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小丽 《前沿》2005,(11):150-152
人民法院第一个五年改革已过去,其中对判决书的改革也暂时告一段落。反思判决书改革,无论理论探讨还是实践操作,更多地将重点放在判决书本身的形式上,而没有深入分析引起判决书改革及影响判决书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判决书的理由说明是司法权公开性的本质要求,所以要增强判决书的说理性;而现行的审判委员会制度又严重影响判决书理由说明。判决书改革需要相应的司法体制改革支持。  相似文献   

2.
法官在判决书说理过程中必然有一定的预期,这种预期从根本上由判决书的受众决定。判决书最主要的功能首先是社会的,要为当事人纠纷之解决提供一种合理化的证明,给社会公众以启示;其次才是职业的,在可能的情况下,为后来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一种导引。  相似文献   

3.
4.
《台声》2004,(10):19-20
原告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闵行支行,住所地上海市闵行区莘庄镇沪闵路6555号。 负责人朱戬仁,行长。 委托代理人刘奇伟、王虎华,上海市国鑫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上海台丰食品有限公司,住所地上海市闵行区吴翟路835号。  相似文献   

5.
王新奎  巫志刚 《前沿》2004,(11):183-185
如何有效地实现审判公开 ,增加司法的透明度 ,增加群众对司法的信任度 ,是当前司法改革的热点问题。许多司法部门都从实践中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公开的方式方法来实现法治目标。事实表明 ,只有通过将判决书公开 ,同时公开发表心证过程中的少数意见等一系列措施使审判公开不再陷于形式 ,实现实质公开 ,实现我国司法制度与国际社会的接轨  相似文献   

6.
刑事判决书是刑事诉讼的节点标志,是刑事判决合法性的证物,是诉讼权利保障的依据,是诉讼机关人权保障意识的集中体现。新刑事诉讼法确立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它影响着刑事诉讼的各个环节,刑事判决书的制作、改良应在这一理念下进行。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角度看,我国刑事判决书在内容上存在事实认定过程没有交待、说理薄弱、开庭前程序的记载过于简单等问题,形式上则存在对重点部分未予标明而影响当事人阅读、事实与理由部分条理不明确、刑事判决书没有目录查看困难、以及送达、纸质、排版等问题。随着法官队伍素质的提升、公检法系统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只要我们以尊重和保障人权理念为指导,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必将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7.
自梁攀龙扒机案发生以来,关于生命价值的教育及“假如扒机者是恐怖分子”的争议,在法律界及教育界引起广泛反响.9月 27日《法制日报》发表本案承办法官朱蓉的文章,对梁攀龙扒机案的裁判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书是否应该上网公开?众口一词:应该!是否应该全部上网公开?众说纷纭.争议颇大。  相似文献   

9.
张君 《民主与法制》2013,(22):48-49
河北涉县太行市场是一处经营了二十多年的国家级文明市场,8年前,却被涉县政府强行拆除。商户们纷纷将涉县政府告上法庭,历时数年。法院先后4次判决涉县政府拆迁行为违法。然而。赢了官司的商户却没有得到应得的利益,至今仍然艰难地奔走在维权路上……  相似文献   

10.
避免判决书出现低级错误,还只是推行判决书上网的浅层目的;而借由上网的公开机制,推动整个判决文书改革,进而增强我国司法裁判书的说理性和精密化,向社会传递司法权威,才是最终意图。  相似文献   

11.
我国体育新闻畸变对受众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志明 《前沿》2010,(2):71-73
本文对体育新闻畸变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认为存在泛娱乐化、庸俗化、虚假体育新闻泛滥、金牌至上以及过度商业化等畸变现象,剖析了畸变现象对受众的影响,认为:体育新闻畸变导致受众审美能力的丧失,禁锢受众的逻辑思考和创新能力,削弱受众的是非判断能力,促使受众的诚信危机、功利主义倾向和消费主义崇尚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法官说理既是法官权力公开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司法职能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司法判决不被接受源于当事人对于判决结果的不认同,而这又源于判决书的裁判理由不被接受,多数情况下判决书并未充分说理或者根本没有说理。影响法官说理的因素既包括个人层面也包括制度层面,但是无论内因还是外因均应当被克服,因为法官说理与否不仅关系到当事人的诉讼利益,也关系到司法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大》2011,(19):27-27
针对高法院提出推进裁判文书上网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韩德云建议,首先公开职务犯罪案件的判决书,让社会不仅知道贪官受贿的过程,还知道行贿人是谁,这有利于遏制贿赂腐败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一份详尽扎实而全面规范的司法诉讼裁判的法律文书,不仅是检验司法是否公正的“试金石”和人民法院的一块“门面”,更是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百姓对判决书不满意的地方在哪儿到今天为止,我国最高人民法院除刑事诉讼证据以外,已于2002年4月1日和2002年10月1日起分别正式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诉讼证据的规定)。经过几年来的具体实施与运作,人民法院的司法诉讼裁判法律文书在司法审判的实践中适用这两大诉讼证据的规定运行趋于良好,为保证人民法院依…  相似文献   

15.
朱文雁 《青年论坛》2010,(5):97-101
法官在判决书中对于法律的适用和法律事实的认定,需要运用言辞性的法律修辞进行法律论证和叙事:一方面,结合具体的案情语境,对抽象法律原则加以准确的解释,对模糊的法律概念加以释明,对僵化的法律规则加以弥补;另一方面,将社会事实涵摄于法律规范抽象出的事实之下,借助说服因素所带来的情感认同、经验认同、法律认同。这在法律规范相对僵化、不确定,法律原则具有概括性,事实具有言辞依赖性的场域下,对于增强法律论辩和判决语言的说服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广告经营以来,广告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现广告受众已从过去审美活动的被动客体转变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拥有了更多自主的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17.
加强判决书的说理性和公开上网已是当务之急。研究当下判决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于加强判决书的说理性和上网公开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出于对法律文书(特别是裁判文书)的偏爱和职业习惯,笔者有收集古今中外、各级法院、各类案件法律文书的嗜好,其中也包括有“瑕疵”以及法院和法官又对其进行“补正”的法律文书。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变革对农村受众的影响,农村受众职业分化等带来对省级广播传媒需求的变化。农村受众需求新层次塔包括:行为需求、审美需求、表现需求、参与需求。农村受众需求的变化影响着省级广播传媒对农节目的改革和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水平和对策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网络媒介时代中,拓展出一个新的网络认同空间,使人的地位得以提升。传统媒介时代的传统认同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是主要的认同方式,但全球化网络媒介时代的认同要求是多元化认同,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多元文化促进传统认同和网络认同互补和兼容共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