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灾害频发、人口众多……种种“中国特色”的现实,决定了中国人在应对重大灾害时所呈现出的特有反应。在大规模的生命救援和物质援助的同时,“看不见的伤口”可能更难愈合。调查显示,相比医学救援,灾区民众对心理援助的需求更高一些。  相似文献   

2.
我国真正的灾后心理援助,起始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时参与灾后心理援助的主力队伍,基本上是习惯在诊室里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心理医生。这些专家,往往是在求助者预约-挂号-缴费以后,在舒  相似文献   

3.
自2008年5月以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上海增爱基金会、江苏远东慈善基金会主持,世界宣明会、中科博爱心理医学研究院支持的我要爱-灾后心理援助行动项目在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和盈江地震发生后,先后展开了科学有序、深入持续的灾后心理援  相似文献   

4.
张建新 《中国减灾》2011,(19):17-18
重大自然灾害往往给人们带来严重的个体、家庭和集体的心理创伤。2008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深入做好受灾群众心理安抚和思想疏导工作。汶川地震后,我国首次展开大规模灾后心理援助行动,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展现出中国心理学  相似文献   

5.
大量进化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类在面对外部威胁的时候,集群本能会被激活,其行为表现为个体对社群的依赖性大大增加。因此,在重大灾难之后的心理复愈过程中,社区干预非常关键。社区,是指在特定地域被个体成员认同的社会群体,其成员可以从这种对群体的认同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可以从群体应对机制中获得支持和力量。社区干预,是基于社区的心理干预模式,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干预的对象是一个相对明确的社区;第二,干预的方法来自该社区既有的文化资源;第三,干预的目标是  相似文献   

6.
国内灾害心理援助的历史及现状我国首次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行动,是在1994年克拉玛依大火之后,但那时还没有灾害心理援助的概念,因此那次灾后干预还很不完善。1998年的张北地震、2002年的大连  相似文献   

7.
《前进论坛》2008,(8):37-38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灾害后,农工党中央高度重视,立即动员各级地方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投入抗震救灾。为了给灾区群众提供心理干预等特殊的救助,帮助灾区人民恢复信心,战胜失去亲人,朋友的痛苦。  相似文献   

8.
张侃 《中国减灾》2012,(3):23-25
从理论上讲,大的灾难对受灾群众、救灾人员乃至全社会都会产生极大的心理冲击。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大部分人能够在没有专业人员帮助的情况下自愈心理创伤;但是,也有少数当事人会产生一  相似文献   

9.
孙晓青 《小康》2009,(6):40-41
灾区的心灵重建工作紧迫而漫长。在今后漫长的援建时间里,专业与耐性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这是一场持久的拯救心灵的战役。当"5·12"汶川地震一周年过去之后,媒体的轰炸式集中报道以及公众  相似文献   

10.
美国在灾难后开展了大量的灾后心理干预工作,具有完备的灾后心理干预方法和特殊干预模式。但是纽约州从事精神卫生的专家在“9·11”事件后对灾难心理干预作了研究,令人吃惊的是,他们的第一个结论是:都没有准备好对大规模暴力事件或者灾难事件作出精神卫生方面的应答。公共精神卫生系统,包括社区都没有做好这种准备,因为“迄今为止,灾后心理干预还不是主流”。  相似文献   

11.
美国灾难心理干预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美国在灾难后开展了大量的灾后心理干预工作,具有完备的灾后心理干预方法和特殊干预模式。但是纽约州从事精神卫生的专家在9·11事件后对灾难心理干预作了研究,令  相似文献   

12.
马建青 《中国减灾》2011,(17):34-35
近年来,心理援助正在成为继生命救援、物质救援之外的第三种重要救援方式,在救灾和重建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呈现出部分良莠不齐的弊病。通过5·12汶川大地震后的亲身体会,笔者认为,重  相似文献   

13.
我国真正的灾后心理援助,起始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时参与灾后心理援助的主力队伍,基本上是习惯在诊室里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心理医生”。这些专家,往往是在求助者预约一挂号一缴费以后,在舒适的诊室喝着茶水,以专家的姿态,  相似文献   

14.
徐田丽 《中国减灾》2011,(9):F0002-F0002
自2008年5月以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上海增爱基金会、江苏远东慈善基金会主持,世界宣明会、中科博爱心理医学研究院支持的“我要爱-灾后心理援助行动”项目在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和盈江地震发生后,先后展开了科学有序、深入持续的灾后  相似文献   

15.
姜又春  刘慧群 《前沿》2009,(10):171-174
文章从全球化背景中回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认识,认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源自对本土文化意识的回归。从本土文化意识的角度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在于保护培养传承人与传习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大学教育日益普及化的今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应当从民间走向象牙塔,发挥大学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16.
高彩云  赵冬梅 《人民论坛》2011,(11):164-16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文化心理受到很大冲击。同时,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生源结构的不断变化,以及独生子女居多,又形成了中国大学生独有的文化心理特征。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合理构建大学生文化心理,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各高校和教育者们关注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武汉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也存在整体实力不强等现实问题。做强做大武汉的文化产业,应立足本土文化资源,鼓励积极创新和开发文化产品,将具有浓郁武汉特色的文化产品做大做强,最终形成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文化品牌,重点培育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细分行业和文化企业,打造完善的文化产业链,加快产业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灾后心理康复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应急心理危机干预不仅在于预防和治疗受灾群众的应急心理障碍,还在于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和普及,促进受灾群众的心理成长。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知道灾情后,我心里异常沉重。职业的敏感性告诉我:灾区心理救援一定要及时。心理救援也要与时间赛跑重大灾难发生后,会形成广泛的心理恐慌,部分受灾群众出现急性心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文化心理受到很大冲击。同时,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生源结构的不断变化,以及独生子女居多,又形成了中国大学生独有的文化心理特征。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合理构建大学生文化心理,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各高校和教育者们关注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如何认识文化、发展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这三个问题,从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展现给了我们一个认识文化的视角。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新形势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自觉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承担文化建设使命;自信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吸收借鉴外来文化;自强于文化事业产业的发展,打造优质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