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彦 《理论建设》2013,(5):102-104
<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作为理论问题,首先就要对"社会管理"的概念和特征要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作为实践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为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依据"社会管理"的内涵和特征,培育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只有解决这两个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有基础,才有科学的预见性。一、"社会管理"的概念及特征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是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相似文献   

2.
"人民社会"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对"人民"和"社会"分别都早已熟悉,但对把它们合起来形成的"人民社会"概念却是陌生的。"人民社会"的概念基本上是这次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创新出的产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治理新常态的形成。"人民社会"就是一个"人民"+"社会"的概念,是一个超越和优越"公民社会"的概念,是一个走向整体"人类社会"的概念。其中,"人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体,"社会"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体。关键在于,"人们"是否就是"人民","聚集"是否就是"社会"。而政府的作用就在于,尽快、尽准和尽善地把"人们"变为"人民",把"聚集"变为"社会"。  相似文献   

3.
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然而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部门对于社会管理概念的界定、如何实现社会管理内容的创新还没有清醒认识。宁波市北仑区抓住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探索出了一条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子,值得理论界关注和相关实践部门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个体、群体和社会"三个不同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概念之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分析和研究,归纳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考量一切事物或现象存在的意义及能否满足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最根本立场、观点和态度"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公共事务的管理方式呈现从行政管理到公共管理的转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表现出从"垂直式"到"扁平式"、从"单中心"到"多中心"、从"压力型"到"协商型"、从"垄断性"到"民主性"等方面的趋势和特征.我国因为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计划经济,转变管理思维、强化社会参与、规范社会管理、明确管理目标成为行政管理走向公共管理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个体、群体和社会"三个不同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概念之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归纳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考量一切事物或现象存在的意义及能否满足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最根本立场、观点和态度"的观点和表述。  相似文献   

7.
"社会资本"概念诞生于西方,是社会学范畴创新的重大成果之一,近些年来经过多位知名社会学家的建构与阐述而日渐风靡社会科学学术界.目前,"社会资本"概念已被其他社会科学(如经济学、政治学等)所接受而逐渐发展形成为富有解释力的社会科学分析工具,同时也为政府及联合国组织(如世界银行)所接受并运用于现实问题的分析.可见,"社会资本"概念及其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从而具有诞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应该说,"社会资本"概念是继舒尔茨"人力资本"概念之后而提出的具有重大学术创新的概念或范畴,弥补了人类关于"资本"类型认识的不足或缺漏,也为人类重新审视自身社会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8.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线》2014,(1)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要思想体现在社会建设方面,就是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管理的概念,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都沿用了这样的提法。此次社会治理概念的提出,是对于多年来推进社会建设,处理我国转型期众多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经验与教训的吸取和总结,对于以往的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延续性,又有开拓性。在怎样进行治理和  相似文献   

9.
《江淮》2008,(7)
政府绩效评估,就是政府自身或社会其他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对政府的决策和管理行为所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影响和效果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测量。运用"绩效"概念衡量政府活动的效果,所指的不单纯是一个政绩的概念,还包括政府成本、政府效率、政治稳定、人民安康、社会进步等,这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精髓相吻合,符合建设服务型  相似文献   

10.
<正>社会建设的概念并不为多数人熟知,过去学者常用的是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社会管理等概念。但总体来讲,社会建设就是为适应国家由传统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转变(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变化),积极面对由此产生的各  相似文献   

11.
正记者:教授您好!十八届三中全会改变了过去单纯强调"管理"社会的概念,用"治理"统领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治理的模式,您认为中央为何提出社会治理这一理念,其提出有何重要的意义?龚维斌:这些年来,我们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社会管理问题,是因为我们处于一个矛盾高发期,风险高发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很多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有些老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在利益结构调整、社会结构变动、经济结构改革、思想观念多样化的过程里,又出现了很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即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功能。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治理为实现目标和创新动力,在社会治理活动的场域中所发挥的一系列内在功效和作用的总和。它与社会治理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管理功能等概念关系密切但又各不相同。其特性是政治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管理性与服务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柔软性与强制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13.
2006年秋天以前,中国"农村社区"这个概念及农村社区建设还只是在少数学者中讨论和在少数地方试点,并不为关注"三农问题"的更多人所熟悉和认知.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14.
"社会"概念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基础性的概念,是理解马克思哲学实质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但是,我们对马克思"社会"概念认识却存在诸多误解。我们主张,马克思"社会"概念围绕的中心问题是现代性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马克思"社会"概念内蕴了其独特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回答方式,彰显了其理想性、批判性和构成性的独特意蕴,显示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融合"概念逐渐取代"平等"概念成为社会政策实践和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社会融合理论可以划分为一个基础和三个层次.一个基础,即社会融合的基础理论,包括脆弱群体理论、社会分化理论、社会距离理论和社会排斥理论.三个层次,即社会融合理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理论:一是社会融合的宏大叙事,这部分起源于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和马克思的社会共产思想,后被帕森斯、洛克伍德、哈贝马斯和吉登斯等演化为社会整合理论;二是社会融合的族群模式,这是社会融合概念较早使用的研究领域,主要用来研究外来群体与流入地当地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克雷夫科尔的熔炉论、帕克的族群关系循环论和戈登的同化过程理论以及多元化模式;三是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主要从微观个体的心理层面研究社会融入和社会接纳,包括社会认同理论、自我认同理论和社会接纳理论.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决定》里"治理"一词出现了24次,这也是第一次在党的重大文件中使用"治理"一词,凸显了我们党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决定》中5次提到"社会治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字之差,却折射出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重大变革。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转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与社会管理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两大核心议题。在构建城镇化与社会管理动态关系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以物为本"传统城镇化所带来的系统性社会风险,以及与以"不出事"为逻辑、碎片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社会管理相结合所导致的社会风险叠加共振效应,可以看出"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与"服务导向"的新型社会管理是对立统一体之间的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互为背景、互为动力、相得益彰的共生关系,在关键环节和阶段与新型社会管理无缝隙对接是城镇化战略的实现路径。城镇化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模式,社会管理应突出重点、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扩展两者的价值契合点和互动交集,实现功能动态匹配和双螺旋式同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金阳社区服务中心以服务居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门"甚至"上门"办事,为社区群众提供贴心服务,为社会创新管理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2010年2月,贵阳市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试点区域内撤销街道办事处,设立社区服务中心,把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9.
张鹏  余峰 《党建》2015,(3):50
<正>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在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过程中,紧扣当前社会管理精细化、党群联系紧密化等新时期特点和群众工作的内在需求,提出"微组织、微服务、微心愿"的"三微"服务理念,努力把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群众身边。夯实"微组织",编织"大网络"。将"网格化"的概念引入党组织设置,划分社区(村)为若干个网格,以网格党支部、楼栋  相似文献   

20.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统性与整体性的统一"小康"一词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为百姓辛苦,应休养生息享受安康。"小康社会"首先是一个经济概念,也指在生活比较富足的同时,法令严明、安定和谐的一种社会状态,是次于"大同社会"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在这个社会里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要素是整合与协同的,这样整个社会就可发挥最大功能实现最优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