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武汉地理位置“得中独厚”,境内山水相连,水资源尤为丰富。我们应开发和利用好水资源,做足水文章,通过挖掘荆楚文化来依山依水造美景,其中,开挖运河造景不失为一个新颖大胆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刘卫平 《前沿》2008,(9):78-81
苏州古典园林精妙绝伦,将建筑、山水、花木高度融合,化自然与人和谐统一,借助诗文绘画进行审美点化,创造出融多种意象群的“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既是诗意栖居的地方,又是隐逸文化的中心。本文试从造园立意的文字隐逸审美意象、建筑陈设隐逸文化审美意象、山水隐逸文化审美意象、植物隐逸文化审美意象分析入手阐述苏州古典园林中蕴涵的深厚的中国传统隐逸文化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3.
长河段由北展后湖至昆明湖,全长9公里,它象一条玉带,将动物园、紫竹院、颐和园等名胜古迹串联起来。清朝乾隆年间,长河成为乾隆前往万寿寺为母祈福祝寿及去颐和园的御用河道。至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从紫禁城驾舟去颐和园避暑,必出西直门高梁桥从长河(亦称高梁河)经动物园后湖直奔颐和园。于是这条河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慈禧水道”。如今,经历整饬的长河已焕然一新,它由皇城北京的中心蜿蜒北上,静静的,将沿岸的历史名胜与文化交融其中。只要坐上仿古的龙船,谁都可以来亲身体验一下当年的皇家游历御河的别样韵味。  相似文献   

4.
园林艺术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造园活动,并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园林风格,诸如中国的传统园林,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希腊罗马的文艺复兴园林,英国的自然风景林,伊斯兰园林,日本园林等等。其中,以中、法两国园林最为典型,可分别作为东西方园林流派的代表。中国的传统园林,以自由、多变和曲折的手法,将自然美与人工美有机地相结合,创造出中国老庄文化所弘扬的自然、适意、清净、淡泊、“天人合一”的境域。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深受16—17世纪霍布士唯物主义经验论、笛卡儿唯理论经及西方美学…  相似文献   

5.
昆明是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近年来,昆明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积极开展城乡园林绿化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作为园林城市重要指标的城市公园无疑是人们关注和需要重点建设的对象,然而追溯昆明主要城市公园的历史,大都经历了从传统寺观园林到现代城市公园的文化转型和历史演变过程.这种从宗教场所演变为城市公园的现象,在中外园林发展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案例.  相似文献   

6.
寺观·园林·公园——昆明寺观园林到城市公园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坚 《今日民族》2009,(12):45-48
昆明是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近年来,昆明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积极开展城乡园林绿化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作为园林城市重要指标的城市公园无疑是人们关注和需要重点建设的对象,然而追溯昆明主要城市公园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天津政协公报》2002,(1):10-12
环境建设在整个城市建设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公园是社会多种文化的综合载体,因而一个城市公园建设水平以及它在市民生活中发挥作用如何,不仅是衡量这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内容,而且是这个城市经济实力的体现。为此,我们借此次专题常委会的机会,向市领导呼吁,  相似文献   

8.
正有一个神奇的地方/那里的山歌好像清水河/那里的舞蹈永远不会老/那里好比诗意的画廊/三月里杜鹃映山岗/五色糯米哎香又香/大碗喝酒来拉家常/多情地唱啊人人赶歌场/上林啊上林快乐的地方/上林啊上林幸福的地方……这是我几年前写的一首关于上林的歌词。之所以情不自禁地把它吟唱,除了多年来我一直徜徉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陶  相似文献   

9.
园林二章     
谢冕 《北京观察》2000,(11):52-53
颐和园西堤东望记得多年以前读到一篇文章,文中谈到从飞机上鸟瞰,北京是被垃圾包围中的一个“盆景”。文章谈的是环境保护的问题,说的是城市四围的垃圾堆放场在不断增多、也在不断增高,故宫、北海、颐和园等等都已成了垃圾堆中的“盆景”。统计数字我已忘记了,但它的确是从具体的材料出发来谈垃圾对于城市的掩埋的。当时读了,真有点触目惊心的感觉。年初,在电视上了解到,那条位于颐和园和圆明园之间、流经北大、清华校区的万泉河,自从前  相似文献   

