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小农生产方式的形态演变及改造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东升 《前沿》2010,(19):98-102
小农生产方式是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方式,建国后它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时期、集体经济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分别获得了不同的经济形态。针对不同时期经济形态特点,中国共产党不断创新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提出了合作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理论,这三者间的传承与发展,共同演绎出了中国特色的小农生产方式改造之路。  相似文献   

2.
从养殖业例析农户型态演绎与社会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晖 《求索》2010,(7):76-78
中国上下五千年可谓一部以农民为主体演绎的小农史,认识和了解小农犹显重要和必要。继马克思的"剥削小农"、恰亚诺夫的"生存小农"、黄宗智的"商品小农"、舒尔茨的"竞争小农"等这些构建在建国前的经典理论后,徐勇教授提出了"社会化小农"的理论框架。本文拟以"社会化小农"理论为指导,以农户养鸡这一日常性、微观性行为作为切入口,对不同时期农户养鸡资料进行分析和梳理,以期了解不同时期农户的生存状态和行为动机,并通过农户养鸡的选择变化来透析中国小农身份的演绎和小农经济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一、农户行为的经典理论农户是农村生产、生活和交易的最基本单位和组织。对农户经济行为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做出了大量的贡献,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经典理论:恰亚诺夫的组织生产理论,舒尔茨的理性小农理论,黄宗智的过密化小农理论,斯科特的道义小农理论,贝克尔的新家庭经济理论和张五常的佃农理论。恰亚诺夫在《农民经济组织》中认为,农户的生产经营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企业不同,二者在经营目标、收益核算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小农经济的研究不能等同于企业的研究。从经营目标看,农户并不是以追求利润  相似文献   

4.
吴春雷 《青年论坛》2007,3(3):95-97
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观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提供了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要求。本文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发展观的演变,探讨不同发展观对当时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与影响,从而得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我国当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东升 《理论月刊》2006,1(1):24-27
小农生产方式是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对其进行过详细的描述和研究,指出作为一种过时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它必将被新的生产方式所取代。根据小农生产方式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弊端,马克思、恩格斯明示了小农生产方式的改造方向,并明确提出了农业合作社这一理想的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6.
耿元骊 《求索》2011,(7):247-250
中国古代是小农经济的社会,以单个的小农家庭为基本劳作单位,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一个农户能占有耕作多大面积的土地,体现了农民的经营能力,也反映了农民的普遍经营规模。把文书材料和传世史料结合起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唐代有田20-80亩的户数最多,小农户占有土地数量,平均在50亩上下。宋代的主客户统计,主要是根据资产,而资产又主要由田产组成,通过统计不同时期的垦田数、户口数并综合分析,宋代的小农平均户占土地亦在50亩上下波动。这是唐宋时期一户小农所能经营的最佳规模,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唐宋之间小农户的土地占有平均规模相似,小农经济的普遍规模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7.
封建社会除了小农分散的占有一部分土地外,地主和封建国家占有大量的土地,这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剥削的基则。小农对土地的经营形式,绝大多数是分散的进行自给自足的生产,而封建国家和地主占有的土地,其经营的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由于经营形式的不同,对经济生产和政治斗争往往产生不同的影响,造成不同的后果。 一、地主阶级对土地的经营形式 地主阶级对自己占有的土地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经营形式:第一种是集中经营,对土  相似文献   

8.
自耕农的历史命运是现代化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命题。"小农消亡论"指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自耕农必然走向消亡;"小农理性论"指出自耕农能够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自耕农经营在现代社会仍然占统治地位,表明"小农消亡"的论断是错误的;"理性小农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并不能充分解释自耕农兴盛的原因。笔者认为生产制度的创新、农业生产的独特性和监督成本等因素促进了自耕农在当代社会的兴盛。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我国宋代小农家庭经济体综合型生产力的发展已趋成熟,家庭经营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日用必需品、婚丧礼祭、再生产过程和赋税完纳等方面,由原来经济体内的自给性消费转向市场购买,成为商品性消费。小农家庭需求的变化,一方面培育和促进了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又不可能培育出更高层次、更为发达的市场。这种商品内循环类型的农村市场,并不能诱发个体家庭经济突破自给性生产,在某种程度上还制约了农民从事商品生产的动机。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经济社会形态、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社会状态、社会制度、历史时代、历史时期等概念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别称。准确把握经济的社会形态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不同表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本来意义,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属性决定于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规律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需要一次新的农业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三农”问题也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关键所在。“三农”问题是中国突出的“西部”问题。小农生产方式是中国“三农”落后的根源。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小农生产方式。中国需要一次新的农业革命——创立现代的农业生产方式。“汉南模式”是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12.
<正>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按其构成要素和组合方式,可分为因素结构、形态结构和空间结构这三种基本结构形式。一、从构成因素角度分析,是社会主义文化因素,传统文化因素和外来文化因素的三维组合。这三大成分构成初级阶段文化共同体,其中,社会主义文化居于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参照系,两者作为构成因素并非简单的静态位移,而是在打破各自原有结构和基础上,参与初级阶段文化结构的选择性重组。二、从表现形态的角度分析,是小农文化、商品文化和科技文化的三维组合。随着初级阶段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小农文化无法适应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而将逐步缩小自己的  相似文献   

