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赵奎 《行政与法》2010,(10):87-90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城市房屋拆迁许可行为在实践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有的已相当严重。在城市房屋拆迁许可行为实体内容方面,应明确区分两种目的的拆迁即公益性的拆迁和商业性的拆迁,在拆迁许可条件中,解决"一女二嫁"的土地权属问题,同时,将签订补偿安置协议作为许可的一项条件。程序方面应加入通知程序和听证程序,并且对拆迁期限作出更加明确科学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肖睿 《法制与社会》2011,(2):170-170
在城市房屋拆迁纠纷急剧增加的现实下,暴露出我国现行的城市房屋拆迁许可制度的缺陷,应当从拆迁许可的立法、设定、审批、监管、争议救济等环节加以完善,以促进社会的法治与和谐。  相似文献   

3.
城市房屋拆迁中物权的行政法保护,要求在明确公共利益范围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城市房屋拆迁法律体系,以缜密的拆迁程序为主线严格规制拆迁规划、征收、许可等拆迁执法行为,以构建补偿安置制度为核心全方位完善城市房屋拆迁中的行政补偿、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分析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行为的概念和种类入手,在厘清公益拆迁和非公益拆迁的界限的基础上,将城市房屋拆迁分为拆迁许可、补偿安置和强制执行三个环节分别论述,进而阐明了城市房屋拆迁在诸环节中现存的问题,并试图通过立法制度的完善、政府转变角色和司法审查范围的扩大等方面,探索出我国城市房屋拆迁问题解决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拆迁许可一旦生效,拆迁许可确定的拆迁范围(即红线)之内的房屋肯定要被拆除。可能是被拆迁人自愿拆除或者被拆迁人同意拆迁人拆除;也可能是被拆迁人不同意而被强制拆除;还可能是由于拆迁人采取停电、停水、停气、断路、骚扰、恐吓等非法手段迫使被拆迁人接受拆除的现实。第一种情况效果最好;第二种情况如果能做到依法进行,是立法者所追求的结果;第三种情况是一种侵权行为,是法制国家所不允许的行为。依法强制拆迁可以保证有关项目的顺利进行、维护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利益冲突的平衡、体现公正执法和公正司法。依法强制拆迁是《条例》、《仲裁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科学设计,在拆迁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公共利益的缺失是现行《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症结。而只有界分了公共利益,才能澄清两种不同的城市房屋拆迁的性质以及解决能否设立许可、能否强制拆迁、如何救济等问题。因此,《条例》应明确规定公共利益的立法目的,并对相关条款追行修改。  相似文献   

7.
城市房屋拆迁行政案件有关程序问题的审查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发展离不开拆迁,没有拆迁便没有城市的发展。在不改变现有法律框架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形成这样一种共识:我国城市房屋拆迁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客观存在。而依法拆迁不仅要求拆迁许可、裁决,以及补偿安置协议的签订要做到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体现公平公正精神,而且要求拆迁管理及实施拆迁的程序符合法律规范的规定。本文所要探讨的有关城市房屋拆迁行政案件程序问题,主要是对当前法院受理、审理城市房屋拆迁行政案件,以及城市房屋拆迁行政程序中一些突出或有争议问题的审查和判断。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及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城市房屋拆迁数量迅速增加,诉至法院的城市房屋拆迁案件逐年增多。由此,围绕房屋拆迁的诸多问题也存在许多争议:如在房屋拆迁过程中,政府的职能如何定位?私人财产权如何能够得到公平的保障?对于房屋拆迁行政中的拆迁许可问题、未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问题以及强制拆迁行为等问题如何受理与裁决?拆迁房屋的补偿标准如何确定?非法拆迁的责任承担如何界定?本期“特别策划”围绕房屋拆迁的相关法律问题,立图提出立法层面的建议以及实践层面的解决思路。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要点提示】根据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之规定,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行政许可。故行政机关若于听证中发现有涉及重大法律原则之事项,当负有审慎斟酌之义务,亦为该规定应有之意。《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对于尚未依法确定但可能具有保护价值之建筑虽未明确规定保护措施,但相关规定足以体现该条例对该类建筑予以预防性保护之立法旨意。上述立法旨意为建设主管单位审查拆迁许可申请时所应恪守之法律原则。本案行政机关既已于听证程序中明悉系争院落可能具有保护价值仍予核发拆迁许可,即与行政许可法、《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之相关立法旨意不符,其作出的拆迁许可构成违法。  相似文献   

