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现有破产管理人制度具有框架性,管理人选任制度的一些问题还需要明确化。破产清算事务所担任管理人时,其在管理人名册编制程序中存在资料提交义务虚置的问题,破产清算事务所与其他社会中介机构的义务不平等,需要尽快建立其行业自律和行政管理体制;人民法院指定个人担任管理人时,在程序上应当与《律师法》相衔接;清算组制度的历史走向应进一步予以明确,首先要有效地防其弊、兴其利,其次可以参考国外立法例,逐步把清算组制度改革为公共管理人制度。  相似文献   

2.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围绕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问题,一些学者结合选举法的修改进行了讨论。一般的观点认为,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就意味着中国人大代表选举中的选举权配置从不平等走向了平等。  相似文献   

3.
周尚君 《思想战线》2015,41(2):127-136
纵观现代中国百年历程,平等犹如一颗酵母,酝酿了伦理、政治及社会领域的历次观念革命。从晚清平等话语初渐、民初共和平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阶级平等,经主体平等、选择平等、社会平等,平等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主流话语,成为衡量政治是否合法、经济是否康健、文化是否进步的正当性基准。“敌我区分”、“左右之争”之下,两类不同性质的平等话语体系造成了一种新的司法认同和政法知识传统。当前,以主体独立人格为起点的三大平等,则主要以法律话语、权利话语及其语言逻辑表达自身,并内在地具有一种重构社会和推动中国政治走向技术化的“去政治化”特征。平等话语在社会化、权利化和技术化发展进程中,开始从国家建构领域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细致的社会“治理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常飞 《求索》2012,(3):161-163
新时期保障农民权益的关键是实现农民地位的转型,城乡二元体制中的农民向城乡一体化体制中的农民转型,完成城乡二元体制中弱势地位的农民向城乡一体化体制中平等地位农民的转化。而要保障农民地位的转型,就要改变当前一些法律路径走向,即从保障财富平等、权利平等向保障财富平等、权利平等和素质平等的转化;从保护经济权益向保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的全面保护的转化;实现从保障性法律制度向保障性与发展性并重的法律制度的转化;从赋予抽象权利向落实具体权利转化。  相似文献   

5.
健康方面的性别不平等与贫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健康方面的性别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妇女的健康状况和保健质量处于劣势、家庭内部营养品分配的不平等及生育和节育手术的不平等三个方面。健康方面的性别不平等影响了妇女的生计选择;减少了她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机会;因多胎生育增加了孩子的抚养成本;也导致妇女妇科病增多,难以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造成家庭贫困。而贫困进一步加剧了健康方面的性别不平等。  相似文献   

