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刚  李建华 《湖湘论坛》2019,32(2):125-132
城中村作为特定道德生活方式的空间场域,成为失地农民抑或是进城农民的暂时聚集地。在道德文化的空间转换过程中,现代城市文明的辐射与农村传统道德观念的承续交织在一起,城中村居民在道德适应中陷入生存、发展的道德困惑与精神囹圄。城中村道德适应面临着前现代性到现代性的范式转换,呈现出从"信以为真"到"认以为真"的伦理叙事转向,在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形成了以寻找他在性为建构逻辑、以保持流动性为现实境况、以朝向利他性为伦理指向的伦理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现行体制城中村失地农民陷入了生产、生活不能融入城市,经济来源不稳定,具有双重身份,不能融入城市文化生活以及社会、自我认知等社会困境;这种困境严重影响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加剧城市贫富差别,阻滞城市文化定位和人文形象以及城市规划和建设;消解城中村失地农民的困境,只有国家宏观政策、地方政府、用地单位、农民自身共同协作努力、才能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3.
城市发展、土地扩张导致大量农地的征迁,数量庞大的失地农民离开了农业生产开始寻求新的生活方式,由此带来户籍身份、聚居方式、经济来源以及工作方式、日常互动上的明显改变,但这种改变很大程度上只是外在形态上脱离了传统的农村生活,在内核上某小区目前仍旧是形变质不变,是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一种复制,城乡之间巨大的鸿沟让他们游离于两种生活框架中,市民化进程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随着改革深层次的推进,我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他们大多处于一种"种地无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尴尬境地。引导失地农民向市民身份转换并适应城市生活理应是安顿其生活、推动社会发展的良策。但在现实中,失地农民缺乏市民化的制度支持、准市民的基本素质以及部分市民对失地农民的排斥态度都阻碍了失地农民身份的顺利转换,作为改革的主导者,政府应在失地农民的身份转化中担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如果以"亦工亦农"群体、农民工和失地农民三类人群为界标,可以将中国城市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小城镇发展阶段,城市化的动力源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集体性生存需求,但这部分人口由乡村向城镇的转移是不完全的,人口的兼业和可逆性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推动农民工这股洪流的动力则是城乡之间生活水平的差异和农民工个体的求富欲望,城市化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地位低下和生活条件差,他们并不认同城市是自己的家园。而关于失地农民,最为关键的仍是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政策性歧视消除之日,乃是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之时。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三元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维才 《学习与实践》2008,(12):128-133
当前,我国农民分化为纯农户、农民工和失地农民,他们在职业、收入、居住方式等方面各不相同,因而其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也应有别,从而构成三元模式:对纯农户,应采取"基础养老保险" "附加养老保险"模式;对农民工,应实行"个人账户" "社会统筹账户"模式;对失地农民,应探索"个人账户" "基础养老金账户" "储备金账户"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纯农户为主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配套制度,完善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制度,以真正提高老年农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7.
失地农民生活方式变化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城市化是现代化过程中重要内容和一个规律,在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产、就业、消费等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既影响失地农民的生活,也影响城市化的进程.研究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活方式变化状况、变化原因和变化的规律,对我们制定正确的城市化的路线,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经过实地调查,借鉴相关研究的成果,对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活方式变化内容和影响因子进行了归纳分析,提出了失地农民生活方式变化的指标体系,并结合调研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快车道",尤其是城市边缘地区。本文针对这一区域出现的典型城中村类型给予具体定位,并对目前出现在此类城中村的焦点问题:地方政府、开发商和失地农民三方行为主体间的利益博弈进行分析,旨在抛砖引玉,呼唤理性的城中村进化模式。  相似文献   

