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金融改革要取得成功,需要金融机构、农户、政府三个方面都增强自身动力并形成合力。其中,金融机构应主动转变观念,通过创新金融组织、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建立长效机制;广大农户应自觉提高素质,激发自身主体动力;政府则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改革的外在动力。  相似文献   

2.
张军 《中国发展》2005,(2):59-69
本文对我国温州地区的金融改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尤其是对以利率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信用社改革对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讨和研究,指出改革对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社、农户、民间金融和中小企业金融活动的影响,继而对改革出现的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未来的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于浩 《中国人大》2012,(8):33-34
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培育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得到了与会代表委员们的热议。众所周知,“金融支农”是近十年来全国人大代表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今年的政府报告把其列为重点改革的领域,预示着农村金融改革正向“深水区”迈进。  相似文献   

4.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金融支持。从全国来看,当前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不仅存贷比严重不合理,而且绝大部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都在“抽血”:一年全国农村资金流出几千亿,海南也毫不例外。广大农村地区所急需的涉农保险、担保、评级等中介机构也几乎空白,金融服务严重短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呼唤农村金融改革,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加大金融支农力度。中央“1号文件”对农村金融改革和省委“4号文件”都有明确的金融改革政策。在一些政策新动向中,特别值得关注的,一是强调要“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  相似文献   

5.
尹晨  金川  沈政达 《思想战线》2012,38(3):79-83
用农村金融市场贷款余额占农村GDP的比重来衡量1994~2010年中国农村金融深化程度,可以明显地发现,中国农村的金融深化经历了初次金融深化—金融浅化—金融再深化三个阶段。农村金融深化三阶段的划分正好与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初次增量式改革—存量式改革—再次增量式改革的三阶段相吻合,并且可以从中得到很好的解释。2008年以来,由再次增量式改革引致的中国金融再深化过程,是基于政府政策诱导下市场主体理性选择的结果,因此这次金融再深化是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6.
农村金融利益相关者博弈及对改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明贤  黄亚林 《求索》2005,(6):8-11
阐述了农村金融各利益相关者对农村金融改革的影响,深入分析了政府与农村信用社之间、政府与农民和农村企业之间、政府与农村民间金融之间的博弈,认为农村金融改革成功与否及其改革方向的确定并不是某一部门所能确定的,而是其利益相关者之间动态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金融创新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农村金融呈现出金融需求日益旺盛,金融机构功能错位发展、金融供需结构失衡的特征,原有的农村金融体系难以适应更完善市场条件下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应着力加快农村金融的组织创新、产品创新等,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深化农村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建立完善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相似文献   

8.
从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的历程看农村金融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理论月刊》2008,(9):169-173
纵观国外农村金融的发展历程,农村金融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商业性金融阶段、合作金融阶段和商业性金融共同发展阶段、现代商业性金融阶段。农村金融的发展历程,揭示出农村金融的实质是政府通过金融机构对农村各业做出的有偿的资金支持和补贴,以及商业银行专门针对农村信贷需求特征设计的金融结构。由于农业的特性,决定着农村金融并非只是一定阶段存在的临时性"产物"。  相似文献   

9.
旷红梅 《桂海论丛》2012,(3):121-124
农村经济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基础,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二者协调发展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在当前改革农村金融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二者互不协调、互相抑制的现象.对此,政府应当采取以下措施给予解决:优化农民投融资环境,强化协调发展的农村经济功能;优化农贷政策,强化协调发展的农村金融功能;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强化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强化协调发展的宏观环境  相似文献   

10.
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面临金融供求结构失衡,供给总量不足;金融产品功能单一,同质现象突出;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尚不完善的现实困境.鉴于此,实施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需要优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增强农村金融供给能力;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满足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需求;强化对农村金融供给风险的控制力度,完善风险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11.
吴健 《人民论坛》2022,(6):93-95
农村金融是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既包括农村金融生态体系的优化以适应乡村振兴全面的金融需求,又包括赋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使其大幅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应持续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促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更好地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中国股份制经济的重要发源地——台州市黄岩区为了改善金融服务,解决农村的融资难,在农户、银行和政府的积极探索和共同推动下,走出了一条"政  相似文献   

13.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基于效率与公平的视角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价值取向进行反思,分析发现国家控制农村金融市场既有损于公平目标也不利于效率目标的实现。推进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应兼顾公平与效率,是对当前金融配置状态的一种帕累托改进,关键在于确立市场化改革思路,选择最优的农村金融结构,切实提高农村产业和企业的自生能力,构建农村融资的长效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建立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这就要求作为我国金融业支柱的四大国有银行在处置自身不良资产的时候,应根据复杂的市场形势有所突破。我认为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处理,  相似文献   

15.
张璇 《人民论坛》2011,(7):148-149
现代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的关系日益密切,但农村金融改革多年来,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因此,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仍然是发展农村金融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6.
特惠金融扶贫信贷是一种由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的特别优惠的扶贫信用贷款。由于特惠金融扶贫信用贷款导致的各类信贷风险如农民信用风险、农业市场风险、经营管理风险、财政政策风险的存在,所以在推进现代农村金融扶贫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以补偿农村扶贫金融机构,通过财政贴息政策、风险补偿政策、财政奖励政策,推动签约金融机构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的基础上,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特惠金融扶贫信贷资金投入,使低收入贫困农户与扶贫经济组织获得充分的信用贷款扶持。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农村金融舆情现状是变中稳定,对农村金融舆情有效管理,将畅通金融民意、了解农民金融需求、预防农村金融诈骗、科普农民金融常识,从而提升农民的金融素养。因此,要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做好市场定位、实现自我完善,以"在地化"创新式服务增加农民对金融机构的信任。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从当前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农业贷款情况、小额信贷情况、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农村政策性金融等方面来分析,我国下一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应在发挥农村政策性金融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19.
张静 《世纪行》2009,(1):23-23,26
一是金融创新的动力问题。农村经营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分散的小农经营模式逐渐被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模式所代替.传统的面向单个农户的小额信贷方式面临挑战。农村信贷资金需求正出现“三个扩展”:由传统的种养业向特色农业、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展:由单一、分散的农户向龙头企业、各种农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济联合体扩展;由短期流动资金需求向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大型农机具、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太军 《新东方》2000,(1):28-33
我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能否跳出以往历次机构改革所未能跳出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怪圈,主要取决于各级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实际成效。作者分析了地方机构改革的阻力或制约因素及其成因,指出要更新观念,形成改革的精神动力;减少增资和竞争上岗,增加留任者的动力和压力;实行离职补偿和加快配套改革,减少人员分流阻力;依法定编,为改革提供制度动力;因地制宜,发挥地方政府的创造力;内外并举,培植改革的外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