6.
走向平等     
近代以来 ,如何走向平等成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资产阶级平等观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经历了一个从起点平等和机会平等到结果平等的逻辑展开过程。以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为指导 ,吸取前人研究成果 ,研究中国的现实国情 ,建立平等的竞争秩序 ,实现起点平等、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的辩证统一 ,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7.
"同情的理解"为我们研究古人和古文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与基础.由于对"同情"的不恰当的理解,导致许多误解与曲解;要想真正地走近古人、走向古文,还必须设身处地,与古人情同、感同与理同,实现有效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时空结合的视角阐述全面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政治沟通的特征,既要克服局部主义,又要避免陷入技术主义,还要从静态的视角转为动态的视角申而论之。文章认为,全面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政治沟通的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政治信息发布与接收者从不平等逐渐走向平等,二是政治信息从官方垄断逐渐走向半垄断,三是城乡政治信息管道不平衡逐渐加大,四是政治沟通正负反馈呈现两极分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精准扶贫是一项国家方略,在精准扶贫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逐步走向法治化。精准扶贫的基本内涵与宪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有不同维度的耦合性,宪法第四十五条可以作为精准扶贫的政策依据和权利来源。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制度规定具体落实了宪法第四十五条的物质帮助权,具有完整的构成要件规范,可以作为精准扶贫的请求权基础。在法律意义上,贫困是主体支配和控制的社会稀缺资源不能满足其生存和体面生活的社会现象。但是贫困在法律层面上仅体现为人的行为能力的不平等,人的权利能力始终是平等的。这是贫困主体不因贫困而遭到歧视并要尊重贫困主体的主体地位的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不平等是教育制度形成的不公正差异,其典型特征是以支配为目的的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教育结构。教育不平等是以出身、天赋、才能、家庭、种族、文化背景、学习成绩、人生理想等区隔、歧视、压制、排斥与贬低某一部分人的教育体制及其方式。教育中的不平等主要是环境的不平等,分为社会关系不平等、教育身份不平等、教育资源不平等和教育机会不平等,因为环境不平等是人为的不平等,因此是不正义的。这些不平等对于人创造生活的可行性能力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制造了巨大的障碍。教育不平等是中国社会之痛。教育正义不能容忍教育不平等,它构成了纠正教育不平等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朱常柏 《求索》2012,(12):197-198,152
包容性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新范式,其核心内容是实现所有社会成员共享式的机会平等增长。当前,中国城乡社会救助的城乡"二元"特征尤其明显,这与包容性增长倡导的共享式的机会平等内涵相违背,因此,应当从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消除经济发展中的机会缺失和机会不平等、完善社会救助的法律制度以及落实"三个城乡统一"等途径实现社会救助的城乡"二元"特征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立法的终极目标,如何做好恩施州教科文卫领域的立法也是恩施州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而逐步真正地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3.
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民族团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列宁指出:“任何民族都不应该享有任何特权。各民族完全平等,一切民族的工人应该团结和融合。”“谁不承认和坚持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不同各种民族压迫或不平等作斗争,谁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甚至也不是民主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原则,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压迫,取得了争取民族解放、实现民族平等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制定了一系列适合于我国民族关系特点的民族政策,并逐步实施,使我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形成了新型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男女平等与性别公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妇运2002·11“男女平等”或“男女不平等”,重要的是这种平等或不平等是否性别公正。如果性别公正,那就顺其自然;如果性别歧视,那就应该去纠正这种“男女平等”或“男女不平等”。“平等”有平均、一样、无差别的含义,是一种事实状况,可以用客观指标度量。“公正”有合理、好、善、应该如此的含义,是一种价值判断,公正不是用客观指标来度量,它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原则进行主观上的权衡和判断。“平等”告诉我们“是什么”,“公正”告诉我们“应该是什么”。比如:男女劳动者之间工资有高低,有差别,不平等,这是可以用货币单位来度量的。那么这种“不平等”是否公正呢?这就要看造成这种不平等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因为贡献大小而有工资高低,那就是公正合理的,如果是因为男女同工不同酬,那就是不公正不应该的。又如:服兵役基本上以男性为主,虽然“不平等”却是公正的。再如:让女人登高架线下井挖煤,干与男人一样的活,虽然“男女都一样”却不公正。男女平等可以分为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机会平等”或“结果平等”既是衡量尺度又是行事原则。机会平等是指男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等各个领域各项事务上具有平等的参与竞争的资格。机会平等只重视男女在竞争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15.
刘华安 《桂海论丛》2004,20(5):59-61
累积型不平等是一种凝固的、扭曲的不平等,具有世袭性、剥夺性的特点,它不断滋生着社会的怨愤和不满。流动型不平等是一种由规范的市场竞争而形成的动态的、流动的不平等,机会的开放性、规则的平等性是这种不平等固有的特点。中国现代化进程就是从传统的累积型不平等向现代流动型不平等跨越的过程,执政党必须遏制累积型不平等,调控流动型不平等,不断提升自己的利益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从村民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公民社会本质上是走向平等、民主和法治的社会,推动村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最为直接的力量是渗透着宪法精神的民主财政和法治财政。引导农村走向公民社会的财政对策是:推进农村财政改革,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推进乡村民主建设步伐;积极推行财政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正>当前,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出现了全新变化,西方各国民粹主义思潮甚嚣尘上,逆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资本和产业链条分配的不公正、不平等越来越明显,全球治理"失序"和"碎片化"倾向日益凸显,国际格局逐步演变。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一系列全球治理的新理念、新主张,为全  相似文献   

18.
家庭法调整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和其他家庭关系.主流观点认为,家庭法是平等主体法,但这既与事实不符,也有以形式上的平等掩盖实质上的不平等之嫌,从而漠视了真正需要保护的家庭关系弱者.家庭法平等主体说反映了家庭法回归民法的努力,但却造成了家庭关系物化的后果.从“财产”到“人”的民法理论转型使家庭法从死亡走向再生,在承认共同具有公私混合法属性的基础上,家庭法可以统一于民法,并在弱者保护法的定位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对“人”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随着世界走向全球化,国际壁垒也渐渐被打碎。但是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世界里,一些国家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远了。互联网作为一种新技术,其推广和使用的程度和成本,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反过来又加剧了全球不平等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X市L集团三个社区改制前后治理方式的变迁表明,单位体制下,单位是社区管理的主体,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特殊的社会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导致社区治理失灵;随着社会转型,社区治理逐步走向多元共治阶段,多元共治模式是社区治理逐步走向善治的有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