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求学的众多老师中,有一位执教他 5年半国文,对他影响颇大,被他后来誉为“教天下”的教师。他就是博学多闻的袁吉六先生。 袁仲谦,字吉六,派名士策。清同治七年 (1868)农历四月初十日生于湖南省保靖县距县城 70里的苗乡葫芦寨 (今葫芦镇 )袁家坪。家境贫赛, 3岁丧母,靠父亲袁家绩串乡跑寨卖豆腐维生。 有文述袁氏家境说:“食无隔夜之炊、衣无换洗之件, 儿 (指袁吉六 )受冻馁之苦、女 (指袁瑞芝 )寄宿于族檐之下。”袁吉六 7岁启蒙于本寨罗方城开办的私熟学堂读书 4年, 13岁随父浪迹苗乡,得父好友苗族举人石明山、秀才石文…  相似文献   

2.
《湘潮》2020,(7)
正袁吉六,新化洋溪区苍溪乡戴家凼村人,一生热心教育事业,治学严谨,先后任湘中各大学、师范、中学国文教员。1913年,湖南省公立第四师范学校(以下简称"第四师范")创立,袁吉六被聘为第四师范教员,后转第一师范教员。毛泽东1913年考入第四师范,1918年在一师毕业,一直是袁吉六的学生。由于袁六吉蓄着长胡须,所以人们一般都称他为"袁大胡子"。袁吉六是精通文字学的国文教员,最重视古文教学,而毛泽东由于受梁启超的  相似文献   

3.
《湘潮》1995,(1)
毛泽东张恨水细诉名号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曾与著名报人、小说大师张恨水,进行过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促膝交谈。毛泽东风趣地对张恨水说:"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有位绰号叫'袁大胡子'(即国文教员袁吉六)的先生,曾嘲笑我的作文,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今天遇...  相似文献   

4.
《世纪桥》1994,(Z1)
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有四位老师对他的思想和业绩有过重要的影响和帮助。首先是杨昌济先生,即杨开慧同志的父亲。杨先生教伦理和哲学。毛泽东学问渊博,中西哲学无所不况,是与杨先生的早年教育分不开的。其次是袁吉六先生。他是湖南保靖的举人,在第一师范教书多年,写得一手好字,作得一手好古文。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能写古文。乃得力于袁吉六先生.”第三位是徐特立先生。他是我国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前辈,是杰出的革命家、教育家。在1937年庆贺徐老60寿辰时,毛泽东宣读了热情洋溢的祝寿信:“你是我二十年前的…  相似文献   

5.
徐海东原名徐元清,湖北省黄陂县(今属大悟县)徐桥村人,1900年6月出生于一个贫苦窑工家庭。他家祖上六代都以烧制瓦缸、瓦罐、瓦盆等家用陶器为业,父亲徐忠本、叔父徐忠聘和几个哥哥都是烧陶工人。徐海东出生那年,正遇灾荒,全家衣食无着,母亲又双目失明,一家人过着困苦的生活。九岁那年,父母强忍生活的艰辛,送他到一家私塾里读书。  相似文献   

6.
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元勋吴禄贞(1880-1911),字绶卿。1880年(光绪六年)3月6日出生于湖北云梦的一个世代书香门第,少年失怙,家境清贫。自幼读书刻苦,八九岁能下笔成文,喜读兵书,爱好诗词,崇尚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还会祖传的“吴家棍”以自卫。1895年来到汉口,入湖北官织布局当童工一年,因痛打侮辱女工的工头而离开工厂。1897年恰逢湖广总督张之洞招募新军,此时,吴禄贞未满16周岁,个子较小,但他能文会诗,考试时他赋诗一首以抒抱负:  相似文献   

7.
沈东文 《党史纵横》2001,(12):28-33
上石光,原名张东之。1908年11月25日生于抚顺县千金寨。石光出生时,家境殷实。其父、母祖籍山东胶县。父亲张美章,原在老家县衙办差,因得罪土匪,不得已举家流亡到抚顺经商。石光6岁入私塾读书,8岁(1916年)入抚顺县立第九小学读书。1920年,石光的父亲去世。此时,家境渐衰,父亲留下的家业由其母亲庄氏和其哥哥继续经营。其母亲出身农家,以勤俭为本,虽然家计清贫,但她颇有远见,并未因此而停止供养三个孩子念书。1922年,石光小学毕业,进入了刚刚成立的抚顺县立初级中学读书。在学校,石光的各门功课都很…  相似文献   

8.
木青 《党史博采》2009,(9):11-12
毛泽东尊师的故事很多,但他与书法老师孙工、国文老师袁吉六的故事却鲜为人知两位老先生,当年都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任教,对毛泽东的成长影响较大,师生感情甚笃袁吉六先生逝世后,毛泽东亲笔为他题写了碑文;毛泽东在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拿着一书法作品专程去拜望孙工先生,并说,"先生看看这字写得有无长进?"可见毛泽东尊师情深。今年清明节前后,笔者专程赴隆回拜谒了袁吉六先生的墓陵,又去孙工先生的故地孙家垅采访,听到了许多遗闻轶事,特记于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当代贵州》2011,(28):65-65
陶铸同志是一位卓有才华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出身于湖南省祁阳县一个乡村小知识分子家庭,1914年六岁时在家乡私塾唐镜珊先生手下读书,1918年到梅溪李清尘家里读书,同年7月,因父亲受冤被杀,家境极苦,无法上学。1919年春在申暄老师的关怀和爱护下,带他到清水塘申民小学读书,学费、伙食全由申老师负担,但只读了半年就辍学回家。陶铸一生总共只读了五年私塾和半年小学。  相似文献   

