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义、利及其关系问题,是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在我国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实行根本转变的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中义利观的精华,倡导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两个文明建设,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既受“利”即物质利益所支配。又受“义”即道义、理想、信念等所驱动,分别成为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义”与“利”虽分属思想文化和经济生活两个不同的范畴,但两者又是辩证统一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各学派对义、利及其关系的主张虽有差别,但占主导地位的是“贵义重利”、“见利思义”和“取利于义”的义利统一观。  相似文献   

2.
孔子之“义”作为一种道德行为准则,试图解决日常生活中个人与社会、利益与道德、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正确理解孔子之“义”的深刻含义,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给予现代诠释,对于我们正确处理道与义、利与义的辩证关系,实现“信义”与“权义”、知“义”与行“义”的统一,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上篇《“正其义”与“谋其利”如何一致》一文谈到的那场辩论中,主张“正其义不谋其利”的一方被另一方提出来的问题难住了,这便是如何按照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回答关于“利”的问题。主张“正其义而谋其利”的一方振振有词地问:你们口口声声地说正其义不谋其利,那么,你们为社会做了好事以后,有关方面给你们发奖金,你们拿不拿?主张“正其义不谋其利”的一方不无勉强地答:你们所说的现象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谋利,一是得利。做好事并不是为了谋利,而得利是做好事的结果。为了谋利而去做好事是不对的,这就是“正其义不谋其利”…  相似文献   

4.
冯兵 《长江论坛》2008,(2):83-88
性恶论是荀子思想的理论根基,源于孔子对人性的潜在看法。“义”是荀子思想体系里至高无上的道德意识形态。荀子充分肯定了“利”以及人的“欲利之心”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客观合理性。他认为义与利总体上呈一种相克相生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的伦理规定为: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关于形成正确义利观的途径,荀子提出“学”、“行”、“积”、“尽”四途,并强调了精神激励和礼、法于此的强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义与利及其相互关系是一个古老又常新的命题,古今中外阐释颇丰,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利”即利己,就是个人利益;“义”即利地,就是他人利益,包括公共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又与利孰轻孰重,如何取舍,实质上是人类价值取向的核。C内容。不同社会  相似文献   

6.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国传统的诚信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在传统文化中“信”与“义”紧密结合。“信”随“义”走,“义”与“利”相分离,并与“利”相对立。当市场经济及其基本范畴——“利”成为社会关系的基本内容的时候,人们不仅在实践上,而且在理论上承认了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把赚钱赢利认作合理合法。然而,在商品交换中,为了实现交换价值,必然形成一股强烈的经济冲动。这种冲动,就极有可能引导人们形成利益追求是合理的、可以取代甚至践  相似文献   

7.
试论以"政党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务必处理好包括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在内的“五大关系”。“政党关系”是起到“纲举目张”效应的,把握好、落实好、体现好、发展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就是处理好了“政党关系”,是以“政党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8.
利与义     
利,即利益和好处的意思;义,包括情谊、情义、正义等含意。如“见利思义”与“见利忘义”,这两句古语虽一字之别,在“利”的问题上,却是两种人格、两种道德、两种人生观的  相似文献   

9.
从古今义利之辩看当前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今义利之辩看当前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王恩来一所谓义利观,即人们对求利动机和求利行为的看法,是人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道德素质的集中体现。有的学者认为,“义”属于精神的范畴,“利”属于物质的范畴,因而义利关系体现着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其实,这只是问题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同一定的物质利益相关。事实说明,职工中形形色色的思想问题,多数是由具体利益引发的。实践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最经常、最大量的内容,是引导、调节、处理职工中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由此观之,思想政治工作不在于是否“讲利”,而在于如何“讲利”,如何把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讲好、处理好。 一、坚持“人民利益标准”,切实帮助广大职工解决物质利益上的问题,不断改善和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舆论宣扬“奉献精神”,批评“见利忘义”的错误思想是有其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的。我们在研究文化现象时,有必要回顾古代学者的价值观类型问题,以及它对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虽然,价值论的名词是近代才有的,但有关价值的思想学说,则不论中国和西方都古已有之。中国古代学者谈论价值观的问题,叫做“义利之辩”。所谓“义”、“利”关系有两方面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义利观中,重义轻利是基本的价值取向。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这种取向将义与利片面地对立起来,在肯定义的价值的同时,却抑制了人们对利的追求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传统的义利观受到冲击,重利轻义被一些人奉为人生哲学的精髓,使社会道德生活、经济秩序发生了混乱。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义和利?这是我们需要把握好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传统义利观的主导性价值选择是重义轻利,由于忽略或否弃了利(效率),就最终使义(效率)的实现成为空想。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实现传统义利观由纯道德领域向道德——经济领域的现代转换,把义利关系问题具体地确立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使之真正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邓小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效率公平观是对传统义利观的扬弃。  相似文献   

