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民诉证据种类是在借鉴前苏联有关理论基础上建构的,其现有划分民诉证据种类的标准并不具有科学合理性。而只有从证据本质的认识基点出发,方可建构科学合理的民诉证据种类划分标准。鉴于证据的本质是信息,而信息又需借助于载体表现出来.为此中国民诉证据种类之划分应以证据载体为基准。  相似文献   

2.
证据是蕴涵了案件信息的物质载体。证据分为两类,即人证和物证。证据是证据形式和证据内容的统一。证据的形式是稳定的。可以作为识别标志:证据的内容是变化的。不宜作为识别的标志.故证据种类应以证据形式来划分。经过法庭审查采信的案件信息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绝大部分物证都需要通过司法鉴定来提炼出证据中的案件信息。  相似文献   

3.
证据由信息依附于存储载体而形成,是内容(信息)和形式(载体)的结合体,即信息发生转移与留存所得的产物。证据的生成是待证事实留下的事实信息被固定、承载到一定载体之上,从而得到证据的过程。从信息与载体的关系来看,证据的生成方式或信息的固定方式决定证据的存在形式。以信息的存储载体为标准,证据的生成方式可分为以人为信宿的生成方式和以物为信宿的生成方式。相应地,便形成了人证和物证两种证据形式。  相似文献   

4.
<正> 一、一般性讨论刑事证据的分类,是指依照一定的标准对刑事证据进行的划分。其目的是使司法人员掌握不同类别的证据的特点和规律,有效地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在立法上规定证据种类,在诉讼理论上研究证据分类,是我国的一个特色。种类和分类的主要区别在于划分的方法,分类采取的是两分法,即将证据划分成两种相对应的、不相容的类别,而种类则实际上是采取多分法,它是连续划分的结果,首先根据证据的表现形式分成  相似文献   

5.
阎建明 《中国公证》2010,(10):18-19
公证证据的分类,是指根据各公证证据种类的自身特点,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运用标准。在理论上将其划分为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主证据与补强证据等若干不同的类别。  相似文献   

6.
李泠锡 《法制与社会》2012,(36):236-237
新刑事诉讼法中关于证据概念的更正是一大进步,但遗憾的是将证据定义为材料并不妥当,因为只有认清证据是信息及其载体构成,同时,还须看清证据中的信息应当分为事实信息与审计信息两类,才可能科学的给出证据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本文摆脱用观点论证观点的传统模式,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案件的发生、证据的形成以及用证据重建案件事实的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抛开非本质属性,抽象出证据的特有属性后,作出“证据是负荷案件信息的载体”这一反映证据本质特有属性、内部联系的全新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王梦琪 《法制与社会》2010,(26):273-273
网络证据的运用是指以网络证据为客观基础,对其中所蕴含的事实信息进行识别,进而形成证据事实最终实现待证事实证明的过程。网络证据载体审查及信息识别是网络证据运用的第一步,其中网络证据载体审查是信息识别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9.
简婷 《中国检察官》2023,(10):30-34
事故调查报告对于危害生产安全刑事犯罪的事实查清、责任认定具有重要作用。事故调查报告因具有综合复杂性等特点,难以直接归入单一的法定证据种类,实践中存在事故调查报告如何作为刑事证据使用、检察机关如何审查判断等难题。明确事故调查报告根据采纳情况划分其在刑事诉讼中的证据种类,对报告内容及所附证据材料进行区分审查,从主体、内容、处理的程序规范性和事实认定、专门意见、责任认定的实质规范性进行全面审查,是事故调查报告审查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电子证据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将“电子数据”规定为法定证据种类之一,首次以立法形式肯定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电子证据以电子数据为本质,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分为模拟证据和数字证据,其中包含以数字电子信息为基础的电子计算机证据.电子证据与科学证据属于平行概念,从属于科技证据.  相似文献   

11.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完善法治、保护人权和抑制违法的需要,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主要存在立法不完善、对非法证据的举证责任分配及实物证据排除问题规定不明确等问题,文章认为,应当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并在刑事诉讼法、证据法中明确非法证据的种类、排除程序以及例外情形;由控方承担证明其提出的证据合法的举证责任;对于言辞证据和实物证据的排除采取不同的排除标准。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证据科学的要素。本文认为,证据科学必须是多学科的,或者整合性的。如果我们分享彼此基于证据的推理方面的思想和经验,我们都会受益于稳固确立的证据科学。  相似文献   

