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建设发展很快,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但近年来,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地方不顾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盲目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在城市建设中互相攀比,急功近利,贪大求洋,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对历史文化名城和  相似文献   

2.
有些领导干部为了追求所谓“政绩”,不顾民情,不尊重客观实际和自然规律,打着“造福于民”的幌子,搞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盲目地铺摊子,上项目,只求轰轰烈烈,不求踏踏实实,结果是昙花一现,劳民伤财。虽然党和政府三令五申,明令禁止此类行为,但仍有人置若罔闻,我行我  相似文献   

3.
一些领导干部在树立正确政绩观方面,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太华不久前撰文,指出其中有五个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 一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有的领导干部热衷于搞“短、平、快”政绩,搞“形象工程”,  相似文献   

4.
豫政〔2 0 0 2〕 3 7号各市、县人民政府 ,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城乡规划和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 ,我省城乡建设发展迅速 ,城市面貌显著变化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中 ,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些地方不顾当地经济发展和实际需要 ,盲目扩大城市建设规模 ;在城市建设中互相攀比 ,急功近利 ,贪大求洋 ,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对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重开发、轻保护 ;在建设管理方面违反城乡规划管理…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中国盛产“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这些大跃进式的城镇建设,是地方领导们急功近利的表现,他们急的是自己的功,近的是自己的利!  相似文献   

6.
现在有不少基层干部为了快出“政绩”,不顾当地的财力物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不惜举债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使当地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群众戏称这种“寅吃卯粮,年年受惶“的工程是“透支政绩”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六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效工程,各地认真实践,努力探索,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和令人满意的成绩。但这项事业不能指望一蹴而就。有少数地方领导对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战略思想或不求甚解,或一知半解,有意无意迷失在“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泥淖,引起农村群众的忧虑和不满。有些做法当引以为戒。一戒急功近利。有的人一听说搞新农村建设,尚未明白其中要义,便急于搞规划,上项目,修建文化广场,强迫农民拆迁盖新房,急于出成绩,搞得基层干部手忙脚乱,农民群众议论纷纷。据报载,有一个地方,急急忙忙建一新村,水电未通,窗户连玻璃都未安…  相似文献   

8.
针对“政绩工程”肆意蔓延的形势,重庆市铜梁县对盲目举债和债务恶性循环的乡镇将实施责任追究,并建立乡镇主要领导离(退)任审计等制度,以堵住债务“漏洞”,同时规定,对违反程序盲目举债搞“政绩工程”的乡镇,视同违纪,予以严处(据6月26日《珠江晚报》)。笔者认为,如此制度创新,消除了那种对“政绩工程”只喊不打的固有倾向,有利于遏制“政绩工程”蔓延的不良势头。  相似文献   

9.
现在许多干部,都很重视自己的政绩。这自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对什么是政绩,怎样才算政绩显著,不少人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在他们看来,政绩就是要抓大工程,上大项目,于是在任内不顾主客观条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搞什么“形象工程”,办这个“会”,办...  相似文献   

10.
今年,市、县、乡(镇)三级领导班子要集中换届,考察衡量领导干部的工作任务繁重。在这项工作中,笔者认为要注意做到“三看”。一看前,即看以前。要看以前是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的领导干部为使政绩立竿见影,劳民伤财地搞“花架子”,不讲当地实际,盲目上项目、扩规模,挖空心思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使老百姓的血汗钱付之东流;要看以前是否廉洁自律,做到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权益、得失,不贪功、不图官、不求名、不为利,始终保持平常心态,耐得住清苦,顶得住歪理,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做到严要求,注意节欲、重微、倡廉、慎独,做到…  相似文献   

11.
一位即将退休的老领导,在总结几十年工作经验时说:“留下高楼大厦是政绩,留下好的作风也是政绩。”这句话听来颇令人深思。一谈到领导干部的政绩,人们马上就会想到高楼大厦、修桥筑路这些一目了然的政绩。诚然,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追求任期内立竿见影的政绩本来无可厚非。但时下的问题在于,一些领导干部急功近利,为了在任期内快出政绩、多出政绩,往往不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好作风本身就是品质的体现和党性的体现。作风建设虽艰难,却能使百姓长远受益,最终能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好处。从某种意义上说,留下好作风比留下一些政绩工程更重要,因此应当  相似文献   

