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渐进式改革减小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阻力 制度变迁有路径依赖性。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遵循了这一规律,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方式(1966—1977年社会保障制度遭受破坏阶段除外)。社会保障制度渐进式改革有利于培养居民的社会保障意识和承受能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在社会保障改革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2.
一、渐进式改革减小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阻力制度变迁有路径依赖性。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遵循了这一规律,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方式(1966-1977年社会保障制度遭受破坏阶段除外)。社会保障制度渐进式改革有利于培养居民的社会保障意识和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第一行动集团”的形成与影响:一种制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于制度变迁理论,可以很好理解中国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利益主体形成过程、地方政府与微观主体利益"相容性"的提高和中央对地方创新容忍程度提高这三点同地方政府作为"第一行动集团"之间的必然联系.地方政府的是这种地位对未来的制度变迁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渐进式改革”模式实际上是政府与市场的互动过程,在承认市场力量的同时,也发挥政府的作用。这其中,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从多角度多层面呈现出“渐进式改革”的内涵和外延,这是一种诱致性的制度变迁。利用分权体制本身所具有的竞争性因素及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方面的优势,地方政府对特定的制度环境的认识更全面、更敏锐、更了解制度资源的利用状况和微观主体的现实需求,因此也更有利于与本地实际相结合进行制度创新。股份合作制、民主恳谈、参与式预算、行业工资集体协商是温岭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文中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会计准则变迁进行了分析。我国的会计准则变迁是强制性、渐进式和被动式的。当前,我国会计准则变迁中存在制度供给不力、带有计划经济的"路径依赖"和"体制锁定"、知识存量的积累不充分和技术创新迟缓以及制度执行失范和制度间制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必须在政府重视和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继续深化会计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渐进式市场化变革中,地方政府是创建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坚力量,其职能定位是影响政府经济行为和国家财政制度的重要因素.但是,中央政府完全决定税率和税基;作为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地方政府仅是改革实践的执行者、改革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单位,没有形成独立的税权收益主体地位.本文从体制改革与"分权化"政府间税权制度改革的逻辑出发,对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税权关系瓶颈以及地方政府在资本市场上的相机抉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进"放管服"改革的核心一环。从地方政府政策文件视角,分析了地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演进路径即动力机制、改革内容、结构框架等维度上呈现出的重要特征。动力机制上呈现出中央主导与地方跟进的特征,改革内容上表现为从单一平面向多元立体的路径特点,结构框架上呈现出由宏观到具体的改革轨迹。分析这些改革特征以及衍生的改革多维度不平衡的问题,包括行政审批与监管的关系格局、审批权力结构实质与程序之间的不平衡,对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构政府层级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权力结构关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渐进式改革减小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阻力 制度变迁有路径依赖性.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遵循了这一规律,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方式(1966-1977年社会保障制度遭受破坏阶段除外).社会保障制度渐进式改革有利于培养居民的社会保障意识和承受能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在社会保障改革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经验,探索和开拓社会保障改革的新路子.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阻力,从而使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得以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9.
诺思对制度及制度变迁的研究,始于新制度经济学,并最终通过对新古典范式的超越而达到自我完满。他把新古典经济学所舍弃掉的企业制度、产权制度、国家和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制度现象纳入到了经济学分析的框架之内,运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法和供求均衡分析法来分析制度的变迁,形成特色的制度变迁理论体系。但“理性经济人”假设和“边际分析”方法以及渐进式的制度变迁形式都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体制改革既体现为中央政府从上到下推进的制度变迁,亦体现为地方政府响应本区域社会需求自发推进的制度变迁。本文深入论述了中国政府体制改革26年取得的成就,强调部门利益之职能梗阻效应,以及政府机构改革中宪政精神的缺失,行政层级扁平化将成为体制改革之革命性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1.
改革中两种制度安排的运行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安排的两种基本形式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对改革的初始条件界定和渐进式改革开放的选择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由于转轨过程中新旧制度交叉期太长,两种制度安排已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发生了负面影响,阻碍了社会福利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必须进行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创新,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2.
制度变迁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原有制度的替代过程,它是诱使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变迁发生的重要因素。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在60年的变迁中,表现出制度变迁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和特征,即从制度变迁的主体上看,在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体的过程中伴有诱致性制度变迁;从制度变迁的方式上看,是以渐进式改革为主线的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过程;从制度变迁的绩效上看,高等教育制度安排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程度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3.
我国 2 0多年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是典型的渐进式的需求诱导性制度变迁。这种变革难免产生外部性、“搭便车”及制度供给滞后等问题 ,因而必须及时进行强制性制度安排来矫正诱导性制度供给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集体企业产权形成逻辑决定了集体企业产权变迁的路径依赖:集体企业制度变迁主体是由地方政府领导的强制性变迁和经营者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构成的统一体,集体企业制度变迁的核心是产权在政府、企业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重新分割,集体企业制度变迁的实质是集体企业的民营化和市场化过程,政府对集体企业产权变革则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来研究我国20多年来高等教育评估的制度发展和制度变迁过程很有意义。我国高教评估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其变迁形式主要是强制性变迁,前期制度供给充足,而后期则相对不足。强制性变迁对于我国高教评估的全面、有效推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不利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健康发展。当前,只有选择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结合的制度变迁路径,采用市场化的引导策略,才能使高等教育评估的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实现动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建国后,中央与地方关系一直处于动态调整和不断变化之中.改革开放通过机制变迁解决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激励问题,为"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的生成提供了坚强的制度支撑,但同时也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为中央调控增加了困难."一放就乱、一收就死"模式不再能全面概括中央地方关系的新景象,简单收权也很难有效规避地方行为,地方治理失控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难题.中央政府必须从顶层重新审视和设计中央地方关系,通过优化地方治理结构来调节地方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7.
政府驻外办事处作为我国行政派出管理模式中的一类,建国后至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级政府驻外办事机构之间由于自身派出性质以及制度变迁过程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变化,导致了各级政府驻外办事处充当了制度变迁下的博弈先锋,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本文认为应加强法律、制度监管和组织设计,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驻外办事机构职能,以发挥政府派出机构本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WTO与地方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制度创新在转型期具有重要作用,加入WTO改变了地方制度创新的外部环境,并对地方制度变迁模式形成冲击。在WTO规则的约束条件下,中央和地方制度创新的差异具有新特点,地方制度创新既有来自预期利益的推动力,又有来自财政、既得利益及政绩考核的压力。地方政府必须在意识形态、政府自身、法律、社会及市场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新的环境要求。  相似文献   

19.
英国自始具有浓厚的自治传统,其地方自治精神和模式深刻地影响了欧美等其他国家。作为"地方自治之母",其警察制度也因此而饱含民众自治精神。近代英国警察制度理念中这种独特的地方自治传统树立了良性的中央与地方、警察与民众关系值得其他国家现代警察制度借鉴。  相似文献   

20.
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职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确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职能定位是我国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体系设计所首先应当予以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方法 ,从制度变迁与制度背景分析出发阐释了各种制度环境因素对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不同影响 ,进而分析了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职能定位 ,并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政府的职能定位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