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以后现代生态社群对绿色生存环境的诉求成为主体和引导理念的今天,建成生态社会,培育具有环境人权意识、良好美德和责任意识、世界主义意识、文明生态意识的致力于生态文明之建设的现代公民的养成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主体动力.而耻感文化作为我国德育文化传统中的合理内核和思想精华,在利用道德的力量育成生态公民的过程中具有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协商民主与公民精神的养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精神是公民社会的美德,它本质上是公民社会的精神纽带与核心价值。良好的公民精神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协商民主是建构这一基础的重要途径。20世纪后期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呈现的是一种基于公民实践推理的政治自治的理想,它不仅标志着民主政治理论发展的新方向,而且能有效促进公民精神的培育与养成。  相似文献   

3.
公民社会发展中的公民性格与公共利益关系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利益问题是多学科领域关注的重要论题。行政学界多从“公共性”存在的维度诠释其与“私域”的界限。对于公共利益的表达及其程度分析,人们主要确定了公共立法与执法的制度标准,于是政府组织、非政府公共组织就逻辑地成为主导性影响因素。事实上,随着公民社会的演进与发展,个体之“公民性格”的养成理应成为公共利益表达的基础性约定因素。本文通过对公民性格问题研究的简单回顾,讨论公民性格养成与公共利益表达程度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图证明公民性格在现代公共管理发展中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意味着在目前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已经变得不和谐。利益变得多元化,不同社会主体的利益意识不断地被唤醒和强化,各种利益主体的自主权不断扩大,不同利益主体都极力想通过公共政策参与来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如何规范和引导该行为就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处于变革调整期,叠加释放的社会矛盾给公安工作带来巨大的考验。抗拒法律执行、暴力袭警等现象易发多发,给公安工作正常开展以及公安民警生命健康安全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公安民警执法受到过度限制,执法对象有恃无恐,执法软化迁就,警察权威面临消解。在社会矛盾凸显、不确定性增加的现实背景下,优化执法环境,重塑警察权威,是深化公安改革、推进公安机关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重塑警察权威,关键是要建构法治化背景下的新型执法生态,优化公权力和私权利的配置,重塑警察维护社会稳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生态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时代课题,它是随着生态道德理论的完善而逐步形成的.在我国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有时代背景、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需要生态价值观念的更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相互协调以及其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方式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现代国家的预算制度不仅是财政民主的重要内容与运行规则,而且是代议机构控制国家财政的基本途径。基于人民主权的宪法原则,促进公民参与预算,是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我国的公民参与预算尚存在从规范到制度的缺位,要构建公民参与预算的法治体系,应完善以宪法为中心的预算法制,建立有效的公民参与程序机制,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健全违宪审查制度以保障公民参与权。  相似文献   

8.
9.
传统文艺社会学以一种一元论的价值观将社会文化结构想象为同质性的文化整体,而当下中国文化现实的复杂性与破碎性却强烈地昭示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公民身份理论正是基于对文化多样性的观察,要求承认共同体内部成员文化身份的差异,推动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近年来中国网络社会的崛起大大拓展了公众表达文化诉求所需的公共空间,对于中国文化公民身份的建构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公民美德是公民在参与公共生活领域的实践中具备或实际展现出来的品质和能力,具有政治性和公共性两大特征,既是一种政治美德也是一种公共美德。公民美德有利于促进公共参与,有利于凝聚价值共识,有利于支撑法治建设。培育公民美德对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就高校而言,培育公民美德不仅需要发挥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作用,也需要发挥公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宗教生态学的全新视角,对盐城宗教生态的历史演进、当代格局、问题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宗教生态平衡不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需要政府准确定位,加强引导,积极作为。要把社会治理的理念引入到宗教事务,创新理念,转变方式,推进宗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加强规范、积极引导基督教本土化发展;要弘扬优秀传统宗教思想,有序开放民间宗教信仰;要克服佛教道教上层化、商业化倾向,引导佛道教走文化型内涵式发展道路,为重建宗教生态平衡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通过对中国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公民社会生成环境与生成路径以及社会转型期政治参与机制等方面的考察与分析,认为中国发展公民社会的最佳路径是法团主义。构建法团主义公民社会的动力源于政府的推动、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学术界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4.
公民政治文化也称公民文化,从本质上讲,公民文化是一种民主的政治文化。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一种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表现出传统与现代两个层面的基本特征。本文分析了我国公民政治文化的现状,论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政治文化的取向与建构。  相似文献   

15.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中国共产党自十五届五中全会以来提出的一项重大策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文章对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方面的研究做了系统的回顾,总结了学者们有关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科学内涵的各种观点,分析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现实意义,并对当前我国公民在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产生根源及其消解策略进行了归纳。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该项研究的不足,强调今后应加强比较分析和实证调研,并进一步强化对其多视角和多学科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动力、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危机,公民逐渐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在增强。而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生态治理已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完成与推进,政府、社会和公民的治理共同体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断沟通、对话与合作。当前,公民有效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仍存在一定障碍,如制度供给的缺乏、参与平台不够丰富、理想化共识缺失等。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参与主体条件以及培养社会自治生态文化等途径,可有效提升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作为政治参与领域中的一个具体而特殊的研究分支,近年来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问题逐渐进入了诸多学者的研究视野。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围绕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的特征、影响因素、参与现状、参与路径的完善等方面展开论述,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学术资料。但总的来说,现有研究成果仍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关于该领域的研究中,应注重体现问题导向、构建研究方法的网络结构、注重参与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18.
案例研究是公共行政领域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之一,案例研究应致力于理论建构。通过案例研究来构建理论使用的是小样本分析策略,其并不要求案例的代表性,而是更为注重对案例的深度发掘。案例研究采用的是复制性逻辑和理论抽样、分析性归纳等方法,并遵循启动研究、选择案例、进入现场、形成假设、建构理论等步骤。案例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真实的公共行政世界,推动公共行政理论的本土化,参与公共行政学界的国际学术对话。因此,案例研究在中国公共行政研究中仍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是针对我国公民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而提出的价值要求。其基本特征包括以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为理论依据、以集体主义原则为精神引领以及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三个方面。当前我国公民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培育过程中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我国需要从加快分配制度改革、推动劳动领域法治建设、优化劳动者工作环境、加强敬业典型网络舆论宣传等方面来探究化解我国公民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培育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公民社会组织中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发展较快、积极作用日益展现、能力逐步提高,但是路径依赖比较明显,还不足以成为政府的平等伙伴.为了使社会发展不构成国家建构的短板,一个同样强大的公民社会亟需得到发展:应将公民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纳入政治体制改革当中,完善培育公民社会组织的能促型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