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史载的"饭稻羹鱼",是古代百越民族主要的生计方式,这种生计方式在今天贵州都柳江流域的百越民族后裔中不但得到了良好的传承,而且文化上还有所发展,人们将种稻与养鱼巧妙安排在同一季节同一生产场域内进行,不仅传承了百越民族"饭稻羹鱼"的生计方式,也赋予了山区梯田稻作农业在生态维护与农耕生产方面的新生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台声》2023,(22):46-47
<正>稻田丰收,碧水荡漾,姚江平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7000年前,先民在这里伐木建房、饭稻羹鱼、划桨行舟、制作器物,创造了史前文化。50年前,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余姚县(现余姚市)河姆渡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文化的丰富遗存,从此河姆渡遗址、河姆渡文化名扬天下,被公认为我国南方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里程碑。历经50年,围绕河姆渡文化的考古仍在持续,  相似文献   

3.
汪金友 《前进》2014,(4):64-64
<正>《史记·循吏列传》中,有一个"公仪休相鲁而嗜鱼"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鲁国的宰相公仪休,特别喜欢吃鱼。所以鲁国的很多人,都争相买鱼送给他,但公仪休却一条都不接受。有一个下属问他:"您这么喜欢吃鱼,为什么别人送鱼却不要?"公仪休回答:"夫唯嗜鱼,故不受也"。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接受别人的鱼。接着,他解释了自己拒鱼的理由。那些人为什么会给我送鱼?是因为他们看中了我手中的权力。如果我  相似文献   

4.
布依族"莫家"于五代时楚王马殷、马希范当政之前仍然统治着黔中地区并依附于楚,当时他们是与第二、第三土语的人生活在一起的布依族贵族."宋英宗治平年间"因政治变动,"莫氏家族"才从黔中地区迁移到黔桂边界的黔南荔波县和独山县,其语言环境开始变化,即完全脱离第二、第三土语而长期生活在第一土语之中,并长期受第一土语的语言环境影响,形成了现今"莫家话"."莫家话"变迁有其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的历史原因,她应该是中国布依语的一个方言,这正是其科学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8月9日,农历七月十四,地处黔桂边界的融水苗族自治县洞头乡甲朵村高埂苗寨举办“闹鱼节”。来自贵州从江县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七邻八乡的数百名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同胞欢聚一堂,参加吹笙踩堂、浑水摸鱼、抢鱼等活动,欢度节目,预祝丰收。图为甲朵村高埂苗寨,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在举行闹鱼仪式。  相似文献   

6.
2014年6月23日环江喀斯特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使黔桂喀斯特构成了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这条走廊是壮、苗、白裤瑶、仫佬、毛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同时构成了黔桂少数民族文化带。广西在全面推进桂林、北部湾、巴马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的"世遗"品牌和"少数民族文化"品牌的开发与利用,构建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广西)国际旅游目的地——广西第四个国际旅游目的地,这对于打造广西旅游升级版,促进石山地区各族人民尽快脱贫致富以及世界自然遗产和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黑尔人划山养树,认树为"神",崇尚自然的民间习俗,成就了黑尔的秀美山川和良好的人居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生动体现。——黑尔村入选"云南30佳最具魅力村寨"的评语饭稻羹鱼,藏在河谷里的江南水寨三千多亩金黄的梯田,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从山脚盘绕开来。在远处,是郁郁葱葱的群山,是自由飘荡的云雾,是一大块干净的蓝天。黑尔俨然一个世外桃源。炊烟自一幢古老的干栏建筑里悠然升起,我们嗅到了一股诱人的清香。询问村里人,答曰:  相似文献   

8.
今年5月,农业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9个传统农业系统名列榜单,我省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入选其中。  相似文献   

9.
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的生态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从空间看,有机体之间确定了多种共生关系,占有不同的生态位,摄取各个层次的物质和能量;从时间看,根据稻鱼鸭各自生长的特点,通过操作节律的调控,使它们和谐共生;从结果看,在不增加空间的前提下,获得大量有机产品,提高了稻田的生产生态效益,实现了农田的永续利用。作为一种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该系统是历代侗乡人在对生态环境的深度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智慧与技能的整合,与所处自然生态背景形成了相互兼容、物质和能量互换的并存多元的循环圈,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对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小康》2016,(24)
正前些年,改革之风吹来,守着大山受穷的人们陆续走出家门,到城市、到沿海谋求更好的生活。这两年,随着山地旅游兴起,他们又陆续回到山里,回到老家,吃起了"大山的饭"贵州多山,这是世人皆有的印象。黔西南州,是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的一隅,国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山地、高原、丘陵总面积占到了国土面积的95.6%,是世界锥状喀斯特景观最为集中的区域,被誉为"中国喀斯特心脏"。山里人家,靠山吃山,对大山向来敬畏。尤以世居山里的少数民族,崇拜自然,自给自足是现状,守着大山受穷也是  相似文献   

11.
贵州瑶学研究;始于"二战"末期,20世纪80年代初,在全省的六山六水调查中,瑶族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为瑶族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深入调查基础上,瑶山现象引起了贵州省党政领导及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两山"(麻山、瑶山)扶贫攻坚.  相似文献   

12.
Fields of Dreams     
In Qingtian, Zhejiang Province, fish swim in the paddy fields and at night, one can hear the sound of fish gulping up falling rice flowers. This unique agricultural practice has existed for over 1,000 years. The legend goes that farmers in ancient times inadvertently released fish fries, or newly hatched fish, into the paddy fields when channeling brook water into the fields. When harvesting rice in autumn, to their surprise, they found a lot of adult fish roaming the paddies.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和贵州民族研究会组织的“六山六水”调查对贵州土家族研究的意义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4.
尹绍亭 《思想战线》2004,30(2):94-97
1973年河姆渡遗址发现后,中日两国学者对稻作起源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对稻作起源年代的认定更为明确,尤其是两国学者对稻作起源区域的高度认同以及研究方法、内容上的互补,大大丰富了稻作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贵州彝族社会历史的研究来历已久。“六山六水”民族调查中的乌蒙山和北盘江、乌江“一山两水”彝族调查有百余万字成果 ,极大地丰富了贵州彝族社会历史的田野调查资料 ,推动了贵州彝学的调查与研究 ;得益于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科研活动的经验启示 ,贵州省彝学研究会成立以后 ,贵州彝学调查研究步入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夜郎之争与文化资源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夜郎”是一个在西南地区经常被提到的词语,尤其在近年的四川、贵州等6省市“夜郎”属地之争中特别引人关注。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文化旅游资源的越来越受重视,神秘的夜郎文化也被当作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并出现了抢夺“夜郎”牌的文化资源之争。在这种争论不断深入之际,如果我们对其进行冷静思考,不难发现各地的终极目的都是想借“夜郎”发力,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发展。单纯地为开发文化而开发文化难以真正体现其价值,夜郎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必须与经济发展和旅游、文化等相结合,才能产生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思想,对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新闻舆论要始终贴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要始终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齐爱憎,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新闻事业的主人.  相似文献   

18.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做好残疾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残疾人工作中,要正确处理残疾人权益保障与国家人权建设,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社会两个文明建设,残疾人康复、预防工作和医学科技发展与提高人口质量,改进残疾人工作作风与不断提高残疾人工作者素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