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浅析建国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战略性任务,要求我们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建国以来,党在这一问题的政策导向上先后经历了从带有政治色彩的教育普及到侧重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再到强调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素质为重中之重.正确认识政策导向的变化过程,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就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强农民素质教育之关系进行了论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是解决农民问题,但总体看来,目前我国农民的素质还相对较低,这势必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为此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在促进城乡交流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策支柱;加强提高农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方面的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法治建设等。  相似文献   

3.
农业自然资源不足,人地矛盾突出的难题;农业的弱质性、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生产经营方武落后交织成的难题;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与农民素质不高的矛盾;城乡二元结构、重城轻乡政策导向造成的难题,一般认为它们是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但是,在这些难点背后,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即为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而制定的政策与制度安排是否符合农民日常生活行为原则。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证明,要使农民行动起来,党的方针政策必须符合农民日常生活行为原则。  相似文献   

4.
张振  陈香兰 《前沿》2012,(12):114-115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发展的必要条件。现阶段农民科技素质较低,本文在分析了农民科技素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河北省农民科技素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培养新型农民的思考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本文提出培养新型农民的本质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培养新型农民的主要任务;分析了培养新型农民的主要途径: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大力开展农业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法纪教育;最后,本文提出了培养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措施: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做好农民培训项目,巩固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培训绩效,加大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出台和完善农民培训的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6.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农业是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弱质产业。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历史任务决定了农业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即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实现这个转变是一场深刻的变革,需要具备很多条件。最根本的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经济效益。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根本。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边远民族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一、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提高劳动者素质是转变农业增长…  相似文献   

8.
农业产业化: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刘锋张俊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民问题具有与以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正确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以及...  相似文献   

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实行度阶级而别的税费政策 ,这一政策根据不同家庭的阶级属性和经济收入规定不同额度的税费负担 ,地主和富农的负担重 ,贫苦农民的负担轻。度阶级而别的税费政策的实质是根据农村不同群体的利益差别有区别、有重点地征税。这一在特定历史时期成功的政策提示我们 ,在农民不断发生分化的条件下推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 ,应该注意农民中不同群体的利益差别。  相似文献   

10.
何艺新 《求索》2008,(8):85-87
农村教育问题和农村医疗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中亟需解决的两大现实问题,教育事关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素质的提高,医疗事关农民的生存与健康保障。本文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演进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医疗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构建,为我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与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基层干部是党的农村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和农村工作的骨干力量,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农村发展与农村社会保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团 《学习与实践》2006,(5):99-108
本文将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定义为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的全面保护或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中国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农村社会保障。它不同于工业社会保障,是从社会保护的政策视角去推进农村发展。它既要改变农村发展的单纯经济政策导向,又要改变单纯社会救助政策导向,而要以促进农村社会整体发展为主导,探索一条新路。本文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借鉴东亚农村发展模式:立法倡导综合性农协组织及其体系的建立和成长,以及就地多元化等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在农村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家政策导向的作用下,农村兴起了新一轮资本下乡热潮,工商资本成为振兴乡村的重要力量。基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乡村振兴原则,资本下乡不仅要实现自身的获利目标,也应当产生带动农民发展、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社会效益。当前存在两种地方政府角色错位现象,分别是政府主导和政府缺位,均不利于资本下乡背景下农民保持主体性,影响着乡村振兴的顺利实施。正确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提高治理资本下乡的能力是实现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的关键,可通过建立严格准入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激活村社组织机制,将工商资本嵌入到农民主导的产业体系中,从而兼顾乡村振兴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体现乡村振兴的社会主义逻辑。  相似文献   

14.
论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建荣 《桂海论丛》2006,22(3):11-13
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要建立一支良好的农村文化队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文化,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科技培训的内容和重点,完善培训体系,加强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要大力开展经营管理知识和政策民主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政策民主法制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前进》1998,(8)
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本刊评论员我国有九亿农村人口。农民的整体素质怎样,直接关系到农民的脱贫致富和农村的小康建设,关系到农业的市场化和现代化,关系到我国的整个现代化事业。因此,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抓住提高农民素质这个根本。提高农民素质,就要抓好理...  相似文献   

16.
徐东明 《前沿》2012,(20):113-115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汇中,新型农民在文化、科技和经济层面描述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无论是从文化、科技还是经济层面,新型农民都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培育.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培育新型农民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和符合逻辑的,而且在现实上是有需要的.通过加强宣传,营造培育新型农民的良好氛围;普及农村基础教育,培育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注重农村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培育新型农民的技术素质的培养;加强经营方面的知识和素质的培训,培育新型农民的经营头脑等途径,培育新型农民,从而使新农村的建设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7.
从结构功能主义系统观的视角观察,在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呈现新特点的条件下,现有反贫困系统存在着目标设定不合理、获取资源的能力不足、整合水平不高和维模功能失调4个方面的不足。为适应变化了的农村贫困形势,反贫困系统必须进行自我调适,其重点应是以促进农民群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的、以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为突破口、以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及培育农村自治力量为重要手段、以完善法治体系为保障,促使农村反贫困系统取得长期、可持续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摆上了突出位置。农民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其综合素质的高低,是能否实现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关键。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农业现代化是与农民素质的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农民自身的现代化,就根本谈不上农业现代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民目前平均教育年限不足7年,在近4.9亿农村劳…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下,"双创型"农民的培育对于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与发展农村现代化产业具有重要作用。培育互联网时代下"双创型"农民,要强化政策支持、丰富"双创型"农民培育的多样形式、健全"双创型"农民培育的服务效能,对"双创型"农民的培育方式进行恰当的引导与创新,激发其创新活力与创业动力。  相似文献   

20.
吴红霞 《今日浙江》2004,(15):22-23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我省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和文明素质提高,进而改变农村相对落后的状况,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