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加丁贸易遭遇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和出口订单大幅减少和管理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珠三角地区众多加工贸易企业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在2009年底举行的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工作现场会上,省长黄华华提出了推动全省加工贸易销售市场、生产方式、产地和发展方向“四个转型”,实现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集聚配套“四个升级”的新思路,并明确了2012和2020年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本土代工企业的转型升级,不仅是代工企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和高端发展的关键,而且是中国"打造经济升级版",进而实现创新型经济和高端经济,嵌入全球高端产业链与价值链的主要内容。虽然国家已出台一些鼓励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学界及相关政策研究机构也为代工企业的转型升级出谋划策。但截至目前,中国本土绝大部分代工企业整体能力缺失和利润微薄,处在代工模式的低端阶段,即组装贴牌生产阶段,迟迟无法向以技术含量高和利润丰厚为主要特征的代工模式的高端阶段即自主设计制造和自有品牌制造阶段迈进。在此情况下,从文化软实力角度研究格兰仕这家中国本土代工企业成功转型升级和高端发展的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深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生产成本的提高和欧美的再工业化使得低端制造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高端制造业则回流到发达国家本土,形成不利于中国吸引外资的全球价值链重构。但同时,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消费市场的转移也促进了高端服务业和智能定制的发展,又形成有利于中国吸引外资的全球价值链重构。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背景下,中国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存在的结构不合理、政策歧视等问题也导致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地区结构不合理、外商投资企业垄断与民营企业发展受限并存以及生态环境和劳动力过度消耗等后果。根据"金砖国家"中的俄罗斯、印度和巴西吸引外资的经验和教训,我国要跻身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必须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实施无歧视的税收政策、有效率的产业政策、统筹性的区域政策和高标准的规制政策。  相似文献   

4.
台资企业是深圳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深圳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考察了深圳台资企业的最新发展情况,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总结了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特点,并梳理了深圳台资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政策诉求,以期推动深圳台资企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要求制造业向创新驱动转变,培育若干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升级。当前,我国正值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要立足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引领建立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培育先进制造业,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和新增长点。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核心要义是自主创新,要从产业扶持政策、产权制度改革、对外投资并购等方面促进制造业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相似文献   

6.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分别采取产业转移、技术改造、料件国产化、开展自主研发、创建自主品牌等不同的方式;而培养企业家精神、适度调整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和完善产业链配套等,则是顺利实现转型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李未无 《学理论》2009,(11):46-46
我国沿海地区工业整体上被固化在国际分工体系的全球产业链低端,实现该地区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向产业链高端的提升非常重要。本文尝试从全球价值链和区域创新体系等视角就如何促使产业升级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8.
贸易顺差激增再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工贸易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有必要对高耗能、低层次的加工贸易规漠加以控制,更多的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其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正为紧紧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但从技术创新实践来看,近年来我国不仅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的产业地位未发生根本改变,而且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又陷入"高端产业价值链低端化"的陷阱。通过对发达国家经济崛起历史的考察发现,目前我国的技术追赶路径存在着根本性缺陷,亟须实施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10.
城市文化价值链是全球价值链的衍生理论,也是特色城市文化研究的重要创新。在延续"价值+载体"的基本价值链模式基础上,城市文化价值链以城市文化资源为价值来源,形成城市特有文化资源的价值增加网络体系。城市文化价值链的创新研究是城市新经济的深入讨论,也是城市产业类型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城市依托特色城市文化构建城市世界影响力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消费水平日益提高、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但也面临着服务型消费品、中高端产品及公共品供给不足,消费环境不良等问题。扩大消费,应有效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推进消费政策供给方式转变,推动消费品和服务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2.
国际产业转移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格局。如何把握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产品内分工的出现和全球价值链的分解,使得嵌入其中的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方式演变为从低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向高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攀升。因此,我国要在战略层上充分重视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力求突破跨国公司的结构性封锁以及价值链的低端锁定,实现全球—国内价值链的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市场贸易摩擦不断、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的新形势下,应该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通过转型升级来促进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当下,我国的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仍然面临产权过于集中且缺乏流动性、融资约束明显且缺乏人才补给、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且缺乏公平性等三重问题。通过借鉴美国、日本和德国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建构了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实现路径,即期内加强金融对民营企业服务以缓解其融资约束;短期内通过财税金融政策促进商业模式和产品的转型升级;中期内通过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促进企业体制和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长期内通过竞争政策和信息服务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出口增长方式,积极扩大进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构建和谐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以大数据为主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产业革命交汇时期,智能经济结合了人工智能的最新科学技术以及互联网等新型交易模式,必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焦点。我国应顺时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金融等智能经济的重点领域,并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供应链以及人工智能科研平台和团队等核心战略要素,积极布局智能经济试点区以及发展联盟,在全球发展浪潮中打造"中国智造""智慧中国"等标志,以此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6.
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更高水平的平衡。供给侧改革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趋势是:逐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以提升价值链为核心的出口结构。供给侧改革促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鼓励创新创业,促进产业升级,深化体制改革,坚持绿色发展,协调供需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从当前国际经贸形势看,技术性贸易措施正成为当今贸易保护主义的主流。随着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向价值链高端推进,我国与发达国家产业由上下游互补关系逐渐转化为同级竞争关系。在新形势下,为应对"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冲击,中国必须着眼于新时代发展要求,着力提升技术性贸易措施质量和效益,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引领经济全球化走向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外向型服装企业是典型的贴牌生产(OEM)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还是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产业升级已成为外向型服装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不被淘汰的必然选择.文章运用全球价值链理论剖析了四种不同类型外向型服装企业的特点,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提出了外向型服装企业的分类式产业升级对策.  相似文献   

19.
正本刊讯10月28日,陕西省副省长李金柱在省委党校就陕西工业经济的转型发展问题做专题报告。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建中主持。在报告中,李金柱详细阐述了陕西工业发展的新使命、陕西工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和搞好陕西工业转型升级政府管理要有新作为三方面内容。他指出,既要认清陕西工业发展的新水平,也要正视存在的工业门类全面不强、发展方式总体粗放以及投资动力和市场需求两个不足的问题。适应新常态、确保中高速、追求中高端是陕西工业发展的新使命。他强调,要围绕"高端、低碳"的发展理  相似文献   

20.
建设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应的法治,需积极推动八个方面的转型升级:从偏重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性地位到更加重视法治的能动作用的转型升级;从偏重强调效率优先到更加强调公平竞争的转型升级;从偏重强调国有和集体产权的优先保护到更加强调各种产权平等保护的转型升级;从注重保护经济要素和经济投资到强调保护激励创新的转型升级;从偏重强调为作为整体的人民服务向更加重视为每一个具体的人服务的转型升级;从偏重强调国家对经济一元管理到更加重视多元治理的转型升级;从偏重强调政府主导到更加突出契约精神的转型升级;从偏重强调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到更加突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