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学诚是清朝杰出的史学理论学家和方志学家,其史志理论的核心是史意之说。根据他的史学理论来观照当代的史学学风,我们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诸如:力戒浮躁学风,树立精品意识,史学旨在探索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认识,撰史须成一家之言和为史学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等。  相似文献   

2.
关于国史学理论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飞 《求索》2007,(5):196-199
目前,国史学已基本具备单独成“学”的条件。国史学包括两个层次的理论:国史理论和国史学理论。国史理论,是考察国史发展过程的理论。国史学理论是反思国史学自身的理论,主要包括国史学的性质、特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指导思想、研究方法、科学体系、学术规范等问题。目前,国史学理论研究应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不断完善国史学理论和方法、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和文风。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史学史上,历代史家对于中国史学之理论的认识积累了丰厚的遗产.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包含两大部分:一个部分是人们对于历史学自身发展的理论性认识,我们称之为史学理论;另一个部分是人们对于客观历史发展的理论性认识,我们称之为历史理论.清代史学不仅在史学理论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在历史理论方面也呈现出逐步深化和不断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海外中国学的研究,正逐步纳入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范围,将其视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的一个新的分支方向。中外史学交流和互动,是我们不可忽略的。接受史学理论对海外中国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海外中国学研究对中国史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史学史研究对推动海外中国学发展的意义是双重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白寿彝学派"是以当代著名史学家白寿彝(1909—2000)为领军人物的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学人群体,当今主要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构成。这个学派在学术理念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史学理论。他们在治中国史学史的过程中有着强烈的理论追求。他们坚持唯物史观在史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重视挖掘中国丰富的史学遗产中的理论内涵;重视史学史研究中史学方法论的改进、提高,善于转换研究思路和视角;在史学史的研究中充满现实关怀,积极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这些优长使该学派在当今史学史研究中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叶建 《求索》2007,(9):217-219
20世纪前半期出版的汉译史学理论著述。以其自身具有的深化近代学人对西方史学理论的理解等特点,推动了西方史学理论在国内的传播,成为近代史学理论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种汉译史学理论著述的出版和发行,由于译者群体构成水平变化等原因的影响,经历了从发端到逐渐成熟和完善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史学危机论的提出,一些年轻的史学家纷纷行动起来,他们要求改良落后的史学研究方法,注重从其他学科中吸取先进的方法论经验,跨学科研究随之兴起并渐成思潮,到20世纪末达到了它的一个顶峰。这次跨学科史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既是对西方跨学科理论和方法的传播与应用,同时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摆脱阶级斗争史学方法论的束缚,适应史学危机论的呼声和学科分化的要求,吸取其他学科的新的理论和方法,走向辉煌21世纪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入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是20世纪中国史学所发生的最为重大的变化。其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李大钊提出的史学革新观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大钊通过深入系统的论述指出,史学革新具有必然性和连续性两个基本属性,史学革新的根本目的是建立科学的历史学,史学革新的理论取向是将先进、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应用于史学研究。这一史学革新观揭示了历史学科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真谛。  相似文献   

9.
张帅 《传承》2010,(30):108-109
心理史学是利用现代西方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对各种历史现象做出心理学解释的一种新史学方法。心理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视野,有利于将历史研究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充分地认识心理史学这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其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心理史学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哲学的奠基者 ,他开拓了一系列崭新的史学研究领域。本文从史料的思想来源、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史料观的特征和影响等等角度较全面地分析了梁启超史料观的结构与功能 ,指出梁启超的史料观是中西史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是梁启超史学思想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其史料观在当时具有开拓性和进步性 ,对当代治学者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爱德华.汤普森是当代英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汤普森的史学思想博大精深,他在工人阶级和阶级意识的形成、前工业化社会的阶级关系和政治特征、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史学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均提出独到见解,富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的史学理论研究,大体经历了没有问题、寻找问题到发现问题的发展过程,表现为"概论史学"、 "剖析史学"和"反思史学"三个阶段.进一步的研究,需要树立明确的问题意识,贴近和关心史学实践,并逐步建立起中国式的史学理论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前后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历史大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史学批评也随着时代潮流的急剧变革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其特点是史学批评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加强,史学批评的视角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史学批评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文章选取龚自珍、魏源、夏燮为例,重点探讨了他们在史学批评领域所具有的史学批评意识,在史学批评理论、史学批评原则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曾巩是一位颇有史才的文学家,其史学思想以儒家道德为基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史学理论,但同时也可以看到在儒道统摄下,其史学思想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5.
翻译史研究是主体对客观翻译史的系统认识,覆盖了翻译史实践、翻译史学实践(翻译史论)和翻译史学理论三个研究层次。译史实践是对翻译活动与翻译思想的历史描述;史学实践指以理论为指导对翻译史资料的系统分析,以及由此形成的历史认识;史学理论则以前二者为对象,对翻译史论和翻译史研究自身问题进行理论探索。这三个研究层次循序发展,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反思与提升。文章详析了翻译史各研究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自负责的具体内容,并指出中西方的翻译史研究在这三个层次上都呈现不均衡的态势。  相似文献   

16.
李达虽未提出系统的史学理论,但他在长期的史学研究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史学理论,并散见其论文、专著、报告和言谈中。李达积极探讨了一系列有关的重大史学理论问题,如历史学研究对象、定义、特性与内涵,历史学研究的任务,历史学的地位,历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方法、史料与理论的关系等,揭示了历史学这门学科的内在本质与发展规律,从历史学的概念、范畴、性质、定位、基础等方面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涉及历史编纂学、史学概论、史学批评、史学史、史料学和目录学等学科,内容极其丰富,颇多精当之论,予后人以极大启示,爰至晚清,尚无全面超越之作,不少观点迄今还被史学理论类著作所沿用。不过,此书虽然主观上想作分门别类的论述,但仍呈现多学科内容混杂之特点,反映了古代学术不专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史学休闲功能的提出是史学发展、社会需要等多重因素的结果。史学的休闲功能是史学具有给接触史学者休闲的作用或影响的能力,深入研究史学的休闲功能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然而关于史学休闲功能的研究还很薄弱,没有具有影响力的专著,具体、深入的理论性论文研究也很少见,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朱清如 《湖湘论坛》2004,17(6):39-41
20世纪后 2 0年 ,中国史学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获得新生 ,并逐步走向繁荣。政治上的思想解放 ,理论上的拨乱反正 ,使史界有了良好的学术环境。 2 0世纪的中国史学尤其是后 2 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足以证明马克思唯物史观基本理论指导的正确性、科学性。 2 0世纪后 2 0年中国史学发展证明 ,在中西史学交流中 ,应恪守“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 ,走“和而不同”的交往发展之路。 2 0世纪后 2 0年中国史学硕果累累 ,但历程艰辛。展望新世纪 ,中国史学依然坚持以马克思唯物史观基本理论为指导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弘毅”精神 ,以更加开阔的胸怀 ,更为豁达的气概 ,营建富于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史学。  相似文献   

20.
杨艳秋 《求索》2023,(2):55-61
新时代以来,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朝着构建中国特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方向不断前进,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新时代的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应自觉肩负起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研究,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方法论,建立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发扬中国史学优良传统,发掘中国史学的民族特色;坚守中国史学立场,构建中国历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