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罢《民主与法制》第32期有关立遗嘱的文章,笔者觉得:西方人历来有立遗嘱的传统,几乎所有的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的人都会在一定时候预先设立好自己的遗嘱,而我们中国人,  相似文献   

2.
看了《民主与法制》杂志2011年第32期《你会立遗嘱吗?》专题报道,笔者觉得社会发展到今天,提倡预先订立遗嘱,确实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了。其实,生老病死皆是自然规律。作家史铁生说过: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预先订立遗嘱,这种行为背后是对死亡的积极正视,同时也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和焦虑,毕竟: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然,写这种遗书,决不是绝命书,切切不要误解。  相似文献   

3.
立遗嘱常给人以凄惨之感。在以前你如果建议一个好端端的人去立遗嘱,他一定会对你眼睛一弹:“你想要我死呀!”现在则不然,据  相似文献   

4.
记者手记:这是一名特殊的讲述者。她因为自己的切身经历。萌发了立遗嘱的念头,并且早早为自己的孩子、父母作出了安排。她告诉记者,在立完遗嘱那一刻,她觉得自己的人生突然轻松了许多。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我是一位退休干部,身边有一子一女,均已成家。老伴于两年前过世,现在我跟儿子一起生活。为了防止今后子女因继承权发生纠纷,我想尽早立份遗嘱。请问,如何立遗嘱才合法有效?读者罗家石罗家石同志:遗嘱是被继承人(遗嘱人)生前依法处分自己财产,并于他死后发生效力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我国继承法第16条规定,公民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可以通过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  相似文献   

6.
病危人立遗嘱时会受很多因素影响,其笔迹特征反映性差,对其检验的困难很大。通过对一例病危人立的遗嘱笔迹检验、分析,探究此类笔迹检验的注意点,总结、归纳对病危人立的遗嘱笔迹检验的一般思路。  相似文献   

7.
日前,很多媒体对李瑞环同志立遗嘱将遗产全部捐助贫困生的事迹进行了报道。李瑞环说:“不少人的遗嘱都是在弥留之际立的.很难真实体现本人的意愿。我现在头脑清醒,天津熟悉我的人也都在位。正好把我的心愿告诉他们,如实记录在案。”  相似文献   

8.
我国作为"一国两制四法域"的国家,在现实中存在区际继承法律冲突。法定继承法律冲突主要体现在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和继承份额共三个方面;遗嘱继承法律冲突主要体现在立遗嘱能力、立遗嘱方式和遗嘱解释共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说实话,看到《民主与法制》杂志2011年第32期刊载的《你会立遗嘱吗?》专题报道,心里确实咯噔一下。面对活得好端端的一个人,突然间抛出这样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让人颇有不适应之感,毕竞大多数国人都忌讳某些字眼。  相似文献   

10.
正张某去世前的口头遗嘱是其真实意思表示,根据继承法的相关规定,基金会追要这笔捐款合理合法,毋庸置疑。从法律的角度看,继承法第二十条规定"遗嘱人可以撤销、变更自己所立的遗嘱。"因此,张某有权变更遗嘱。同时,张某的口头遗嘱具备继承法关于法定遗嘱"立遗嘱人必须具有遗嘱能力、遗嘱必须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遗嘱内容不得违反社会公德和公共利益、遗  相似文献   

11.
《小康》2016,(8)
正对于保守的中国人来说,并没有立遗嘱的习惯。中华遗嘱库的出现并不是偶然,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华遗嘱库改变的将是几代中国人长期以来避讳遗嘱、不注重遗嘱确立的守旧观念。我国有多少老人?截至2014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亿,占总人口的比例15.5%。2.1亿的人里有将近4000万人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35年国内老年人口  相似文献   