14.
“以义制利”的商业道德在先秦时期孔子就已提出。在孔子看来,对利的追求符合人的本性。但这种对利的角逐若危及到社会及经济交往的秩序时,就应该用道德规范加以限制。他提出的“义”这个道德规则,是用“义”来约束社会中互动的人们之间所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这就是人们在交往中要重义轻利。产生于黄河流域的晋商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熏陶,把“利以义制”作为自己经商活动的准则,遵从诚信、恪守诺言,成为他们成就和保持事业兴盛的利器。本文试图从比较经济学成本收益的角度对晋商经营活动的这一道德观念作出理论阐释。(一)晋商道德观念成本晋商…  相似文献   

15.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是西汉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说的两句话,两句话出于同一种思想,意思是强调要坚持儒学的义和道,而不必去讲求什么功利。董仲舒所代表的思想,是儒学中关于义和利、道和功之间关系的一种正统观点,在我国两千多年来绵延不绝的所谓“义利之争”中,属于比较保守、同时也是不切实际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在很长的时期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对人们产生影响,直到目前为止,恐怕还有人存在着模糊认识。前不久,一则电视新闻播放大学生的辩论现场,一方主张“正其义而谋其利”,而另一方主张的却正…  相似文献   

16.
义利问题,是我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们现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义,是道义、道德原则;利,是功利,物质利益。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也就是道义与功利、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和利是一对具体的历史的道德范畴,随着时代的演变,我国古代各派思想家对它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因此,它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认真分析在这个问题上所反映出来的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并加以总结、继承,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十分有益的。一、‘设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我国传统文化在义利观上的主干…  相似文献   

17.
从古至今,人类的政治理想或实践总是关注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在西方,柏拉图关注过"哲学王"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关注过城邦治理中"最大的善"的问题,马基雅维里关注过"君主如何谋取权力"的问题,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领袖也把人的解放、自由作为一种问题诉求;在中国,古代执政者长期关注如何协调好为民谋利之"利"与执政者之"义"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并不是对我们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否定,在实际工作中,应全面理解把握以人为本的实质内涵,辩证处理好利与义、情与理、实与虚、近与远、主与客等矛盾关系,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导向,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文化,一种重义轻利的道德文化。儒家的修齐治平、反省内求,佛徒的六根清静、四大皆空,道家的外物超脱、遁入深山,实质上都是人对社会现实生活的道德取向。传统的道德,都是把人的自身价值的提升与实现看成一种非功利的伦理把握。这种道德实践的非功利化,都偏重人的“义”的承担与履行,把“利”看成与“义”处于一种非此即彼、  相似文献   

20.
从古至今,公平正义与功利二者关系的问题一直是学界的争论焦点,到了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合理处理二者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公平正义与功利的关系在儒家理论视域中即义利关系,南宋时期儒家义利思想趋于成熟,出现了以朱熹为代表的“融利于义”义务论义利思想与以叶适为代表的“成利致义”功利主义义利思想两大思潮,二者围绕着义与利何者更具优先性的问题展开了激烈论辩。以此义利之辩为思想进路,可为公平正义与功利二者关系的现代诠释提供来自中国智慧的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