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丁进 《人事天地》2010,(21):31-32
当前对新世纪第一场金融危机的较多判断,是认为危机已经过去,进入了所谓"后危机"时期。在2009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出现久违的经济正增长,但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美国现在面临史上最差的银行系统,美国经济的暂时回升是美联储的干预和低利  相似文献   

2.
丁进 《人事天地》2010,(25):31-32
当前对新世纪第一场金融危机的较多判断,是认为危机已经过去,进入了所谓“后危机”时期。在2009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出现久违的经济正增长,但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美国现在面临史上最差的银行系统,美国经济的暂时回升是美联储的干预和低利率推动的,这只是短期的,  相似文献   

3.
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次贷的规模迅速扩大,美国终于在2007年上半年因房地产泡沫破裂而形成次贷危机,进而导致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采取的经济干预的政策措施如果得当,有可能避免这次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蔓延。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持有美国金融债券的某些金融机构、实体经济、外汇市场、金融市场等方面都会带来不利影响,对此,我们应提高警惕、严加防范。  相似文献   

4.
财政政策是经济调控非常重要的措施和手段.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全球爆发,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动荡,通胀压力增大,经济增长总体放缓.面对这种形势,沁阳市果断出台“应对危机十二条”办法,有效化解了危机导致的困难和矛盾,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金融"三乱"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破坏金融秩序的违法甚至犯罪的现象,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定时炸弹".本文对当前社会上(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出现的金融"三乱"的特点、原因及公安机关正确处置的对策作了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认为美国金融危机浅层原因是次贷危机,深层次原因是由于美国经济的主观价值量对客观价值量的偏离过度,带来的能量积累已经达到爆发危机的程度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金融危机对美国国内和中国的影响。提出了几大应对措施,在文章的结尾提出了对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从金融危机看新自由主义的弊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根源最普遍的学术解释是,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创新是祸根。认为是美国的金融秩序失调、金融创新失控、金融监管缺位等造成了危机。其实,这仅仅是在表象上阐释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源,并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从根本上看,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新自由主义。金融危机暴露出新自由资本主义的弊端:群体的非理性、自由的不对称性、自由调节的危险性。从这次金融危机中得到启示: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规律依然在起作用;新自由主义已经不能推进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金融危机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结束;欧美救市并不等于社会主义;金融危机更加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在不断蔓延。次贷危机主要是由于美国国内房地产市场下滑导致,金融衍生品市场起到了加速危机传导的作用,并使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破坏严重,资本市场大幅动荡,多家重量级金融机构濒临破产窘境,并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纷纷进入经济下行周期。在全球金融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经济必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山东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包括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金融危机的现实性和金融危机的国际传递等内容;对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分析表明,此次危机首先是源于生产的相对过剩,信用与虚拟资本的膨胀则加速了危机的爆发与深化,资本的国际流动使得危机演化为世界性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与国家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金融危机在美国产生初期,美国政府几乎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伴随着危机的蔓延,各个国家受形势所迫,相继介入救市,"被迫"回归.直到危机接近顶峰时,许多国家才开始寻求救市良方,制订复兴计划,跨国合作出现良好开端.即使危机还没有结束,但我们深信,各国在这场危机中会吸取更多教训,国家正在逐渐地实现"有序"回归.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以扩大内需为重要的经济策略,刺激国内消费需求尤为重要。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不同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那时危机的影响基本局限在亚洲,而当时我国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市场,危机对对外贸易和整体经济的影响并不大。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前后,出现了一场"全球性结社革命".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社会保险"制度和全球环境等四方面的危机,以及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和通讯革命所形成的信息全球化趋势.从"全球性结社革命"中,我们可以得到众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邱美荣 《外交评论》2007,45(6):33-43
当前,国内学术界鲜有从危机管理视角来研究反恐,本研究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从反恐视角研究后"9·11"时期美国危机管理所发生的变化,认为这一时期美国的危机管理战略在国家战略层面,发生了从维系两极体系的稳定和平衡到建立"美国治下的和平"的变化,在战术层面,则由"威慑"和"遏制"战略转变为"先发制人"战略;在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中,突出强调军方参与危机管理的角色及作用;在反恐危机管理手段上,除加强早已使用的军事手段外,还对美国的联盟体系进行洗牌,以志愿联盟和双边联盟取代传统联盟和多边联盟。  相似文献   

14.
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认为美国传统的心理学是一种以"疾病模式"为主导的心理学模式,即"消极心理学".它在人性观、方法论和实际应用等诸多方面的消极取向背离了时代精神,孕育了现代心理学的危机,为积极心理学的缘起做了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世界经济经过2007年以来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正在波动中缓慢复苏。这次由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发债务危机,债务危机又导致政治危机,不少发达国家负债式增长不能持续。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2007—2010年世界新增失业人口,55%在经济发达国家,现在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失业率都高于危机前的水平,全球失业创历史新高,达到2亿人,其中年轻人占1/3以上);国际金融体系脆弱,  相似文献   

16.
自2007年春季以来,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遭受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为发端的美国"次贷危机"的日益蔓延,引发了令全球震惊的"华尔街金融海啸"。目前,由此"海啸"引发的金融危机正以我们无法预计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在全球发展着。当今世界经济、金融已经趋于一体,中国金融市场融入世界是大势所趋,面  相似文献   

17.
金融危机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出现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对美国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以市场为导向的美国高等教育也产生了连带性的次效应。全面了解和分析金融危机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积极探索解决美国高等教育危机的有效对策,对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具有借鉴作用及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满怀信心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就要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从多层面透过现象看本质来解读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认清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是有影响有冲击的,某些影响和冲击甚至很严重,但它又是有限的,不是决定性的.党和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抓改革."要满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任这"三信"来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在这场危机中抓住机遇求发展,在金融之"危"中孕育着人才资源回归、资金投向回流、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管理变革和利用资源、思维变革和思维现代化之"机".  相似文献   

19.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造成严重困难.我国的出口不断下滑,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扩大内需是我国必须的选择,而扩大内需的根本办法在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但短期内不可能实现,因此,政府加大投资成为挽救经济衰退的唯一办法.由于地方财政早已出现过万亿的赤字,已自身难保,何以出手投资救经济?在这种情况下,沉寂一时的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呼声又四起.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通行的做法,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条件.在目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将为金融危机的化解起到关键作用.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时机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20.
2008年9月下旬,一场金融危机从美国开始向全球蔓延,并逐渐影响到实体经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撰文指出,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大,恐慌程度罕见,危机的复杂性超过以往。那么,这场危机对我市农民增收有何影响?我市农业农村经济面临那些困难?本文就金融危机下如何拓展农民增收新领域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