12.
《法制日报》载文说,时下有些干部为了出“政绩”,不顾当地的财力物力,搞了许多“脸面工程、“形象项目”。人们称这种做法是“政绩透支”行为。 政绩“透支”是一股歪风,有百害而无一益。为什么有人热衷于政绩“透支”而乐此不疲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政绩“透支”者的“官心”、“官欲”、“官念”太重太强,急功近利,通过“透支”政绩来往  相似文献   

13.
某县一位新近提拔的领导干部在就职演说中,向全县干部群众公开承诺:本人在任期内,一定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报实数,决不搞急功近利、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决不给下任留“窟窿”、背“包袱”,诚请大家监督。寥寥数语,博得台下阵阵掌声。“不给下任留窟窿”,体现了这位领导干部求真务实的作风,折射了他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及下任领导的负责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心。其言之铮,其情之诚,自然会赢得人们的强烈共鸣!然而,近年来有不少地方的领导干部不注重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为了求“政绩”、树“形象”…  相似文献   

14.
孟大军 《当代广西》2004,(10):42-42
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之流鼓吹“搞出的政绩千方百计不让老百姓知晓,想方设法让领导看到”的歪曲“政绩观”,以及为了自己的仕途一帆风顺,而不计施政成本、不顾地方发展、不惜牺牲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长期生态环境为代价,尽搞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现象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发展上县域经济决策符合县情,符合效益取向,需要注意“十忌”: 一忌追求“政绩”,乱上项目。县市五年一换届,各届政府对发展县域经济的兴奋点不尽相同。但作为接任领导,应首先对上任留下的发展思路和建设项目进行认真疏理,做到新官理旧事,接着上任干。要造福一方,上一些有市场、有效益的新项目十分必要。但兴办什么项目,项目的规模搞多大,应事先对市场容量、资金可能、人员素质等进行细致词研,切不可盲目追求政绩,心血来潮草草上项目,导致县域内资源、资金浪费。  相似文献   

16.
吉永生 《创造》2002,(3):16-17
曾几何时,一些地方只是简单地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等评判领导干部能力的大小、政绩的优劣,出政绩不与讲政德并重,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开始变味了,大量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的献礼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首长工程、请赏工程、迎检工程可谓泛滥成灾。20O1年8月,北京市在公开选拔副局级领导干部的考试中,就有《论“政绩靠炒”》 这样一道作文题,说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已是多么的迫切和必要。由于炒作出政绩,统计数字、表面文章无所不炒,人们干脆把干部考核  相似文献   

1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建设发展很快,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但近年来,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地方不顾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盲目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在城市建设中互相攀比,急功近利,贪大求洋,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所谓“形象工程”、  相似文献   

18.
什么叫“政绩工程”,以笔者拙见,大概就是一些领导干部、政府官员为在任期间有所建树,实施的颇见成效的项目。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然而,如今变味的事情太多,政绩工程也在变味之列。一些政府官员把“政绩工程”当作官场攀登的阶梯或升官晋级的敲门砖,政绩工程便成了“形象工程”、“花架子工程”。他们不是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而是随心所欲、好高鹜远地实施一些带有轰动效应的项目,其结果是轰轰烈烈上马,凄凄惨惨收场,为官者“政绩”到  相似文献   

19.
一、显绩和潜绩相结合,显潜并重。考核干部政绩时,显绩易发现,潜绩难量化。关键在于既要看“硬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又要看潜在贡献,潜显并重,不可偏废。对一些在任期内搞短期行为,急功近利,甚至不顾实际承受能力,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搞“门面工程”政绩的干部,不能视为政绩突出的干部。而对既考虑近期利益,又考虑长远发展,并为长期发展积蓄后劲,打牢基础的干部,虽近期显绩不如别人突出,但应视为工作扎实,有远见,要充分肯定其成绩。这样才能既准确地评价干部的政绩,又激发干部从长远发展考虑问题的热情。  相似文献   

20.
张伟 《人大研究》2006,(2):39-41
一、千奇百怪的政绩工程政绩工程在我国古已有之,渊源久远。战国时,蜀郡守李冰父子率众修筑的都江堰,历2000多载而不废,至今仍泽润川西千万亩良田;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为开浚西湖,取湖泥葑草筑成苏堤,至今仍是西湖美景之首。这样的政绩工程已流芳百世,还会遗惠后代,当然为老百姓所传唱。然而当下揭露出来的“政绩工程”却成为腐败工程、形象工程、垄断工程的代名词。前安徽省副省长、阜阳市委书记王怀忠,一手缔造的阜阳三大神话都无疾而终:为配合阜阳的“国际形象”,王怀忠从当地财政和百姓手中刮了3亿元,盲目上马阜阳国际机场,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