10.
<正>"满眼郁郁葱葱,到处是绿色景观,随处可见园林艺术品。"在福州工作、春节回到建瓯家乡探亲的小陈十分讶异家乡的变化。建瓯,这是一个有着1800多年建县史的古城,曾经的八闽首府,闽国古都。如今,延续着历史文化的血脉,化为一座山水与城市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1.
张福堂 《群众》2011,(10):51-51
近年来,在扬州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扬州市园林管理局应对多重挑战、经受严峻考验、全局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打造“文化名城、旅游名城、生态名城”的要求,坚持以文化为灵魂、产业为基础、改革为动力,全力推进“大园林、大旅游、大市场”建设工作,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相似文献   

12.
正皇家园林是中国园林史上最重要的园林类型之一,往往能够反映所处时代的兴衰和最高的园林艺术水准。圆明园作为清代最重要的皇家园林,既是数千年悠久造园传统的集大成者,也是清代宫廷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众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复合体,既包含了体现精湛技艺的建筑、山水和植物景观这些物质要素,同时也  相似文献   

13.
岭南古典园林装饰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明捷 《求索》2014,(4):178-181
岭南古典园林装饰艺术地方风格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源流。本文以古典园林史代的分期为线索和依据,通过对岭南地区原始艺术文化和西汉南越王御苑、南汉王朝宫苑、明清、近代私家园林的装饰艺术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求探索出岭南古典园林装饰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演进脉络。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70年代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不久,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要在纽约建造一座“中国园”,用以向美国人民介绍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这个中国园是以苏州网师园的殿春鋎为蓝本,这座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设计者就是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陈从周。陈从周(1918~2000),出生于杭州,祖籍绍兴。少年时就习书学画,1938年以优异成绩被之江大学破格录取,就读于文学部。1942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先后在省立杭州高级中学和上海圣约翰附属中学任国文、历史教员。1948年曾拜著名画家张大千为师。1950年在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讲授中国美术史,后…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园林独具韵味,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从气论美学的视角来研究古典园林,将气论美学中的"气"、"象"、"韵"三个概念引入到古典园林中,可以比较园林气论审美与相关学说的异同。中国古典园林风流千载,那独特的造园技艺对于今日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杜建国 《政策》2007,(10):36-38
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即良好的文化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靠和谐文化理念来引领,和谐文化精神来浸润,和谐文化氛围来营造,和谐文化秩序来维系。和谐文化建设的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实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内容。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现阶段文化工作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园林     
《今日中国(英文版)》2005,54(4):F002-F002
The China Changzhou Jiangnan Landscape Gardening Corporation,headquartered on the banks of beautiful Lake Tai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offers comprehensive landscap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services.  相似文献   

18.
《春秋》2011,(2):2
乐陵历史悠久,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文庙大成殿,有庄严肃穆的碧霞故居,还有丰厚博大的龙山文化遗址、魏王城遗址等多处古文化遗址……这里环境优美、生态优良,全市林木覆盖率达54%以上,城在林中,人在绿中,城水相  相似文献   

19.
<正>长江文明馆位于园博园中部,是收藏、研究、展示长江自然生态和人类文明的公益文化机构,内设有序厅、自然厅、人文厅、体验厅和临展厅。长江文明馆展览展示的主线为长江流域的自然生态和人类文明,自然生态部分主要展示长江流域的地形地貌、水文水利、生  相似文献   

20.
岭南园林     
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大庚岭、骑田岭、都庞岭、萌诸岭和越城岭)以南地区的概称。岭南山水秀丽,层峦叠翠,又濒临沧海,环境风物别具特色,岭南人追求自然化、艺术化园居生活,这孕育了岭南园林的独特风格:求实兼蓄,精巧秀BB。广东是岭南园林的主要发源地。古代的岭南园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生根于民居建筑的庭园,另一类是位于州府城区附近的风景名胜区。近代以来,前者多演变为公共建筑庭园,后者则发展成城市公园。岭南地处北回归线两侧,为亚热带季风型气候,长年繁花似锦,又盛产英石、腊石、钟乳石等观赏石材,有良好的造园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