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武汉青年婚恋交友状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青年的婚恋交友状况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决定着青年婚恋交友状况的发展和变化,而青年的婚恋交友状况又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本次调查基于武汉青年婚恋难、交友难问题,找出解决青年婚恋交友障碍的根本原因,提供相关对策,引导和培养武汉青年科学文明的婚恋观念,进一步推动武汉和谐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
美国婚恋交友网站发展及服务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婚恋交友网站是指以婚姻恋爱为主题,以婚介、组织交友活动等服务主题的网上站点.美国拥有着全球发展最为成熟的交友市场.本文介绍了美国婚恋网站的发展历程,描述了各时期婚恋网站的发展特点;分析了美国婚恋交友网站的盈利模式并做出总结.  相似文献   

3.
数读天下     
《小康》2018,(19)
正34.4亿元据统计,中国网络婚介市场巨大,2016年中国网络婚恋交友行业市场营收为34.4亿元,在整体婚恋市场中占比为36.5%,预计到2019年,网络婚恋交友市场规模在整体婚恋市场中将达到41.7%。  相似文献   

4.
单身人群的日益壮大促使了单身亚文化的形成,可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一方面,单身亚文化促进了个体自我成长发展与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又导致个体心理缺失与社会焦虑的泛化。要合理引导单身亚文化这一崭新的青年文化景观,需要加强青年婚恋观教育的全员参与,规范青年婚恋交友的全方位服务,促进青年婚恋权益的全过程保障。  相似文献   

5.
高尚的婚恋情操是指主体在爱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情感倾向和坚定的行为方式。新时期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部分青年官兵的爱情生活发生丁较大的变化:在婚恋观念上,传统道德思想受到冲击;在择偶标准上。注重物质因索趋势明显;在交友方式上,出现低格调的不良倾向;在婚恋矛盾上,依靠组织处事观念淡化,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军人个体的发展和战斗力的生成。因此,正确处理好婚恋中的问题和矛盾,树立高尚的婚恋道德情操是当前青年官兵在婚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困境破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宣天 《人民论坛》2012,(23):148-149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文化生活单调、娱乐方式单一,婚恋交友范围狭窄、与异性接触少,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心理健康少受关注等。这不利于农民工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应从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7.
以往青年婚恋问题研究对农家子弟这类特殊群体关注不足。本文以"90后"农家子弟为研究对象,基于生命历程理论视角来探讨这一群体的婚恋困境。研究发现,"90后"农家子弟的婚恋困境是其生命历程累积劣势的结果。家庭背景与教育背景双重劣势的农家子弟在城市婚恋市场中处于结构性弱势地位,其面临的婚恋困境表现为:"过度单身"与恋爱经验缺乏;教育同类匹配与择偶范围狭窄;阶层内择偶与择偶难度增加;社会资本缺乏与择偶机会有限;经济资本薄弱与婚姻市场地位边缘。农家子弟的婚恋困境与其生命历程中渗透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高校扩招与学历贬值、社会阶层固化风险加大等社会结构性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网络社会在给青年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部分青年信赖主流理论、坚定崇高信仰的根基。青年信仰功利化表征在学业、消费、社交、婚恋、交友、择业等方面。网络社会加剧市场化、彰显流变性、造成碎片化,对青年信仰功利化造成直接影响。有效遏制青年信仰功利化的不良趋向,化解其对青年健康成长带来的风险,需要健全网络社会生态秩序,重构网络一代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9.
婚恋观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折射,当代青年面临社会转型和多元价值的冲击和影响,婚恋观也呈现出多元特征,择偶条件随时代而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婚恋状况与时代变迁的关系。婚恋难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传统意义上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观念在青年中悄然生变,背后有诸多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0.
2000年至2002年,笔者作为国家民委组织的“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研”项目负责人之一,在云南省德昂族社区进行了为期近三个月的田野调查,其中关于德昂族婚恋习俗的变迁,比较富有情趣,有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德昂族的传统婚恋习俗,说起来极富浪漫色彩。德昂族未婚青年恋爱自由,过去,小姑娘和小伙子在15、16岁以后就可以加入青年组织,集体或单独地进行“串姑娘”活动。“串姑娘”就是小伙子到姑娘家去串门,在谈话或对歌过程中建立恋爱关系。集体串姑娘是男女青年的集体交友活动,通常在节日或婚礼时举行,一般是在青年头头的带领下…  相似文献   