10.
[公布机关]建设部[文(令)号]建住房[2005]200号[公布日期]2005.10.31[类别]行政法.城乡建设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程序,加强拆迁管理,维护拆迁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城市规划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制定本规程。第二条在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实施房屋拆迁,并需要对被拆迁人补偿安置的,适用本规程。第三条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工作程序是:拆迁计划管理、拆迁许可审批、拆迁补偿安置;必要时还应当依法进行行政裁决或者强制拆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应当严格按照上述程序进行,前一程序未进行…  相似文献   

11.
2007年,颁布了重在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给那些饱受拆迁行为侵权的人们带来了希望,但是现在公民的权益仍在遭受着暴力商业拆迁事件的侵犯。究其原因,在于现行的行政商业拆迁模式使拆迁方和被拆迁方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所以,在《物权法》颁布的背景下研究一种新型民事性商业拆迁模式,这是一种以实现民法中的契约自由、保护国民合法私有财产为目的,使商业拆迁中的拆迁方与被拆迁方于平等地位的新型房屋拆迁模式,是解决社会上的暴力商业拆迁侵权难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帖梅 《法制与社会》2011,(20):161-162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房屋拆迁中产生出诸多拆迁矛盾。如何更有效、合理地解决这些拆迁矛盾,是修改现行《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还是制定新的法律来规范拆迁行为?笔者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只有建立真正有效的公众参与制度,让公众从规划阶段、征收阶段再到具体实施拆迁阶段全程参与,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使各自利益达到平衡化,有效化解拆迁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为化解拆迁冲突,一些地方政府推行了“阳光拆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使拆迁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但“阳光拆迁”作为一种新的拆迁实践仍然存在制度创新的空间,需要进一步完善.为此,地方政府应该牢固树立共赢理念,科学厘定补偿标准,统一规范工作规程,建设过硬拆迁队伍,以保证和谐拆迁及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过去十多年来,房屋拆迁成为多方利益博弈的战场。在原有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中,行政强拆与司法强拆并行。许多法律界人士指出,行政强拆使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在拆迁的博弈中获得了独门利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拆迁暴力事件的发生,甚至引发悲剧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5.
武洁 《江淮法治》2010,(12):14-14
开发商暴力拆迁,业主陈少坤服毒自杀,许可开发商强拆的安徽阜阳市颍州区原副区长曹颍章因此栽了,法院以“滥用职权罪”判处曹颍章有期徒刑2年,加之曹颍章被发现犯有受贿罪,二罪并罚,被执行有期徒刑11年。(6月1日《新京报》)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房屋强制拆迁中贯彻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些年来,我国房屋拆迁已演化成为最易激发矛盾、引起冲突的领域之一,房屋拆迁纠纷已成为值得高度关注、亟待妥善解决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党的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提了出来,应认真在城市房屋拆迁中贯彻这一理念,真正使强制拆迁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7.
信息荟萃     
全国房屋拆迁秩序进一步好转近年来,各地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积极采取措施,规范拆迁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坚决纠正城镇房屋拆迁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使房屋拆迁秩序进一步好转。各地认真贯彻国务院颁布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转变政府职能,从政府过去直接组织房屋拆迁、直接调整拆迁当事人的关系、直接参与拆迁活动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实行“拆管分离”,依法行政,初步实现了由政府直接实施拆迁向市场主体实施拆迁、政府加强监管的转变;由政府确定拆迁补偿标准向以市场评估补偿的转变。针对新形势下拆迁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建设部…  相似文献   

18.
一位老农民由于是"轮换工",使他在享有土地承包权之时,又拿到了作为退休工人的养老金.当全村人分享征地拆迁补偿时,村民认为"哪有拿退休金的农民",遂通过民主投票剥夺了他的村民资格,使他无权得到拆迁补偿.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房屋拆迁改造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几年因城市房屋拆迁而带来的纠纷,冲突也不断增多,上访率居高不下.违规拆迁、暴力拆迁等事件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作为城市房屋拆迁的重要主体,一旦其行为缺位、错位和越位都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被拆迁人权益保护的视角,分析了城市房屋拆迁中政府失范行为、政府应履行的职能,只有政府明确在城市房屋拆迁中的职责,才能使城市改造工作顺利进行,真正成为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下简称《征收条例》)的出台,拆迁从字面上为征收所取代,但"协议拆迁"①等顽疾却并未因新法的出台而不治自愈。名为拆迁而不是拆迁,游离于制度之外的"协议拆迁"问题如不能得到解决,其负面效应将在《征收条例》出台后继续发酵。如何对"协议拆迁"加以规制和改良,使之在商业用地中合法运转,实值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