩来转战陕北的一幕幕,时刻萦绕在王还寿脑际。身患重病的王还寿首先从给周恩来当警卫员说起。  相似文献   

14.
1948年5月,毛泽东率领中央前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后来到平山县西柏坡。在这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15.
李新市 《湘潮》2012,(8):4-7
转战陕北时期.被毛泽东称为艰难的过”山梁”时期,是人民革命力量面临的典型的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转战陕北.毛泽东认真地执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时时处处把群众的疾苦和困难放在最突出的地位,从而获得了群众的信任和鼎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曦石 《学习导报》2013,(14):33-33
本期向大家推荐的是著名画家石鲁的代表作《转战陕北》,原作品尺寸208×208cm,创作于1959年。石鲁,原名冯亚珩,因仰慕石涛和鲁迅,易名石鲁,被誉为20世纪中国书画领域的革新家。与其他“转战陕北”题材多以毛泽东指挥千军万马为主要内容相比,该幅作品创造性地以山水为主,毛泽东和警卫员只在山水间占很小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正>1947年3月初,国民党军集结了34个旅25万人的兵力,向陕甘宁解放区发动进攻,其主要目标是攻占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当时在陕甘宁边区的人民解放军只有6个旅2万多人,在人数和装备上处于绝对劣势。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暂时放弃延安,转战陕北,并任命彭德怀为西北野战兵团(以下简称西野)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习仲勋为副政治委员,统一指挥陕甘宁边区所有部队。1947年3月18日黄昏,在清晰可闻的枪炮声中,毛泽东、周恩  相似文献   

18.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前委在陕北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沿途经过12个县37个村,历时一个多月,于1948年5月26日,来到中央工委驻地西柏坡。从此,西柏坡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值此一代伟人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我们翻阅了大量老同志回忆录,走访了曾经跟随主席东渡黄河辗转来到西柏坡的中央警卫排战士马汉荣(1984年离休于石家庄市公安局),记录下了主席那段艰苦转战的峥嵘岁月。  相似文献   

19.
石平 《求是》2011,(17)
1947年秋天,党中央转战来到了陕北佳县。战争使得不少庄稼被糟蹋了,群众手里的粮食也不多了,羊也丢了不少。毛泽东同志和县委书记张俊贤谈起这些时心情非常沉重,要求县委一定要把群众的生活搞好,把生产组织  相似文献   

20.
潘敬国 《学习导报》2012,(16):36-37
1948年春,转战陕北整整一年的中共中央决定离开陕北,经晋绥奔赴晋察冀。行军路上,因五台山积雪难行,任弼时与毛泽东、周恩来等被阻于山西省繁峙县伯强村。利用第二天休息的间隙,任弼时特意找来伯强村贫农团主席耿香民拉起了家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