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一些贪官被剥去伪装而落入法网。透视案件的查处过程,人们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在被查处的贪官中,有一部分是因意外事件而落马的——有被小偷“偷”出来的,有被绑架“绑”出来的,有拔出萝卜带出泥“带”出来的,有误打误撞、自投罗网的。  相似文献   

2.
方圆 《党建文汇》2002,(9):33-33
贪官们有时会碰到一些意外,这些意外对于这些贪官来说可真不是好事,本来自己贪婪的面目被掩饰得天衣无缝,谁知道会被一些毫无准备的事情给抖了出来。  相似文献   

3.
《理论与当代》2004,(1):44-45
据2003年11月8日的《检察日报》报道:很多贪官现形,不是被查出来的,而是被偶然牵出来的。一、“离”出来的。每个贪官的背后至少有一个或几个贪婪的女人。河南省驻马店市某乡党委书记张学峰当了官以后,包养情妇,并要与妻子离婚。其妻一怒之  相似文献   

4.
刘新 《党风与廉政》2000,(11):34-34
就像天下的小人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小人一样,天下的贪官亦从来不会自己承认自己是贪官,除非你揪住其狐狸尾巴,抖出其所犯的罪恶,否则,你甭想让贪官自己站出来陈述自己的劣迹。有些即使已被查出,人证物证摆在面前,仍然背着牛头不认赃,多方表白自己,言这个是谁干的,那个是谁让办的,惟独自己,啥都没有;有也是下面搞的,上面同意的,说自己拿来、贪来,屎盆都往自己头上倒,实在是冤枉了自己,显得很委屈。   仔细想想,做个贪官也很累。尽管贪官有自己贪后的兴奋和受用,以及获得的种种好处,但亦有自己的苦衷,其烦恼亦是够多的…  相似文献   

5.
贪官的幽默     
晓理 《大特区党风》2003,(10):35-35
做官有做官的学问,贪官有贪官的幽默。人家学的文件多,受教育多,看问题深透.说出来的话自然居高临下富有智慧,也幽默着呢!谓予不信.试看几例:  相似文献   

6.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一批又一批的贪官被揭露出来。人们从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大多数贪官的背后都有一个“贪夫人”。她们当中,有的默许贪夫多捞快捞;有的怂恿贪夫能捞则捞;还有的与贪夫配合“默契”,我收钱你办事;个别的甚至打着贪夫的招牌,抛头露面...  相似文献   

7.
大可 《党课》2011,(7):76-78
前不久,一份权威报告揭露:在被揭发出来的腐败官员中,比例最高的案发方式为“由他案引出”,占到60.44%;被举报的占25.27%;存在失踪、出逃等行为异常的占4.4%;另有9.89%的其他案发方式。在统计中,被举报而落马的高官数量占到了1/4,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被他们的情妇举报的。据调查,贪官中95%的人有情妇,由于这些情妇掌握大量的腐败证据,由此,有人甚至提出可以依靠贪官情妇反腐败。  相似文献   

8.
时下有一种倾向,抓住了大贪官人们觉得很解气,抓住了小贪官人们又不以为然。在一些地方,查处级别较低干部的贪污受贿问题,人们甚至颇有微词:他那点破事儿算什么?有本事抓几个大贪官出来看看!有些人甚至对违法违纪者表示同情,违法违纪者本人也满肚子冤屈——我这点事能算得上违法违纪?比我严重的人和事多着呢,你们为什么不查,为什么抓住我不放?  相似文献   

9.
说贪官     
贪官都贪什么 目前被揪出来的大小贪官,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事发前可能有一些荣誉称号,有的是“全省十佳公仆”、有的是“全市人民满意公务员”、有的是“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标兵”……可见,贪官除了贪财、贪权、贪色以外,还喜欢贪荣誉。  相似文献   

10.
张和利 《党课》2010,(11):74-76
在反腐败过程中有一个怪现象,就是许多贪污腐败案件并非由纪检部门或其他反腐败部门查出来的,而是意外“露馅”的。有人做过—个统计:有60%-70%的贪官是根据群众举报查处的,而群众之所以能够发现贪官的蛛丝马迹,不少竟然是贪官自我曝光的,如二奶反目、小偷被抓、奸商败露等都成了导致贪官“露馅”的渠道。  相似文献   

