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西方媒体报道刘翔退赛事件的进程整体貌似简洁明确,实则隐讳非凡,初步建立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以直观呈现西方媒体报道体育事件的基本程序与规则。评论内容表现为若干特征,一为评论内容呈现多维性,二为评论立场模棱两可,三为有意造设消极的中国印象。通过个案分析,以促进理解体育媒体塑造国家形象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交往的涵化过程来看,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跨文化的国际盛会并非偶然,2008年奥运会来到中国,对我国树立国家形象具有重大意义.北京奥运会的文化传播突出以人为本的文化品格,通过主题词、会徽、吉祥物和相关宣传片表现了人的生命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既与奥林匹克精神一致,又为树立和谐中国以人为本的国家形象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杨澜与北京奥运有着不解之缘。1993年9月,身为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的杨澜,被派往蒙特卡洛主持报道北京第一次申奥活动,2001年,杨澜被任命为申奥文化主题陈述人,同时担任北京申奥形象大使。7月13日,莫斯科申奥表决现场,杨澜所做的申奥文化陈述,给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不同的身份两度参与见证北京申奥,杨澜成为公众心目中不可或缺的申奥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国家形象传播:作为国家认同双重机制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强 《求索》2010,(9):97-99
国家形象传播是国际传播研究中的学术热点。从国家认同来说,它具有两个方面的机制和意义:一是作为政治宣传机制的意识形态意义;一是作为身份认同的文化心理意义。第一个方面目前研究较多,但在传媒与国家形象的关系上,多以国家功利主义为最高原则,而忽视了其主要意义在于为国家主权生产合法性。国家形象传播作为一种身份构建的国家认同机制,则具有更广泛的共性。中国做为西方的他者,历史上的国家形象经过反复变化。在国家形象传播中,自我认知和他者评价总是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应着力促进不同国家的沟通,增进了解,以消除由文化差异和认识局限所带来的形象偏差。  相似文献   

5.
郑翰君 《人民论坛》2011,(7):212-213
民间力量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一个好的国家形象毋庸置疑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源泉;国家形象与软实力之间的本质联系取决于国家是否能够做到言行合一。因此,国家形象不是一种纯粹的沟通技巧,而是一种治国理念的外在表现,这是中国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王晓红 《前沿》2008,(1):85-87
运用文献资料法,借助社会、文化、经济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2008北京奥运会与休闲体育影响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旨在为休闲体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韦宏 《前沿》2012,(13):168-170
2009年中国首次在美国投放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制造,世界合作》,借此改善美国民众对中国产品的了解和认识,提升中国在世界眼中的形象。三年后我们再次反观这部宣传片,其影响力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对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有哪些?本文通过对比中美媒体的报道,分析其传播效果和问题所在,从而探讨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8.
谢稚 《理论月刊》2010,(2):91-94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应该通过打造自己的国际主流媒体,向世界传达自己的声音.特别是要扭转西方媒体对中国的片面报道及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以“沟通、理解、宣传、引导”为着眼点。论述我国媒体在对外传播中提升国家形象的策略。在对外传播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除传统媒体外,还要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在全球舆论舞台上引导国际社会和民众,从而掌握更多的主动权,提升我国国家形象和软实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中国逐渐成为国际媒体的聚焦点。各种敌视中国的力量,把北京奥运会视为妖魔化中国、对中国施加压力的大好机会。他们处心积虑、制造事端,发出了种种噪音。有一部分西方媒体对这些噪音也大加渲染,进行了各种歪曲事实的报道,激起中国百姓和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愤慨。  相似文献   

10.
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已于不久前在北京顺利举行。这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首次举办的最高规格的国际峰会,同时,也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任以来主办的最大规模的国际盛会,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内的多位国家领导人出席了此次峰会。因此,2014年APEC峰会,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在积极研究“软实力”的同时,也必须关注和研究国家形象在遭遇“软打击”时会受到的影响。在公共外交概念日益流行的今天,软实力和软打击的概念应该引入其中。  相似文献   

12.
叶淑兰 《探索与争鸣》2023,(8):96-108+179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自塑形象与他塑形象之间存在的形象鸿沟是指国家形象主客体对该国形象的认知、评价与情感方面的鸿沟,这在数字化驱动的形象政治时代具有扩大化趋势。国家自塑与他塑形象鸿沟的生成具有权力、文化与心理三个层面的动力。在权力层面,形象鸿沟的生成受到国家间权力博弈、西方霸权主义的驱动,在文化层面受到跨文化差异、文明冲突的影响,在心理层面受到集体自尊、集体情结以及心理认知误区的驱动。理解与超越国家自塑与他塑形象鸿沟,需要从战略高度加强国家形象设计、管理、沟通与修复,保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加强文化主体反思意识,建立稳固而富有弹性的国家主体形象。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如何塑造党的媒体形象,让国统区的民众了解,进而认同中国共产党,是党的建设、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新闻、论战、副刊、广告等多样化的版面安排以及党媒自身的公共关系都对党的形象产生影响。通过对这一时期《新华日报》塑造党的形象的媒体策略进行详实的历史考察,挖掘中国共产党形象研究的魅力和价值,从侧面为当代媒体对执政党形象宣传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14.
15.
汪涌  高鹏 《今日广西》2008,(16):10-12
2008年8月8日晚8时,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个伟大的时刻——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6.
曹厉 《北京观察》2005,(1):36-38
奥运会人文关怀不同群体的划分 预计2008年奥运会20天的时间段内,会有100多万的运动员、官员、媒体记者、国内外游客等在北京进行跨国的"人文奥运"互动,而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等与观赏奥运会的观众需求并不相同,因此需要划分不同人群以便开展深入细致的人文关怀活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内容分析法对1980到2009年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的青年人物报道进行了系统描述与分析.通过抽样、编码、阅读,本文基于527篇报道样本描述和分析了被报道青年人物的“地区形象”、“生理形象”、“文化形象”、“婚姻形象”、“身份形象”及“事迹形象”,初步展示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00年代青年媒体形象的特征及变迁.  相似文献   

18.
袁赛男 《桂海论丛》2010,26(5):43-47
哲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建设研究蕴含着五层哲学范式:在历史唯物论层面,世界历史是国家形象研究的时代范式;在本体论层面,国家客观实在是国家形象研究的本源性范式;在认识论层面,客体能动性是国家形象研究的维度范式;在建构论层面,本我、自我、他我形象是国家形象研究的三重意蕴范式;在实践论层面,互动实践是国家形象研究的型塑基础范式。这五层哲学范式突破了以往国家形象建设的具象研究,是对国家形象所具有的客观本性、蕴含的价值理念的根本性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19.
罗艳华 《人权》2008,(5):9-11
长期以来在人权问题上的国际斗争一直存在,虽然原因很复杂,但仔细探究却不难发现,一些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采用双重标;隹一直是引发国际人权斗争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的背景下,通过对人民网自2010年到2018年的关于"官二代"的185条新闻样本从内容、话语、修辞等维度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媒体对于"官二代"的报道重点主要集中在与公众发展密切相关、社会高度关注的主题与内容上,媒体所建构的"官二代"整体形象趋于负面,新闻主体"官二代"成了被批评、被言说的对象,处于集体失语的位置。这种负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阶层分化、阶层固化的社会现实以及公众对公权力滥用而导致的社会秩序失衡的民意焦虑,体现了媒体舆论监督的功能,同时也存在媒体制造话题、迎合网络民众的话语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