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是一座具有3050年建城史、 850余年建都史的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古今名人云集。尤其在近现代历史中,北京居住过诸多的名人,北京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名人故居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城市文物,深化和细化着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北京的名人故居数量多,影响大, 保护与利用好北京名人故居,是落实  相似文献   

2.
名人故居保护喜与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薄茹 《北京观察》2006,(3):58-59
“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却又很难着手解决的问题。如今,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名人故居的保护工作虽然有所加强,但仍显得比较薄弱。2005年,北京市政协文史委将“加强北京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作为重点调研题目,结合文史委与北京联合大学共同申请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北京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现状及对策”的研究,对北京的名人故居展开了深入的调研,并形成了建议案。近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副处长王有泉先生,请他介绍了文物局落实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名人故居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细化城市的文化内涵。它们就像天空中的星星,天空因有了星星而显得璀璨。一个城市因名人故居镶嵌其中而显得耀眼。北京的情况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 2005年,市政协文史委从深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这个大题目出发,组织委员就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的问题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查研究。我本人  相似文献   

4.
北京名人故居是在历史沧桑中积累下来的文化气息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这些名人故居,后人更能读懂读好北京的历史,更能明白一座城市的灵魂和价值所在。为了让这些名人再"活"上几百年,尽可能多地给后辈人以生活意味的启迪,为城市生活提供更丰富的滋养,应对名人故居的整体环境进行生态性的保护,并注重故居文化传承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北京观察》2012,(5):32-33
北京要形成旧城整体保护趋于完善、市域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初步建立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充分展现首都文化的先进性和开放性,由此体现北京作为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6.
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重要内容,高度凝练了北京旧城以外的文化遗产,对于建设北京全国文化中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当前,需要把握好三个文化带的文化精髓,做好保护与传承,并实现三个文化带的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化名城,北京所代表的古都文化、京味文化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老北京述闻》系列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重点讲述了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现代发展。该系列共12卷,分别讲述了北京三千年历史的历史典故、人文地理、营国故事、古都文脉、戏曲曲艺、风物民俗、胡同街巷、名人故居、京城会馆、传说故事、饮食名馔、史籍志书,内容涵盖了北京的皇城文化、市民文化、地缘文化等。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化名城,北京所代表的古都文化、京味文化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老北京述闻》系列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重点讲述了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现代发展。该系列共12卷,分别讲述了北京三千年历史的历史典故、人文地理、营国故事、古都文脉、戏曲曲艺、风物民俗、胡同街巷、名人故居、京城会馆、传说故事、饮食名馔、史籍志书,内容涵盖了北京的皇城文化、市民文化、地缘文化等。  相似文献   

9.
名人故居不仅仅是文化资源,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我是名人故居爱好者,多年下来,走过的海内外名人故居不下数百处。国内名人故居的现状大致有几种:一是挂牌并变身纪念馆;二是挂牌保护,并以用代养,成为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的办公地点,或是供商业用途;三是挂牌保护,但仍是民宅;四是未挂牌的民宅。寻访第一种最为简单,后三种都要点运气,不然就会吃闭门羹。比如著名的常德公寓,这是挂牌保护的上海张爱玲故居,寻访者众多,因此住户在楼下安了个大铁  相似文献   

10.
<正>北京是举世闻名的文化古都,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1982年,北京被列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首。长期以来,对北京旧城保护与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一直都没有停歇过。如何保护自己的特色和文化,让人们在城市空间里能够感知北京的文化、历史,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技术为古城保护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传统的文物修缮方法是对文物建筑在物质层面的修缮与传承,它向受众所展现的是"物"的复原,是建筑的表象,仅仅是建筑文化价值中的一部分,其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