13.
列宁在实践中提出了"资本主义前"社会主义形态理论。封建宗法的小农社会是"资本主义前"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前身。"资本主义前"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是在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前"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模式,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主客体因素的统一,包括以民主文化民主训练塑造社会主义新型公民和以民主集中基础上的权力制衡。劳动群众的自主联合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将来形态。  相似文献   

14.
小农经济是中外历史上绵延了几千年的生产组织形式,直到今天,中国的小农仍然蕴含着顽强的生命力,而无消退之意,欧美国家的家庭农场也早已成为现代化农业的载体。联想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对小农强制性地消灭所导致的失败,促使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小农经济理论再作系统学习,对农户的内在潜力机制再作深刻认识,进而指出对小农未来政策的选择原则。  相似文献   

15.
南宋时期,内忧外患伴随政权始终,使得南宋政权不得不日益将地方财务聚集中央,导致地方官府行政治理能力严重不足,百姓赋税重于前代。唐宋以来崛起的财富力量“富民”阶层,历经北宋,到南宋时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乡村社会强弱关系、贫富关系、官民关系等重要社会关系的主导力量,使南宋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富民”阶层在强弱关系、贫富关系、官民关系中不断加深着与国家、与小农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既推动了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更保障了乡村社会的协调稳定,为维持国家政权稳定和社会安定奠定了基础。同时,“富民”阶层逐渐成为地方社会的经济文化引领者,而且促成了吏强官弱的地方政治治理模式,成为乡村社会治理与教化的主要力量,使南宋社会呈现出政治力与社会力共治的形态,形成明清以来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形态的雏形。  相似文献   

16.
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土地制度创新成为关注的焦点,各地在实践中亦有不同的做法。笔者的观点是,城乡统筹中对"小农"的改造和土地的集约应走适度规模的路子。土地制度的创新应重构土地的权属关系,并以此为核心有序推进配套制度创新。一、"城乡统筹"中"小农"改造与土地集约关系1、理论追溯。分析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城乡互动关系,传统的经济理论主要从劳动力在区域、部门(工业与农业部门)之间的流动分配为切入点,而忽视土地要素的流动所带来的效应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是对资本主义认知和反思的理论范式,时间和空间则是资本主义借以实现资本增殖和经济修复的重要理论向度。对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时空机制的不同探析,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出场方式,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显性视域、空间转向、现实进路的发展逻辑。在这一过程中,它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也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当代变迁中接续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从而推动我们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视域认识和理解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应然性与必然性。从社会发展的价值与伦理尺度来看,共产主义社会解除了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时间和空间的压迫形式,创造了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时空形态,具有其实现的应然性;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当代资本形态的创新、“时空修复”机制的运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且最终会导向资本过度积累危机的爆发,进而彰显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小农制与台湾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战后台湾土地改革所形成的“小农制”是一种受限制的现代土地制度。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60年代中期以前对经济起飞和农业发展起了巨大促进作用,而在台湾经济实现转型后,却逐渐变成了台湾农业发展的制度障碍。本文主要考察“小农制”在经济转型后对农业发展主体的影响,进而探讨了“小农制”的困境、出路及其对祖国大陆农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形态演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经济形态演进和区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主要依据的论述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 ,是确定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发展水平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形态和三种社会形态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自创立唯物史观以来 ,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 ,始终重视对社会形态演进的研究。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五形态论 ,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包括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 )。此外还有两形态论 ,把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为止称作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 ,共产主义才是…  相似文献   

20.
一、土地集约与城乡统筹中的"小农"改造(一)理论借鉴工业化进程中需要对传统农业进行现代化改造,即对传统"小农"经营模式的改造,这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途径。理论界对小农的认识主要沿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指出小农"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