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一百多年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光辉旗帜,指引着亿万无产者和革命人民紧密团结、英勇奋战,破坏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在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批林批孔运动中,认真学习这一光辉文献,对于增强革命团结,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大团结,是贯串《宣言》的一个重要思想。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  相似文献   

2.
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与实践在我国的具体体现,是我国人民革命的经验总结和胜利成果。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治国安邦的一项基本原则,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相结合的国家政权。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的一个重要内容,已经载入宪法。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都要靠人民民主专政来维护和保证。人民民主专政包含着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的内容和职能。民主和专政不是相互排  相似文献   

3.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问题,是无产阶级的战略和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不是无产阶级孤军奋战所能实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导无产阶级,在革命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为达到最终的目的共同战斗。  相似文献   

4.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的根本,治国的法宝,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映了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规律,是中国亿万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革命成果,既是夺取政权、建  相似文献   

5.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一九一七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夕写成的。当时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造成帝国主义空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引起了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迅速高涨,也促进了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俄国当时是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集合点,俄国的无产阶级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利用帝国主义战争造成的革命形势,推翻了沙皇政府,取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并积极准备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但是由于社会革命党  相似文献   

6.
叛徒作祟劳燕分飞 冯仲云与薛雯都出生在江苏省武进县横林镇.他们是表兄妹,自小青梅竹马,感情厚笃.进入中学时代后,冯仲云的思想—直处于不断的进步之中.在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李大钊等革命志士的影响下,冯伸云浑身洋溢着革命的激情.1927年5月1日,由朱理治及崔宗培同志介绍,冯仲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1928年担任了清华大学第...  相似文献   

7.
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历来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把教师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列宁在他的许多著作中,对教师问题都作了重要的指示。学习列宁关于人民教师的论述,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师工作的重大意义,认识到教师在为祖国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事业中所肩负的重任,也为我们批判“四人帮”肆意践踏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诬蔑、打击教师,破坏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罪行,掌握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8.
古诗云“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振兴 ,多少有识之士在不断地探索和寻求着救国救民的道路。然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中国人民才有了光明之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 :“一个世纪以来 ,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 80周年之际 ,缅怀革命先辈依据特色 ,独辟蹊径的丰功伟绩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 ,但是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9.
《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用革命武装力量打碎和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并对上层建筑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建设。无产阶级与农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无产阶级专政要建立在工农联盟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0.
巍巍四明山,曾是浙东的革命摇篮。位于山下的慈溪市是拥有100多万人口的县级市。改革开放的春风,使这块革命老区充满了生机,该市现已成为全国经济百强县、浙江省5富县之一。该市的司法行政干警,继承和发扬了老区的革命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关键时刻,毛主席一再号召我们“学习鲁迅”“读点鲁迅”,发扬鲁迅的革命精神,为执行和捍卫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而奋斗。然而,“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成为完全背弃马克思主义行为的挡箭牌了”。(《列宁全集》第二十一卷第二四三页)“四人帮”正是把纪念鲁迅、学习鲁迅的词句当作完全背弃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不少同志著文探讨恩格斯晚年对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贡献,涉及到恩格斯晚年关于议会斗争问题的思想。有些文章提出:恩格斯晚年充分肯定无产阶级进行议会斗争的意义,但认为这是在革命形势不具备时的主要斗争方式;他强调的仍然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要通过暴力革命,但也不排斥革命有可能和平发展。对此,笔者不敢贸然苟同。众所周知,恩  相似文献   

13.
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公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次伟大创举。公社社员们以冲天的革命精神和无比英勇的革命行动,从反动统治者手里夺取政权,废除常备军,代之以武装的人民,打碎了各种官僚机构,代之以由人民选举、对人民负责并可由人民随时撤换的国家机关,从而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树立了光辉榜样。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是客现存在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摒弃了“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主张。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三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以她的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唤起了亿万劳动人民的觉悟,推进了人类的历史的进程。研究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发展过程,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试对马克思学生时代的思想演变作一个简要介绍,或许有助于了解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略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紧张繁忙的革命活动和党政领导事务中,所从事的报刊实践活动;文章着重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的“人民报刊”新闻思想和作为共产主义者的“无产阶级党报”新闻思想,并通过具体论著总结了他们的新闻思想和观念。文章强调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是无产阶级新闻传播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财产,开创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新纪元,奠定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理论基础。新闻传播工作者学习和研究革命导师的有关新闻论著及其思想,理解和掌握他们提出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由必然到自由的基本动力。关于社会实践的内容,毛主席早有论述,到了社会主义时期,更加明确地把社会实践概括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项革命运动,进一步指明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我们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提供了锐利的武器。“四人邦”出于反动的阶级本性,肆意歪曲、篡改毛主席这个光辉思想,破坏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为了贯彻华主席关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新论断 ,科学地揭示了 2 0世纪时代主题的变化。这一新论断将改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急于求成、用革命的手段战胜资本主义、把社会主义寄托于战争或暴力革命等传统观念 ,树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渐进过程和在两种制度共处、竞争的条件下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观念。这一新论断也为我国在新时期工作重心的转移、对外政策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一生光荣的战斗历程,始终保持了战士的坚定、诗人的赤诚和学者的严谨。他不懈地追求理想、探索真理、坚持前进,终于实现了由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由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发展和转变过程。作为这个过程的质的标志则是世界观的根本转变。学术界历来对这个转变过程的具体发展和时间标界有着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正> 1982年宪法制定和实施以来,到现在已经十年了。这部宪法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地、全面地总结了我国人民长期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的,体现了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十年来,宪法的贯彻实施,在国家生活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