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高乐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奠基人,他把谋求大国地位作为法国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总目标,并为此确定了一整套基本政策。他的继任者们虽然根据形势的变化做过某些调整,但都没有背离过戴高乐的根本思想。但密特朗就任总统后,积极推动欧  相似文献   

2.
密特朗总统就任五年以来,在对外政策中适应动荡多变的国际形势,力图维系东西方军事均势,恢复东西方和欧洲的缓和局面,促进西欧联合以及发展南北合作,以维护法国的独立进而谋求法国的大国地位。这一政策已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但又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去年4—5月间,法国进行了七年一度的总统选举,密特朗获胜连任。6月间又进行了新议会选举,社会党及其支持者获得相对多数。密特朗蝉联后,任命罗卡尔组织政府。6月底罗卡尔征议会发表了新政府的总政策声明。大选过后,法国舆论界十分关注密特朗在第二任内的政策。如今,密特朗依靠相对多数执政已半年,总的政策趋势已见端倪。概括说来,随着国际和法国同内局势的变迁,与第一任期相比,内外政策都有了或将  相似文献   

4.
一以法国社会党领袖密特朗为首的法国政府,1981年5月一上台,制订对外政策时,就把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关系放在极重要的地位,被称为“第三世界主义”,而对非洲政策又是其中的重点。密特朗政府之所以这样重视第三世界,有其长远的战略考虑,这就是:企图借助第  相似文献   

5.
1981年5月10日,法国社会党领袖弗朗索瓦·密特朗在总统选举中获胜,5月21日入主爱丽舍宫,开始了为期七年的执政。密特朗当选总统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它结束了右翼保守势力自1958年以来持续垄断政权的局面,开始了左翼上台执政的新阶段。政权在两个相互对立的政治营垒之间发生转移,导致法国发生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革。变革的内容与特点社会党政府一上台,就着手在各方面除旧布新,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任命三分之二的省长,撤换半数以上的大学校长,各大公用事业部门的领导机构也都一一易人。政府内新设民族团结、国有化、业余时间、  相似文献   

6.
援助是欧盟发展对非关系的重要政策工具,对欧非关系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近年来,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自身的利益需要,欧盟积极调整对非援助政策。在建立欧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背景下,这一政策调整有着深远的战略意图,并将对欧非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第二任期内,克林顿政府大幅调整美国对非政策,凸显对非洲问题的重视,支持非洲维护和平与稳定的努力,加大对非洲的经济投入,重点发展与非洲地区大国、新兴民主国家和次区域组织的关系,以改善美国在非洲的形象,拓展其在非洲的战略利益,并利用地区大国与次区域组织影响非洲事务。该政策符合美国战略利益,将继续影响新世纪美国对非政策走向。  相似文献   

8.
2000年以来,中国和美国对非洲的贸易、投资及援助等均不断增加.但是,中美在非洲没有寻求互补、互敬、互利的合作模式,而是互相指责对方在非洲的行为.同时,中美对非政策的差异性也日趋明显.两国在非洲的冲突主要体现为意识形态斗争和认知上的战略冲突.中美两国在非洲的存在实际上是互补、互利的,都有益于非洲的发展,双方理应加强对话,增进合作.  相似文献   

9.
奥巴马第一任期内对非政策的最大特点是对小布什政府非洲政策的继承而非变革。这种政策表现受到国际国内形势和争取连任的政治考量等因素影响。第二任期的奥巴马有可能在一些对非政策领域亮剑,使美国对非政策在继承的基础上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相似文献   

10.
希拉里非洲之行的重点在于宣示奥巴马政府的对非新政策,旨在全面发展美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重启美非关系新篇章.希拉里此访对美非关系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也将对中非关系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家利益与对非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济明 《西亚非洲》2000,78(1):50-54
各国都把本国国家利益作为制定外交战略和政策的出发点,国家利益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各个时期考虑国家利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大致上可分为4个时期50年代初将安全利益置于首位;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将政治利益置于首位;80年代将经济利益置于首位;90年代既重视捍卫政治利益也重视经济利益。非洲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巩固和发展同非洲各国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全面合作的国家关系,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非政策:驱动力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非关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为澄清西方的"资源驱动论",需从中国的国家特性、国家利益以及总体外交战略和思维等理解中国对非政策的驱动力。近年来中国对非政策的特点大致可归纳为机制化的建立、全方位发展以及重视软实力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对非外交中日益重视软实力的建设,就是"和平发展"和建立"和谐世界"外交新理念和新战略,以及树立一个"强大而可亲",绝非"强大但可畏"的中国形象的一种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欧盟与中国对非援助政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影 《亚非纵横》2011,(1):50-54,56
欧盟和中国作为重要的对非援助方,由于政治、经济、历史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双方在对非援助政策上各有特点。同时,它们也有许多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之处。为了更好地开展对非援助,制定正确的政策,中国可以在坚持自身原则的基础上,在援助形式、管理机制、对外宣传等方面借鉴欧盟的一些成功做法。  相似文献   

