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心理健康隐性课程的创新是提升大学生的心理人格、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提升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有效性的重大突破口。文章对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科学内涵进行了阐释,并具体从物质、精神、制度、活动和网络五个层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创新进行了论述。从理论研究着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化进行有益探索,以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2.
以广西高校242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大学生上网时间与课程成绩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上网时间与课程成绩并不显著相关,大学生上网时间越多,不一定导致其课程成绩越差;性别、性格、是否为独生子女、年级等个体特征因素会影响大学生课程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具有系统化、整合和导向作用。高校应精心雕凿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环节,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政策宣传的关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堂的控制力,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寻找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契合点,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化科学发展观教育成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大学生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具有系统化、整合和导向作用。高校应精心雕凿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环节,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政策宣传的关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堂的控制力,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寻找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契合点,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化科学发展观教育成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大学生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课程则是依据当代教育"大课程"观,对高校所有能够发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资源进行整合所构建起来的课程体系,包括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大学生自我教育活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分相合、相彰相显、相辅相成,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笔者对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现状进行反思,分析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可能性及其优势,探讨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努力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一、以教学内容进入学生头脑为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这类课程的开设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社会主义大学本质要求的重要体现。当代大学生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能够对  相似文献   

8.
军事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其在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强化国防意识和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高校军事课程教育面临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固化、方法创新不足等问题,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军事知识的需求和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期待。文章在长期教学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五强化、五实训、三融合"的军事课程教育创新模式,有力提升了国防教育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9.
刘泓泉 《学习月刊》2014,(16):33-34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门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早日成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类公共通识课程。作为一名高校学生工作者,笔者已连续多年在所在高校承担了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多年下来,笔者一方面深感有效的心理素质课程教育对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新生年级管理所起到的无声而有力之促进作用,一方面也倍感在此课程的教学中应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以更好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10.
赵曙光 《党史文苑》2011,(24):72-73,78
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逐渐引起重视,并被作为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规范化、长效化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开发中,明确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的内涵,遵循课程目标综合性、教学方式实践性、课程资源校本化和课程评价多元化的原则,处理好教师及教学、继承及创新、共性及个性等问题,有利于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对桂林四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网站的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网站利用的因素有:大学生缺乏利用思政课程网站的主体性;授课教师基于课程网站展开教学活动的情况与大学生是否利用课程网站密切相关;思政课程网站资源的有效性不足,难以支撑大学生的深层次学习;网站运行环境不够优化,影响课程网站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素质的必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吸收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这种潜移默化的推进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极其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杜绝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中的作弊行为.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全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讲授中国近现代历史,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包括《纲要》在内的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成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能否达成这门课程教学之目的,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教学效果的好坏。而教学效果的好坏,又直接取决于大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认同。为了培养大学生对《纲要》课程的  相似文献   

14.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导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十分明确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科学定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本文试就如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正确认识主渠道与其他渠道的辩证关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导性等问题谈一些个人观点。一、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渠道地位科学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相似文献   

1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必须认真分析课程教学现状,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载体,建立起以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加强教材体系构建与转化;服务大学生成长需求为基础的教学改革保障体系建设,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水平及质量。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决定着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是积极培育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前提。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青年,积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认知与实践养成、线下活动与网络引导的协同前行、相得益彰,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情感认同、行为践行,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7.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载体,本文就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对就业指导课程开展课程评估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就开展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评估的模式、原则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民族地区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它是对民族地区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向民族地区大学生宣讲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窗口。文章结合教学实际,分析了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对当前高校德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莉群 《探索》2007,(2):132-134
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总体情况较好,但一些问题也突出存在:大学生道德主体迷失;大学生对高校德育课程淡漠;高校德育队伍建设存在偏差等。相应的对策:加强高校德育实践活动,找回迷失的道德主体;构建合理的高校德育课程,唤起大学生对德育课程的热爱;优化高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为德育高质量实施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熊少青  梁杰华 《世纪桥》2012,(13):88-89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进行全面的考察与研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规化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以下策略可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克服现有条件束缚,实现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和发展;加强教师的心理学学习和实践,提高教师教学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