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金言 《实践》2004,(8):31-3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已于2004年7月1日起施行.该法是继<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颁布实施后又一部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极其重要的法律,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行政许可法>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适应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适应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治本之需,所体现出的现代行政行为的新理念,对行政的理念和权力的行使规则,对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使人民更好地维权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通读<行政许可法>,有八大新理念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2.
行政许可法是继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之后又一部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重要法律.这部法律的公布实施,是对现行行政审批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创新,将促进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也将有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和职能转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对行政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笔者认为.应当通过实施政府绩效评估,来推进政府行政管理理念、政府功能输出机制、政府管理组织环境、政府管理技术载体的创新.优化整个行政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4.
日、韩政府的行政改革对中国创新政府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落后的社会 ,没有落后的国家 ,只有落后的政府及其行政管理。回顾、考察日、韩政府的行政改革 ,本文认为 ,行政改革是行政系统对行政环境的适应过程 ;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是有目标有计划的变革过程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是权力和利益再分配的过程 ,要求政府奉公守法 ;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是全方位的。这些启示对我国创新政府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政府绩效评估推进政府行政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对行政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笔者认为,应当通过实施政府绩效评估,来推进政府行政管理理念、政府功能输出机制、政府管理组织环境、政府管理技术载体的创新,优化整个行政管理系统。一、以政府绩效评估推进政府行政管理理念革新,建立责任政府现代行政管理理念认为:政府在接受社会公众的权能委托和经济支持的同时,有义务履行符合公众意愿的公共责任,并把它作为实施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建立责任政府是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必然诉求,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的政府管理遇到了来自现实和理论上的双重挑战;同时,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也都不断地为政府管理提出新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公共管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行政价值观念、行政职能、政府管理运行机制、行政组织体制、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管理方法与制度等方面。分析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政府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着力把握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点是明确政府存在和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改革的着眼点是明确政府管理的主题;改革的发力点是完善政府职能体系,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强行政法治建设;改革的突破点是取消政府部门利益;改革的创新点是政府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的优化;改革的关键点是政府自觉、政府公务员的自我解放及其自觉能动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固政府行政管理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社会组织结构性矛盾以及自身建设等诸多问题的执战,从而要求政府必须加大自身改革力度,推动政府转型.应当通过转变政府管理理念、推进管理体制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政府管理方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构筑电子政府框架琮推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9.
政府管理理念在总体上决定着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管理职能的定位和管理方式的选择,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目的在于提高政府部门的权威性、有效性和适应性.政府行政方式创新是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0.
杨艳东 《理论学刊》2004,(7):102-104
政府信息化的发展及电子政务的实施,将对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进行从内到外一系列深层次的变革与创新,使行政管理的方式如政务处理、政府采购、社会保障服务、政府决策支持等实现电子化,推动行政管理的模式向着网络化、扁平化、现代化、知识化、民主化、公众化、动态化、灵活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石涧 《实践》2004,(9):20-2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是继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之后又一部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重要法律.日前,本刊记者就实施行政许可法的有关问题,采访了自治区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武志忠.……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Big Data)是泛指巨量的、多类型的高速的数据集,通过对数据的筛选、处理,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是继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之后又一新的技术革命。对政府管理来说,大数据不仅是提升政府管理能力的一条技术路径,也必然伴随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的变革。文章首先阐述了大数据的概念及特点;接着探讨了大数据给政府管理从行政理念、行政职能、行政体制、行政手段、行政能力方面带来的创新以及大数据时代下政府管理所面临的难题;最后从顶层设计、转变观念、完善法规、统一标准、统建共享、开放数据、构建安全网、开发自主数据技术、培养大数据人才等方面提出大数据时代下政府管理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将是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治理型、简单的手工作业型向借助信息网络型转变.政府管理面临的诸多问题可能会激化经济增长与利益分配的冲突;政府不廉洁行为与老百姓公平意识的冲突;社会发育水平提升与政府控制社会能力的冲突.只有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才能实现服务型政府、法制型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4.
由于政府本身所拥有的权力和作为经济管理者所处的位置,决定它在改革中的主导地位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对整个经济体制特殊作用。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时必须与创新理念并进,应创新机制,不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5.
行政约谈作为政府部门创新社会管理手段之一,目前存在法律定性模糊、具体规定不统一和缺乏有效责任追究机制问题。基于合理行政、权力制约与监督以及责任政府理论,对行政约谈提供司法救济是维护相对人权利、限制政府权力与政府创新管理合法性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民营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深入研究民营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实践的互动机制,总结地方政府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探讨新形势下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路径与机制,2006年6月2日-3日,浙江行政学院同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联合发起召开了“民营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浙江行政管理学会和浙江省“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全国30多家行政学院和普通高校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现将会议研讨情况综述如下:一、地方政府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会学者认为,民营经济是符…  相似文献   

17.
<正>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是国务院继公布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汇总清单后的又一重要举措,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工作中,要用创新的思维去认识,以严格的标准去推进,以完善的机制确保工作成效。一、坚持创新理念,充分认识推进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重要意义一是坚持管理理念的创新。用职权法定和法治思维来管理政府事务,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有利于推进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行政权力清单就是界定  相似文献   

18.
全面正确地认识中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需求,是理性地对我国政府改革做出系统的理论阐释和有效的政策规范的基础性的前提条件。我们从认识论上对此进行理性的反思,以提升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实践的系统性、有效性和前瞻性。因此要从价值的角度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制度创新、政府能力的关系方面进行理论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2012年,太仓市璜泾镇将"云服务"理念引入政府工作中,通过开展理论研究、平台建设、队伍建设和资源整合,旨在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服务的效率效能。"云服务"自实施以来,在密切联系群众、回应民众诉求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地方政府创新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政治改革、行政改革与公共服务创新。从大量的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实际情况来看,政治改革创新皆限于宪法所确立的基本政治框架,行政改革仍然是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重点,公共服务创新涉及范围较广,尚有极大的创新空间,也将是未来地方政府创新的发展趋向。地方政府创新的三种类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具体体现为:行政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公共服务创新对行政改革和政治改革也存在诉求;政治改革对行政改革和公共服务创新同样存在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