11.
交友联拾趣     
正交友联,是指那些劝导人们谨慎交友、文明交友、以德交友、与善友交的对联。品读这些构思巧妙、寓意深刻的交友联,可以让人们从中领略修身择友、处世交友之要义,开阔眼界,受益匪浅。安徽宿松石氏共出9名进士,其宗祠内有一对联:"择友须求三益;克己宜守四箴。"此联讲的是交友之本,修身之道,巧妙借用了典籍中的名句,含意蕴藉,词藻雅致,对仗工整,富有教益。"三益"取自《论语·季氏》:"益者三友……友直、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当代青年婚恋时尚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恋时尚随时代而动又反映时代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当代青年作为现今我国婚恋的主体,他们的婚恋观念和婚恋行为也随之流变,表现出新的婚恋时尚。  相似文献   

13.
江苏卫视的大型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凭借精良的节目制作和全新的婚恋交友模式,得到了观众和网友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名人力资源工作者,笔者从中看到的则是一幕幕真实的招聘面试场景,“非诚勿扰”的舞台恰如企业招聘工作的一个“样板间”,由此及彼,笔者从中得到了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4.
继下达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后,近日,国家广电总局指出近期电视剧制作中出现的“不足取的创作倾向”——用反常伦理现象作为剧情主要推动力,并“凸显善有恶报、恶有善报,造成善恶观混乱”,“整体格调不高”,是一种不应该提倡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5.
根据期待婚恋程度以及择偶状态的不同,本文将都市单身青年的婚恋态度分为五种类型。通过对北京市单身青年的实证研究发现,相当比例的单身青年持有负面婚恋态度,或焦虑,或佛系,或恐惧,陷入了各种各样的婚恋迷茫中。本文从整合取向社会工作视角出发,以“人在情境中”为分析框架,从个体、社会环境、个体与环境互动三个层面系统性探究了单身都市青年负面婚恋态度的生成规律和机制。为此本文建议采取系统性、整合性的干预之道,从实现青年个体增能、促进青年与环境的良性互动、营造包容支持的社会环境三个层面,解决青年的婚恋问题,促进单身青年形成积极、健康、理性的婚恋态度。  相似文献   

16.
网络婚恋是社会网络化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的深入推进,网络婚恋也实现了由自发向自觉的跨越式发展,具体表现为由非专业化向专业化发展、由虚拟与现实二分向虚拟与现实结合发展、由非主流向主流发展.为此,既要看到网络婚恋的发展,也要注意引导,让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服务于婚恋这一人生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7.
论网络婚恋及其对当代青年现实婚恋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婚恋作为一种新的婚恋交往方式,正以其特殊的方式改变着青年一代现实的婚恋关系。如何看待青年“网络婚恋”及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是论述其对现实婚恋影响的前提。本文从厘清“网络婚恋”内涵和特征入手,对其进行重新界定,并从技术层面、社会文化层面和人的心理层面阐述青年网络婚恋产生的原因,进而从网络婚恋与现实婚恋的比较中,从三个方面分析其对青年现实婚恋关系的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的复杂多面性。  相似文献   

18.
信任是青年在婚恋活动中对彼此的情况和未来婚恋生活的预期,是青年婚恋活动展开的基础,并受到礼仪道德伦理、法律、双方共识的约束。信任是婚恋社会关系中重要的社会资本,滥用会导致各种婚恋失信困境。青年在婚恋活动中混淆信任的真实内容、难以建构高级别的信任关系以及对信任评判适用失据都是婚恋失信困境的基本表征,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在青年婚恋活动中,可从强化沟通信息的有效度、调整心态、建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等方面着手,增进感情双方的信任,收获幸福美满的婚恋。  相似文献   

19.
"阿巴多"是哈尼族奕车支系青年人的一种聚会交友活动。青年异性配对成双,以酒会友,以歌达意,其目的却并不仅仅在于交友或恋爱。从活动的内容、意义及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来看,"阿巴多"是一次培养青年人性观念、生存理念和生活智慧的青春期教育。在这个过程当中,青年人不仅获得了应对未来生活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技能,而且通过相互的交流和沟通,其本身成为构建和巩固整个奕车社会关系网络的关键力量。  相似文献   

20.
部队网络建设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逐步深入官兵生活.网上交友已成为官兵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提高社交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对于拓宽官兵交往面、丰富官兵生活颇有益处。但网上交友毕竟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交友.尤其是社会阅历浅、充满激情的青年官兵.更是难以把握和控制。所以.网上交友虽有益,却须谨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