9.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中村社会保障是城市化进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制度间的失衡与悖论是城中村社会保障机制的构建和社会关系的有序与和谐的制度性障碍。本文通过制度关联这一理论工具,在总结目前城中村社会保障机制类型的基础上,认为整体联动的、渐进式的、强致性和诱致性相结合的路径符合我国建立城中村社会保障的实际,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提供政策向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武汉市两个城中村的人类学调查,展示了农村移民街头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街道的空间结构到陌生人的交往方式、再到当地人对街头的开水房和公用电话的使用,分析了城中村街头生活中公私杂糅的空间使用特点,并指出它是农村移民争取城市权利的一种日常生活空间抗争实践。它作为一种"庶民对抗性公共",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于街道在现代城市公共生活中的地位的想象。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深层次的推进,我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他们大多处于一种“种地无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尴尬境地。引导失地农民向市民身份转换并适应城市生活理应是安顿其生活、推动社会发展的良策。但在现实中,失地农民缺乏市民化的制度支持、准市民的基本素质以及部分城市居民对失地农民的排斥态度都阻碍了失地农民身份顺利转换,作为改革的主导者政府理应在失地农民的身份转化中担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陈艳珍 《山西政报》2010,(15):38-39
伴随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土地大培进人城市发展之中,失地农民群体日益庞大,“城中村”农民的生计、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如何通过制度安排,有效解决“城中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各级决策者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从传统村落来到社区,交往行为和交往空间均发生改变,为加快失地农民在社会交往中的城市融入,关注失地农民交往行为和交往空间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从交往空间记忆角度阐述如何营造归属空间,促进交往氛围,尊重生活方式,注重文化延续,以期帮助失地农民快速融入城市生活,提升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王燕  王文广 《人民论坛》2014,(6):158-160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从传统村落来到社区,交往行为和交往空间均发生改变,为加快失地农民在社会交往中的城市融入,关注失地农民交往行为和交往空间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从交往空间记忆角度阐述如何营造归属空间,促进交往氛围,尊重生活方式,注重文化延续,以期帮助失地农民快速融入城市生活,提升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今天我的发言聚焦在城市发展的"四化"方向上。一是标准化,二是信息化,三是社会化,四是法治化。这"四化"也适用于城乡社区。我们今天探讨和分析的城乡社区实际是就地城镇化的一个样本,所有"城中村"改造都属于此类。其特点是农民就地改市民,原来的居住格局发生彻底改变,农民的就业发生彻底改变。那么城乡的区别是什么呢?城市是基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联网的组织化聚居形式,乡村则是分散的自由化聚居形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郊失地农民为样本,实证研究了在多元化安置方式下失地农民在社会融入中遇到困难的根源所在,如政府关注度不够,社会包容性不够,制度牵引力不够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该通过建构公共服务体制促进城郊失地农民有效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失地农民逐渐适应当地社区生活,提高城市市民的平等包容精神等对策构建城郊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路径。  相似文献   

17.
失地农民市民化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市民化,还是生活方式的市民化;不仅要引入城市经济资源,更重要的是引入城市社会资源,没有城市社会资源的流入,失地农民市民化会面临村落文化"内卷化"困境,增大市民化的社会成本。同时,失地农民市民化还是一个制度化过程,是各个主体分工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过程,而政府的优势在于制度创设和导入、居委会的优势在于制度执行(实施)、民间组织的优势在于其社会支持系统功能,促使制度内化。  相似文献   

18.
精彩议案1 关键词:失地村庄新农村建设 建议人:杨松仕等代表 建议内容: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制定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失地农民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创业优惠政策,支持和帮助失地农民创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大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力度,采取因材施教的培训方式,让每个失地农民都有一技之长.  相似文献   

19.
亘古至今,人类聚居在一起生活,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文明的演化。渴望一个和睦祥和的生存空间,是人类的共识。"安全社区"一词引入中国,是10年前的事。与人类聚居生活相比,这一名词显然来得太迟太迟了。"安全社区"的概念是在1989年世  相似文献   

20.
北京有个高井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近郊,城乡结合部,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人数不断上升,甚至有的还失去了自己世代居住的村庄,成了另一种“移民”。同时,城乡结合部又往往是流动人口大量涌入、聚居的地方。两种“农民”共同面临着“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