10.
开国总理周恩来(1898—1976),9岁时生母病故,10岁时嗣母病亡,家里债台高筑,父亲在外谋生,10岁即挑起持家重担,12岁离家到东北,尝尽生活艰辛。青年时代辗转日本与欧洲,真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相似文献   

11.
《当代贵州》2011,(28):65
读书故事陶铸狱中"上大学"陶铸同志是一位卓有才华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出身于湖南省祁阳县一个乡村小知识分子家庭,1914年六岁时在家乡私塾唐镜珊先生手下读书,1918年到梅溪李清尘家里读书,同年7月,因父亲受冤被杀,家境极苦,无法上学。  相似文献   

12.
父子情深工农运动显身手王震的父亲王贵财,生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三月十五日。王贵财为人忠厚,自幼随父习耕,精通农技,深得村民爱戴。后与董其谱结为伴侣,并于次年生下长子王震。王家祖辈深受没有文化的痛苦。见王震小时聪慧、活泼,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因此,王贵财忍饥负债,设法借了一笔学费,将6岁的王震送到附近的学堂读书。后来,由于家庭贫困,又背了一身债务,实在无力供他继续读书,因此,王震三次读书都因故中途停断。但王震在父亲的全力支持下,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依然学到了不少文化知识,为后来参加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13.
(一) 王庆生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原副政治委员。山西省平遥县宁固阜村人,生于1914年11月11日。他的童年在家乡农村度过,7岁时入当地小学上学,后在县立第五高小就读。1927年春进入平遥县第六高小读书,至1929年毕业。  相似文献   

14.
王炯 《党史博览》2008,(7):39-43
父亲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立后,父亲成为吉鸿昌的副官 1914年,我的父亲王再兴出生于陕西省米脂县城。1925年,他在米脂县东街小学读书时,结识了共产党员毕维周等人,开始接受革命思想。  相似文献   

15.
1925年,刘少奇和何宝珍(又名何葆贞)夫妇的长子刘允斌降生在苦难的中国南部大地上。在血与火中为革命奋斗的刘少奇夫妇.不得不把两岁的儿子送回湖南宁乡县老家寄养。1938年7月.党组织把母亲早已牺牲的刘允斌接到延安与父亲刘少奇团聚。这年秋天.13岁的刘允斌入延安保育小学读书.心灵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滋养。  相似文献   

16.
连江县地处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口北岸,东与台湾、马祖列岛一衣带水.西傍省会福州.南扼闽江出口.北控闽浙通道,是“福温古驿道”必经之路。连江建县于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始称“温麻”,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改称“连江”。因县城形似展翅凤凰.雅称“闽都金凤”。  相似文献   

17.
向钧,原名向俊奇,1906年3月19日出生在湖南省平江县平绥乡石洞村(现向家镇山坡衬)。向钧的父亲向理卿早年科举未中,投笔从商。向钧的祖父、外祖父均设馆授徒。向钧5岁便在祖父门下读书。祖父常以谭嗣同变法维新的故事,激发他探求新知的兴趣。两年以后,向钧到离家五里的东山寺小学校读新学。毕业后转入作民高等小学堂读书。新书课文给了向钧许多新知识,使他知道了“孙中山,是伟人。废帝刺,立共和”等许多新事理,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志士,他为官生涯几起几落,但百折不挠,在贬知邓州时,写下了千古美文《岳阳楼记》,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世警句。他就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九月,也就是范仲淹贬知邓州的第二年深秋,岳阳知州滕子京派人捎来书信,并附有《洞庭深秋图》及一沓古今名人诗词,求范仲淹为其重修的岳阳楼作记。  相似文献   

19.
汪建新 《党史文苑》2023,(12):38-40
<正>田家英(1922年—1966年),本名曾正昌,四川双流人。1942年,20岁的田家英在《解放日报》发表的《从侯方域说起》一文旗帜鲜明,切中时弊,得到毛泽东的赏识。1948年10月至1966年任毛泽东秘书,长达18年。他忠诚、细致、干练、爽直,深得毛泽东信赖、倚重。毛泽东没有为田家英写诗,但他们对古诗词有着共同的爱好与密切的交流。田家英在毛泽东诗词的创作过程起过不少辅助作用,还协助毛泽东编辑出版了《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和《毛主席诗词》(37首)两个重要诗词选本。他爱好收藏毛泽东诗词的手迹,使《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变废为宝”,对毛泽东诗词作品的存世、流传作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20.
闻家驷(1905-1997).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名誉副主席、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北京大学酉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原名闻籍,湖北烯水人,1905年2月7日出生于烯水县巴河镇一个书香世家的家庭,是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土闻一多的胞弟。幼年在家塾接受启蒙教育,在父亲闻廷政的督导下,习读经史,并阅读(新民丛报)、《东方杂志)等新书刊。14岁离开家乡赴武汉,人美国教会开办的文学中学读书,两年后转人汉口法文学校改学法语。1923-1925年在上海震旦大学预科学习法语。五卅运动中参加罢课,团抵制校方明令学生秋季返校补行学年考试的决定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