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始于内忧外患的晚清时期。中国国民具有不符合现代化发展的传统特性:缺乏集团性、独立意识、国家意识、工商精神等等。通过分析这样的传统特性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土壤,才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得出农民现代化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
浅议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宏伟  韩彦君 《前沿》2004,8(9):183-185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因素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必须要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政治文化 ,肃清家长制作风 ,增强民主意识 ;从人治思想向法治思想转变 ;根治权力崇拜意识 ,培养人们权利本位的观念 ;从子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变 ;从依附意识向独立自主意识转变。实现这些转变 ,把握政治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以开启整个政治现代化的辉煌历程  相似文献   

3.
秦利明 《传承》2010,(12):74-75
张灏在《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提出幽暗意识这一新概念。张灏认为,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的形成有着必然的联系。张深入研究儒家经典得出中国自古缺乏民主和科学精神,但是,中国文化并非只有儒家思想;张认为中西方都不缺乏各自的民族主义意识;主张批判继承传统来发展现代化;这些思想都是值得我们吸收借鉴的。  相似文献   

4.
张灏在<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提出幽暗意识这一新概念.张灏认为,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的形成有着必然的联系.张深入研究儒家经典得出中国自古缺乏民主和科学精神,但是,中国文化并非只有儒家思想;张认为中西方都不缺乏各自的民族主义意识;主张批判继承传统来发展现代化;这些思想都是值得我们吸收借鉴的.  相似文献   

5.
任何国家的政治文化都是其历史发展的积淀和凝聚,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当前我国新型政治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务实、重民、伦理的特性,显现了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两重影响,从而使其具有进行现代化转换的合理性。整体批判性剥除消极因素和腐朽成分,局部创造性转化积极因素和精华成分,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实现现代化转换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刘海霞  饶旭鹏 《前沿》2014,(7):16-18
公民意识的培育和塑造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古代中国社会没有独立自由的个体,因而不可能有公民和公民意识;建国后,公民意识初露端倪,但高度整体性的利益结构阻滞了公民意识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公民意识获得飞跃和突破性发展。然而,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现状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指向的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理顺国家与社会关系,推进文化建设,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就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意识培育的理性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使中国现代化的探索由被动推向主动,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人类文明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促使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实现由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深刻转变,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历史必然;从现代化的理论特性来看,中国共产党构建了不同于中国传统的、西方国家的、以往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创造了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从现代化的实践图景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关键在党,必将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8.
文化保守主热度:★★★★观点与主张:文化保守主义主张在重建儒家价值系统的基础上吸纳、融合和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思想文化和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和弘扬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是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是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为促进新型政治文化的建设,发展生产力是前提,制度创新是保证,培育公民意识是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0.
敖方言 《传承》2010,(9):22-23
现代化意识是党性最显著、最重要的时代特征。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党员现代化意识的培养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要让大学生党员系统了解世界范畴特别是中国近现代的现代化意识和实践;抓成才教育,使大学生党员的现代化意识教育落到实处;严格组织生活,通过强化党员意识中来培养现代化意识;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  相似文献   

11.
作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和世界文化格局的巨人,邓小平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滋养,邓小平理论的“中国特性”正反映了邓小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肉联系。邓小平领导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从根本意义上说,是要使中国历史从传统社会的文化背景中走出来的民族文化的自我变革与发展。在把中国推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十分重视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他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正确区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正负面效应;二、确立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对待传统文化的理论原则;三、邓小平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观点,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文化理论的发展,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跨世纪的指导作用。一邓小平理论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之中,它表现为邓小平理论在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意识是党性最显著、最重要的时代特征.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党员现代化意识的培养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要让大学生党员系统了解世界范畴特别是中国近现代的现代化意识和实践;抓成才教育,使大学生党员的现代化意识教育落到实处;严格组织生活,通过强化党员意识中来培养现代化意识;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然而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农村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文章试以迪尔凯姆关于“集体意识”及其在两类不同质的社会中的表现的论述为理论依据来探讨中国农村的社会问题。显然“,集体意识”的缺失是中国农村大量社会问题凸现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培育与建构中国农村新型的“集体意识”对解决中国农村的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正进行着全面转型的社会.培育个体观念,确立个体自主意识,以及以个体自主意识为前提的群体意识,是当代中国公民价值教育的核心.一方面是因为传统中国人价值观念中个体观念的缺失,另一方面是因为个体是整个现代社会的基础,个体观念是整个现代观念的根本.个体观念的培育既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是建立现代法治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全面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百年来的法律建设活动,肇始于清末修律。晚清文化保守主义者在认同援引西法、变革中法的同时,始终固守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底线,希望以此来维系传统社会的政治秩序,采取审慎渐进的变革模式,并强调保持法律的民族性,体现了文化主体意识的自觉。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并没有提供走向现代化的前期思想资源,使得晚清文化保守主义者在清末修律活动中立足国情、守护传统的同时,也很难给中国法律的近代化行程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从传统走向现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五四运动促使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探索发生根本性逆转,激进分子在多重比较中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方向;五四理念构成中国现代人格的必备要素,主体意识觉醒的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此后成为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及期同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推动现代政党的诞生,从此成为领导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政治力量;民主与科学作为五四时期反对封建主义的最有力思想武器,既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也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第一次高潮,从此爱国主义具有现代意义并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17.
杨俊峰 《时事报告》2003,(2):22-22,33-35
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大体分为外部现代化和内部现代化两个方面,内部现代化即是指人的主体意识的现代化。具体说来,就是指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培养现代人的意识和现代人的心理素质。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的伟大  相似文献   

18.
人才成长总是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 ,传统文化对人才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是由文化特性决定的。揭示出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对人才素质的影响 ,对努力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培养具有开拓、进取、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人才具有重要的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文化的现代化关系到中国能否从整体上实现现代化,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源,它的现代化问题不容忽视。我们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动因,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选择适合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性”与“问题意识”的双重观照之下,可以看出,近代以降,中国道教界既缺乏一种自我反省的意识,也缺乏一种在社会历史语境产生剧烈变迁情境下之变革自身以与时俱进的理念。一种宗教在社会中的生存乃至发展的基础,便在于它与社会广大民众的多元互动。在经历了社会时代剧烈变迁的今天,中国道教如果要不被继续边缘化而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有反省自身、反省传统的问题意识,树立与时俱进的“现代性”观念,积极建构起一种与当代社会/人间互动的普世化模型,通过自我颠覆与重构,脱胎换骨地走出传统、走进现代、走向未来。这是中国道教现代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