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之洞(1837—1909)是晚清政坛的风云人物。他在漫长的宦海生涯中虽未曾全盘主持过朝廷外交事务,但在疆吏职任内每每涉及外事,多有主见;同时,他对清廷外交事务亦屡上建策,表明自己的态度。他的外交思想内容丰满,富有典型意义。 一 “内政自有主权,外交须有成案”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他对人才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有着充分认识,非常重视军事人才的培养。他根据当时实际条件注意拓宽培养军事人才的途径,通过派人去西方学习、聘用西方军事人才和开办军事学校三种方法培养中国的军事人才。张之洞的军事人才教育活动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为中国军事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辛亥革命爆发提供了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3.
<正>张之洞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自1867年出任湖北学政伊始,就与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此后几十年的仕宦生涯中,他几乎从未中断过教育活动,正如清末四川总督赵尔巽所言:“其平生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储养人才。”他敢于直言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发展近代教育的主张,如兴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制、派遣留学生、创立新学制等,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教育思想,实业教育是其中颇具特色的部分。实业学堂不仅是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的有机构成,而且是实业教育的重心。围绕实业学堂的生源条件、师资来源、学堂种类、课程  相似文献   

4.
黄俊棚 《求索》2012,(4):115-117
作为清末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不仅在实业救国方面卓有成就,在教育救国方面也做出过重要贡献。张之洞从小接受儒家教育,深受儒家熏陶,这对于他日后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处于近代社会背景下的张之洞,其所作所为无不以保国保种为目的,并为此提出了兴办教育、留学教育、拟定学制等教育兴国的学术主张。张之洞对于发展教育的所有主张,其落脚点都在追求效率之上。从现实角度看,张之洞做出教育效率优先的主张是需要胆识和勇气的,这种见识和勇气正是张之洞在多年的儒家文化熏陶和浸润之下形成和树立起来的,符合张之洞本人的儒家情怀,更契合近代中国的历史现实。  相似文献   

5.
李光泉 《求索》2008,(1):217-219
张之洞是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其经济思想在《劝学篇》中有着直接的体现。张之洞处于近代中国的转型期:他崇尚西方科学技术,提倡近代工业,强调工农商的协调发展等,颇具改革精神;但他又忠实于传统,推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模式,具有其自身的缺陷;他所做的贡献是绝不仅限于他曾督署的区域,更对整个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布局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自幼便好兵学、经济,二十六岁成会试,考官范鹤生赞誉他“生长兵间,好阅兵家言及掌故经济之书,概然有经世志”。二十七岁登进士,尔后殿试对策,列一甲第三名。接着授为翰林院编修,后历任湖北学政、四川学政。1877年任满回京后,便加入清流派,以评论时事为能事,以不避权贵标  相似文献   

7.
作为近代著名教育家,张之洞较为系统的警察教育思想是其丰富的教育思想中颇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他关于警察教育方面的一些见解与实践,不仅为当时中国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而且对当前我国警察教育的发展也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由清流健将转化为洋务“殿军”,经营荆楚之地十八年,筚路蓝缕,兴建起当时亚洲首屈一指的近代大工业基地,他又是一位思想家,其《劝学篇》对于影响近代中国全部文化历程的“中体西用”说,作出了集大成式的理论贡献。近年来,由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对于历史借鉴的迫切需要,张之洞成为史家瞩目的研究对象。最近,湖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湖北大学陈钧副教授的力作《儒家心态与近代追求——张之洞经济思想论析》(以下简称《论析》),开拓出张之洞研究的一番新天地。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法制思想的转变和发展,可以分《江楚会奏三折》前、《江楚会奏三折》上奏以及1906、1907年修订《大清律例》的过程中三个阶段,见出其变化过程。张之洞在近代中国法制建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其在近代中国法制人性化、法制与世界接轨、近代法制实践中,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0.
风文 《中国减灾》2008,(3):42-43
很多人只知道张之洞是我国近代工业先驱,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减灾方面亦很有成就。作为一代名臣,张之洞对民情尤其是减灾工作一直相当重视。在张之洞督鄂期间,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汉口的水患问题。修建了后人称之为“张公堤”的堤坝。千百年来,这些都一直被当地人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的爱国爱民的思想和实践,就是他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和实践。什么是爱国主义?革命导师列宁有过一个论断,相当著名。为了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列宁的爱国主义思想,首先需要对列宁的这个论断的历史背景,作一简要介绍。这也是邓小平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国际大背景。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德国为头目的“三国同盟”与以英、法、俄“三国协约”为主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展开了世界范围的激战。第二国际的大多数社会民主党,在“保卫祖国”的旗号下,纷纷倒向本国资产阶级政府一边,参加帝国主义战争,堕落为社会沙文主义政…  相似文献   

12.
章士钊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民主人士。他一生饱经世事,学贯中西,形成了独特的"有容"、"尚异"的政治思想、民主宪政的制宪主张和自由主义的司法平等观念。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现行认识论重实践、轻认识的倾向 ,认为应重视认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反作用问题 ,加强认识的地位和作用的专门论述 ,突出认识、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反腐倡廉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毛泽东的反腐倡廉思想,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反腐败斗争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张华以建功立业为主题的诗篇,以及相关联的以侠客为题材的诗篇,沿着《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歌的足迹雍容走来,其主题元素发生了若干值得注意的改变.时间元素与士意识元素的密切结合启动了建功立业这一主题向着以儒家思想为宗的崇尚理性与事功的方向发展.所以张华认为“放心纵逸”的行为是建功立业的大敌,儒士必须注重自我修养.张华以象征的方式揭示出儒士应有侠客般的智慧、忠诚和才干.对于那些在边疆建立了功勋的勇士,张华始终给以崇高的敬意.张华认为荣名应该属于建立了功业的人们.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社会进步标准、人民利益标准有机统一起来,成为检验党的一切理论和实践的正确性与先进性的根本尺度。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深刻领会其理论意义上,更重要的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将其作为我们一切工作和行动的指南。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研究社会主义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当今的国际国内形势要有一个正确认识和把握,要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观的研究立场出发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才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  相似文献   

18.
陆定一是我党重要的媒介批评活动家,在抗日战争时期,总结对敌作战政治工作经验的需要既是他进行媒介批评的直接动因,也是他进行媒介批评的主要方式。陆定一著《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采取了以批判开路的论证方式,通过对资产阶级新闻观念的批判来完成对共产党新闻观念的构建,是我党新闻史上一篇优秀的媒介批评文本。抗战胜利之初,他对《大公报》社论的批驳,轰动重庆,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有褒有贬,客观求实,是陆定一媒介批评的基本特征;宏观大气,理论浓郁,是其媒介批评的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19.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具有意识形态的一贯性、现实生活的变动性和施教育人的指向性相统一的特点。当代大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的了解途径、关注方式和感受特点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摸清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状况,是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对策的重要依据。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也是目前我国高校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不法经济存在的深刻社会原因、评判不法经济行为中罪与非罪界限的标准以及怎样在司法实践中 ,区分不法经济行为中罪与非罪标准的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