13.
电子证据法律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理论与实践中,电子证据的种类归属一直存在争议,是属于书证、视听资料,还是独立的证据种类。而如果不确认并解决电子证据的证据种类归属问题,必然会给司法实践带来混乱。笔者认为,将电子证据视为书证与视听资料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利于电子证据证据力的发挥,应把电子证据单列为证据的一种。  相似文献   

14.
科学证据的可采性是指是采纳某一科学证据作为证明某一事实的标准或条件。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明确的科学证据可采性标准,而在科学证据研究最发达的英美国家,科学证据可采性标准中的一些基本要素也是纠缠不清的。通过对科学证据可采性标准的历史考察和认识论反思,并根据科学证据在真相发现中的功能,可以尝试从内在属性和外在属性两个方面来审视科学证据可采性的结构。科学证据可采性的标准主要包括:科学证据本身的科学有效性、可靠性、科学相关性以及科学专家的可信性等。  相似文献   

15.
尹志红 《法制与社会》2011,(13):125-126
关于技术性证据的概念和范围,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未给予明确规定。笔者认为,所谓技术性证据,是指专门技术人员借助科学原理或者专业方法获得、收集的证据。在法定证据种类中,鉴定意见、现场勘查笔录可以列为技术性证据范畴①。本文拟从实践中审查技术性证据的具体方法为切入,分析制约审查的因素,探讨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所谓证据,是指能够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储存了案件事实信息的物质载体.这种物质载体有且仅有物和人两种存在形式,基于此种意义而言,证人应当具有证据属性.而证人证言不具备证据的基本特征,故不能被视为证据.证人证言的本质属性即是证人对储存于大脑中的案件事实向外输出的一种信息,这些信息来源于信息源一证人,且具有主观性、不稳定性等特点.在司法实践中,证人证言对于案件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证明作用,并且这种作用的发挥与证人的运用紧密相联,两者不能被割裂、单独加以运用,只有利用这一观点才能较好地印证和解释证人保护和证人出庭作证问题.  相似文献   

17.
纪格非 《中外法学》2012,(3):594-606
我国学界对于间接证据与直接证据的划分标准及概念的表述过于简单化,不利于研究的深入。通过审视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联系的"单独性"、"直接性",可以发现"案件事实"的法律性决定了直接证据不可能不经过涵摄或解释的过程而直接与案件事实发生联系,"案件事实"中的主观状态、意思表示要素,也无法被证据"直接"、"单独"地证明。因此,现有的以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联方式不同为标准,区分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思路注定是失败的。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区分必须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18.
证据作为我国诉讼法中所定义的一种材料,在诉讼证明过程中不可或缺。本文指出在对证据的运用过程中,人们大都关注于证据的法律特性、证据能力、证明力,以及证据与待证事实的关系等,较少从证据自身的角度分析证据的证明方式。文中认为从命题与事实的角度,通过信息论的分析方式,使证据自身所承载的信息能够被解读出来,以证明相关案件事实,同时对证据以信息承载体为标准分类,可使证据的相关特性突出,便于对证据规则的认知。  相似文献   

19.
张剑 《法制与社会》2012,(9):116-117
证据材料要成为定案依据,须经司法认证环节。传统证据材料的认证在我国现有司法制度也得到明确的规定,而网络信息材料作为新型证据材料的认证尚未得到相关部门准确的认证方式。由于网络信息的证据形成与运行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的。网络信息的证据认证应采取证据标准或规则为辅,从电子证据合法性、真实可靠性、关联性和完整性四个方面对其可采性和证明力进行认定。  相似文献   

20.
毕玉谦 《证据科学》2013,(4):389-407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与证据适格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从本质意义上讲,凡是在法律上被认为丧失或者欠缺证据适格性的证据.都应当在诉讼中受到排除而不得使用。诉讼的最终裁判结果所体现的公正性应当以程序正义为基础.而程序正义则包括诉讼过程的正当性.即为法律所允许的证据表现形式或者证据方法、取得有关证据资料或者信息来源的手段、方法以及法院在庭审中所采取的证据调查方式的合法性与有效性.这些均为程序正义所能够延及的空间与领域。反映在三大诉讼证据制度上.证据适格性与证据排除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并且差异往往要大于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