11.
王巧捧 《廉政瞭望》2013,(24):20-22
大多贪官落马前,负评缠身,被调查的传闻也在私下流传,如本刊今年第22期封面报道《贪官“出事”前》所总结,这些贪官出事前会有一些兆头。但从郭有明事件的调查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坊间不少人对郭有明落马感到“意外”。  相似文献   

12.
“贪官大多出身苦”被作为一个特点提出来,最先于去年7月25日《检察日报》署名周建达的文章《贪官的八大特点》,随后又被作者兰帆几乎全文引用并刊登在《青年参考报》上,再后兰帆的这篇文章被《政工研究文摘》2000年第五期摘录。此语先后被三家报刊(笔者所看到的)刊登,可见其影响力和影响面。笔者认为,“贪官大多出身苦”作为贪官的一大特点,不仅提法很不妥当,而且可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对“贪官大多出身苦”提出质疑,目的在于澄清是非,正本清源。为郑重起见,现将周建达《贪》文中对这一特点的文字原文抄录:“六是贪官大…  相似文献   

13.
人文荟萃     
□贪官多疾患日本有一位医学心理学家,将50-60岁的483名被指控有贪污受贿行为的官员,与同数量、同年龄段廉洁官员进行了为期10年的对比研究,发现前者患心肌梗塞、高血压、脑溢血、过敏症、神经衰弱、精神疾病的比例高达60%,而后者仅有16%。研究表明,贪官多疾患与其承受过重的精神压力有关。一、贪官钱多,但来路不正,一旦败露,便会身败名裂,丢失饭碗和金钱,甚至受到法律的严惩。他们怕东窗事发,因而忧心忡忡,生活失却了安全感。二、每当反贪部门有什么举动,贪官们情绪紧张,一旦和自己有瓜葛的人被立案查处,他…  相似文献   

14.
说官     
说官桂兰东明古往今来,从来就有好官与坏官之分、清官与贪官之别。贪者,民之贼也。贪官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蝇营狗苟,到处索取,肆意挥霍。贪官靠权生财、靠权行贪谋利、不贪不沾不捞心就会痒。开始贪时诚惶诚恐,深怕露出麒麟下的马脚,被查被逮。后见风平浪静,渐渐...  相似文献   

15.
杨涛 《党建文汇》2008,(10):28-28
尽管贪官语录一直被人关注,但是,贪官们并没有意识到人们关注其语录的本意。因而,依然屡屡出现贪官“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现象。笔者总结一下2008年贪官们“发表”的语求,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警求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雨生 《唯实》2005,(3):63-64
标题所示,涉及到对反腐败形势的估计。我并非否定反腐败的成就,说贪官都顺利地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反腐败的成就再大,总会有漏网的。漏是避免不了的。今年抓出来的,许多是去年以前漏掉的。明年抓出来的,许多又是今年以前漏掉的。这里分析的仅是漏掉的那部分贪官的状况。漏掉的贪官现状如何?一言蔽之:一些人经过多年疯狂敛财,已经基本完成原始积累。其资本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都说清朝的和坤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其实和坤只能算得上是清朝最大的贪官。那么,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该是谁呢?这顶帽子,应戴在明代的严嵩父子头上。严嵩父子被抄家,其中纯金银、金银镶珠宝器皿、首饰1.3万件,这些金、银器皿,至少有一...  相似文献   

18.
姬建民 《前线》2008,(12):68-68
别以为贪官行贪之时总想的是伸手未必被捉.进而毫无顾忌地趁机贪敛钱财,其实也会想到伸手可能被捉。所以,贪官贪财之时多留个“后手”,就像盗贼入宅之时。首先要把退路看好一样,一旦撞到枪口上,也好有个退身之步。  相似文献   

19.
李欣 《党课》2008,(6):70-72
近年来,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一批又一批的贪官被挖出来。纵观众多贪官的落马过程,我们不难看出,贪官们在台上虽然骄横一时,但其内心非常虚弱,惶惶不可终日,他们到底都怕谁呢?  相似文献   

20.
罗满元 《求贤》2008,(3):43-43
如若有人问,中国贪官到底有多少桃色新闻?这大概很难统计。因为贪官创造的纪录早已让人们失去了好奇的胃口。仅从规模上讲,就有江苏省建设厅原厅长徐其耀包养140多个情妇的“超级纪录”,有被称为“五毒书记”的湖北省天门市原市委书记张二江的“床上一百单八将”。但如果有人要问贪官桃色新闻产生的原因。我们却能说出个大概。我们无须论证先有色还是先有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