14.
法国在非洲事务上一直扮演十分活跃的角色,对非政策是其对外政策的主要支柱之一。利比亚战争以来,法国对非干涉政策开始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集中关注2011年利比亚战争以来法国对非干涉政策的特点变化,主要以法国在利比亚和马里的军事行动为个案,通过分析法国在两次军事干涉中的参与动机、干涉形式和战略考量,进一步明晰法国对非干预政策新趋势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美国对非政策的演变、特点及趋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冷战后,美国各届政府对非洲政策各有不同侧重点,老布什时期的对非政策重点是抢占前苏联留下的阵地和推行“民主化”,克林顿政府强调通过经贸发展美非关系,小布什上台后,美对非政策重点转向反恐和能源。这些政策有四个共同特点:服务于美全球战略、实用色彩鲜明、选择重点国家、政策手段灵活多样。美国的非洲政策对非洲国家的影响总体上是消极的,今后美仍不会将非洲作为战略重点,但其政策中的积极因素有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中期以来黑非洲动荡的政治形势渐趋平缓,经济逐步摆脱颓势、走出低谷。这种积极变化既是内部因素使然,同时亦得益于外部形势的变化,特别是西方大国对非政策的调整。(一)西方调整对非政策的基本内容继法国率先于拉博勒法非首脑会议的次年,即1991年9月着手调整对非政策之后,其他西方国家也相继从90年代中期开始调整各自的对非政策。西方大国的政策调整虽然时间先后不一,幅度大小各不相同,且各有侧重,但基于西方在非洲的共同利益,各国在调整政策的过程中亦注意协调立场。择其要者而言之,其趋同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非援助政策的沿革及其在中非关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始于1956年,截至2005年底,相继向5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经济援助,帮助建成了800多个成套项目;项目涉及农牧渔业、水利电力、交通电信、文教体卫、食品加工等诸多领域。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援助始终是中非经贸合作关系,乃至整个双边关系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原因在于,较之贸易、投资和承包劳务等其他合作领域,官方发展援助是中国与非洲国家政府间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官方发展援助是一种政府行为,加之,中国是援助的施动者,在援助规模、援款结构安排、援助方式的确定上拥有主导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特别是站在非洲国家的立…  相似文献   

18.
前苏联的富农政策经历了一个曲折变动的历史过程,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列宁根据不同时期的背景制定了不同的富农政策,但总体上是逐渐放宽对富农经济的限制,以鼓励个体农业的发展。斯大林和布哈林激烈争论的结果,导致了消灭富农政策的全面推行。前苏联的富农,政治上受到歧视、流放,经济上被剥夺、没收。前苏联的富农政策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中国的富农政策也经历了一个由保存到消灭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 70年代以前 ,美国与巴西保持“特殊关系”。 80年代 ,这种特殊关系结束。进入 90年代以后 ,虽然巴西试图在武器控制、开放市场、核发展与核扩散等问题上加强与美国的合作 ,但美国并未真正把巴西看作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相反 ,两国在贸易、技术转让、市场开放、知识产权保护、人权、环境保护和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等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凸显 ,特别是在 2 0 0 0年 ,上述矛盾显得尤为突出。 8月 ,卡多佐总统在巴西利亚主持召开了南美国家首脑会议 ,带头反对美国干涉秘鲁大选 ,明确反对美国提出的《哥伦比亚计划》,反对美国将美洲自由…  相似文献   

20.
一俄罗斯独立之初,由于受国内困难局势所制约,对外插手国际事务力不从心。面对硝烟弥漫的波黑战事,俄基本上“袖手旁观”,除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表决有关波黑问题的决议时采取与西方相似的立场外,没有提出自己独特的主张。今年初以来,俄态度有变化,力争对波黑和平进程施加自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