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践性是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而社会实践有两种基本类型,即革命斗争实践与和平建设实践,因此,意识形态也有两种基本类型,即“斗争型”意识形态与“和谐型”意识形态。随着我国社会从革命战争到和平建设、我们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任务的提出及其伟大实践,相应的意识形态也必然要从“斗争型”向“和谐型”转变。建设“和谐型”意识形态已是实践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晚年时期,面临国际国内不利因素,列宁坚持继承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坚持不断提高人民文化水平,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科学把握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方面,有学者认为二者是截然对立的,主要是因为科学是一种理性的、可证实的客观存在,其真理性不受人们的价值观和信仰影响;意识形态却是一种价值判断,包含了人的情感、心理因素等。马克思强调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两者关系,同时也强调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从这种意义上讲,科学执行了意识形态的功能,但由于科学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其社会性又不能完全取代自然属性,所以,两者不能等同。  相似文献   

4.
一 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的体现。 “辩证法在对现存的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是客观事物本来的辩证法,它客观上要求人们在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的改造过程中必须贯彻  相似文献   

5.
作为政治权利和现代治理技艺介入的主旋律纪录片,被赋予了特定的价值取向和显性政治意义,从而获得了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功能。主旋律纪录片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表现为必然性论证、凝聚整合、启迪教化等三大现实功能。这就意味着,有必要在“通过自身变革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在与‘他者’的斗争中夺取多元文化格局中的社会主义文化主导权—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造就具有‘共同信念’的历史主体”的现实逻辑中促进主旋律纪录片的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李淼 《探索》2012,(4):106-111
马克思意识形态论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是批判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意识形态论仅仅是批判的理论。由于革命意识形态总是同人类的普遍利益或共同利益相联系的,人类社会分裂为阶级后,其共同利益弱化趋势必将被扭转并重新得以体现,从而表现在革命意识形态上。当人类普遍利益成为现实,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将不复存在。在今天,革命意识形态的具体构建,即实现意识形态固有的党派立场和科学精神的协调统一,仍然是个尚需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在无产阶级的实践运动中产生的,是在与唯心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发展的。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对正确认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指导意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如下启示:要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建设与人民根本利益相一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意识形态的批判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历史是最具说服力的教科书。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把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  相似文献   

9.
黄永宜  魏钢  汪玲丽 《探索》2012,(4):116-120
列宁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在坚持唯物史观基本立场的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无产阶级思想体系对于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思想领导权以及进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教育、宣传和鼓动的重要性。列宁的这些思想和理论,对于我国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的“悖论”,其实质是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与科学批判之间的矛盾。在解决这个悖论过程中“非意识形态化”成为主流,在政治生活当中是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中间化”倾向。马克思科学地解决了意识形态的“悖论”,采取价值批判和科学批判的统一,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正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理论,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苏共亡党、苏联解体很大程度上就是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较量中败下阵来的结果。具体来说,也就是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失败。这对我国这个具有67年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国家来说,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分析其原因,有两个重要方面必须引起我们的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  相似文献   

12.
《怎么办?》是列宁批判俄国“经济派”、阐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重要著作,以解决当时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为导向,从解决无产阶级运动的迫切需要出发,回应了“我们的政治鼓动的性质和主要内容、我们的组织任务”等问题,对“经济派”等在内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清算,蕴含丰富的意识形态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基于《怎么办?》对列宁意识形态思想的话语生成、本质意蕴和现实观照三维向度进行考察,对于进一步提炼和阐释列宁的意识形态思想,进一步坚定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进一步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认识的目的在于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普遍的必然的真理性认识,并用以正确指导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归纳逻辑参与了认识和发现真理的过程。这之所以成为可能,是由真理的特性和归纳的特性相契之故。因此,了解归纳发现真理的可能性要从对真理和归纳两方面的考察来进行。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种正确反映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过程,因此,已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科学真理具有不确定性或相对性这一事实,说明它们都只是对自然界某一方面规律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列宁说:“每一科学原理的真理的界限都是相对的,它随着知识的增加时而扩张、时而缩小。”[1]95可是,“对缺乏逻辑和辩证法修养的自然科学家来说,互相排挤的假说之多和替换之快,很容易引起这样一种观念:我们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2]莱辛巴赫·卡尔纳普和波普尔等人,就是由于把真理的相对性绝对化,从而完全否定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否定真理的存在,走向相对主义。科学真理虽然是相对的,但是这种相对性包含着绝对性,因而它又是绝对的。列宁曾经充分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绝对真理的观点,他指出:“当一个唯物主义者,就要承认感官给我们揭...  相似文献   

14.
深入研究知识分子问题,逐步形成富有俄国历史文化特色的知识分子观,是列宁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所面临的艰巨课题。列宁知识分子观不仅对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奠定马克思主义文化主旋律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对于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权以及提升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提供了有益参照。从知识分子劳动方式与阶级属性的特殊性出发,列宁科学阐释了代表不同阶级意志的知识分子是意识形态党性之争的自觉文化主体,在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中具有角色二重性,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是一个长期、艰巨的文化任务,同时也是一个自觉自为和主动作为的过程,需要采取慎重、灵活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有机构成部分,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却很少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列宁发挥了重要作用。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主要有:复兴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创立了一系列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16.
群体意识形态指群体内部的成员所共同享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理论学说、心理认知等的总称。与统治阶级所倡导的居于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相比,群体意识形态通常是一种非主流的或民间性的社会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群体意识形态往往处于从属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群体意识形态的功能逐渐由“空场”走向“出场”,它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既有积极功能也有消极功能:群体意识形态能够充当社会的万能胶为主流意识形态增强凝聚力;群体意识形态能够通过反映各种社会矛盾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自我认识与反思的工具;群体意识形态会一定条件下与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是当代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全球化背景下,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在意识形态认同、意识形态管理、意识形态传播以及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执政党应该进一步探索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科学建构自身的意识形态系统,优化意识形态管理,加强意识形态宣传,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不断提高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闫方洁 《唯实》2012,(8):50-53
列斐伏尔对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独具特色。他扩充了意识形态的内涵,把广告指认为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代表。广告将新的能指与所指联系起来成为了包含象征和修辞的元语言,并催生了符号消费的产生。广告成为意识形态实质上意味着一种崭新的消费剥削机制的诞生。它通过对人们欲望的控制,将各阶层的日常生活一一纳入消费社会的体制中。具体来说,这一控制过程的实现是由大量功能化的符号系统——“次体系”来完成的。基于生活世界的平台,列斐伏尔实现了对消费社会意识形态批判的符号学与微观转向,具有显著的后现代风格。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教育的意义--基于意识形态功能、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旭宇 《求实》2004,1(8):85-87
意识形态是有效地进行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社会管理并降低相关成本 ,确保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又是一种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人力资本。意识形态的生成、演化具有非自发性、非空白性、一元性、大众性、建设性、路径依赖性等特点。这些功能与特点决定了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意义重大。学校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学校在意识形态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范畴就是关于变化的学说,它从事物质的稳定状态(肯定)出发,构成发展学说中(否定之否定)的重要环节。事物的现实否定不能仅仅归为,“辩证的”和“形而上学的”否定概念:抽象地去推论“肯定是否定,否定是肯定”,对于说明二者的内在关联也是没有真实的意义的。在我们看来,否定同样是一个有其内在根据和多层次的运动过程,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范畴必须依次揭示否定的每一个现实规定性,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辩证法否定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