12.
我们本期将要探讨的,是一个听起来沉重、看起来严重、想起来意重、做起来慎重、执行起来庄重的问题:你,会立遗嘱吗?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韩永禄老人无子女,但家资丰厚。1980年收养了一个女儿、1995年养女大学毕业分到外地工作,从此很少与韩永禄往来。韩几次催其调回工作,并要求养女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养女总是推辞。想到自己将来生活无人照管,韩永禄老人即与我村委会订立了遗赠扶养协议,规定我村委会负责其生养死葬;在其死后,其全部财产归村委会所有。1997年底,韩永禄老人死亡,临终前韩觉得自己财产还很多,而自己的老邻居张金萍孤寡一人,生活困难,即自立遗嘱一份,将遗产的一半遗赠给张。村委会办理完葬事后,张金萍拿着遗嘱找到村委会,要求接受韩的遗赠,韩的养女也回来要求继承其父的遗产,并称她是韩全部遗产的唯一合法继承人。村委会不同意分给他们遗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江苏省东台币六灶乡司法办公室办理了一件特殊的公证:“我死后志愿为严均福、严均海等10人投养老保险6000元……”投保为啥要立遗嘱呢?原来,立遗嘱的这位老人叫严加领,家住六灶乡梅尖村,已经76岁。老人大半辈子在外闯荡,年老时了然一身回到家中,曾想收留一个侄子为自己养老送给,但未能如愿。三年前乡政府宣传出保的好处,号召群众投保,自己投保养自己。严老汉拄着拐杖找到村代办员,请求为自己投一份养老保险,代办员告诉他;您老已超过60周岁了,不能参加养老保险。严老汉带着满腹遗憾回家了,嘴里不停地磅叨:要是国家早…  相似文献   

15.
说实话,看到《民主与法制》杂志2011年第32期刊载的《你会立遗嘱吗?》专题报道,心里确实咯噔一下。面对活得好端端的一个人,突然间抛出这样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让人颇有不适应之感,毕竟大多数国人都忌讳某些字眼。专题报道的题目,其实有两个层次:一是立与不立的问题,侧重于观念方面;二是怎么立才好的问题,侧重于技术方面。一纸遗嘱涉及身份与财产关系,把一个家庭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予以技术化的处理,两者之间的互动很重要。据报道中说,北京市法院统计数据显示,在受理的遗嘱继承纠纷案件中,有超过60%的遗嘱  相似文献   

16.
最近洪某去世,留下两份遗嘱,一份是1992年所立,明确将遗产中的八间房屋由他的两个儿子各继承四间,并办理了公证;另一份是2000年所立,指定八间房子全部由次子继案例:承。洪某的两个儿子为此发生争执。次子认为遗嘱应以最后一份为准,应由他一人继承八间房屋;长子认为第一份遗嘱进行了公证,具有法律效力,八间房屋应由兄弟两人共同继承。双方无法协商解决,故诉至法院。该案涉及的是遗嘱人立有数份内容不同的遗嘱,应该以哪份为准的问题。我国《继承法》第二十条规定:“遗嘱人可以撤销,变更自己所立遗嘱,立有数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的遗嘱为…  相似文献   

17.
《中国保安》2012,(14):56-57
“怀才不遇”已经不是李白、杜甫等胸怀大志的名人的专利了。人在职场,空有一身技能却无法发挥价值,空有一腔宏图大志却因职务低微无法实现,足以让职场人焦虑不平。某网站曾做过的一次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575位职场人士中,有41%的人常常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有34%的人偶尔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只有25%的人从来不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相似文献   

18.
丁鹏  董健 《人大论坛》2013,(12):45-46
坚韧不拔是事业的起点。初识曾志云,觉得这个人敦厚又踏实;久识曾志云,觉得这个人精力旺盛,有一股坚韧不拨、永不服输的性格。这就是贵州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剐镇长曾志云给大多数人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我们没少强调世界观,但轻视世界观的人仍很多。原因何在?世界观讲多了,有人就当成了老话;老话听来,总觉得烦。毕竟爱听老话的人少。世界观讲多了,有人就当成了套话;套话听来,总觉得腻。毕竟想听套话的人不多。世界观讲多了,有人就当成了大话;大话听来,总觉得厌。毕竟大话很难讨人喜欢。世界观看不见摸不着,有人觉得空。空话几乎是不受...  相似文献   

20.
<正>说起来现在当官挺不容易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免不了会让人觉得不食人间烟火、不近人情,而"亲和力"却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周围人觉得你是否好接近,都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