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娟 《民主与法制》2011,(31):64-64
(一)存在的问题 1、“公共利益”界定不清 我国立法至今未对“公共利益”的范围及判断标准作出明确的规定,对“公共利益”的解释则由职能部门和主要行政领导进行自由裁量。“公共利益”界定不清,直接导致征地范围弹性限度扩大,纵容了政府征地权的滥用,为权力寻租留下灰色空间。  相似文献   

2.
姜丽  王忠 《前沿》2007,(1):160-162
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体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目的,依据法律规定的方式和程序,以强制的方式取得相对人财产所有权或使用权,并给予适当补偿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综观现行立法现状和实践,我国行政征用制度还不完善,存在诸多缺陷:行政征用过程中公共利益的界定浑浊不清,补偿标准过低,行政征用正当程序缺失和行政征用过程缺乏有效监督。基于我国行政征用制度的上述弊端,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准确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确立公正补偿的标准,完善行政征用程序,健全行政征用的司法终局裁决制度和加强对行政征用权行使过程的监督。  相似文献   

3.
关于土地征用新办法应注重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征用新办法即将出台,毫无疑问,它将改革现行征地办法的缺陷。土地征用新办法应注意如下问题:要以人为本,限制政府征地权限,明晰公益事业与公共利益内涵,保护耕地与严格控制征地规模,维护农民权益与改革征地补偿方式,推行高效公正的征地程序。  相似文献   

4.
一、现行征地补偿法律制度的不足与缺陷(一)征地范围过宽公共利益通常用来衡量国家是否滥用征地权的标准,因此,对公共利益的合理界定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法律都强调了征地的前提必须是为“公共利益的需要“,但究竟哪些项目属于公共利  相似文献   

5.
沈卫中 《桂海论丛》2004,20(3):92-94
财产征用历来被视为重大宪法问题。我国现行宪法对财产征用制度的规定,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宪法理论与实践不发达的影响,存在重大缺陷:征用概念要件缺失;何为“公共利益”尚无明确界定;征用范围过于狭窄;没有补偿原则的外在限制。这些缺陷严重影响了对财产权的限制和保护。必须通过进一步修改宪法和实现宪政民主予以克服。  相似文献   

6.
陈林娟 《前沿》2006,(11):230-233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土地征用规模不断扩大,因征地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文章剖析了当前土地征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指出必须转变土地利用观念,转变政府职能,限定征地范围,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关系,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实现程序公正.探索农村集体土地直接进入市场.保障农村个人建房用地,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杭冬婷 《人民论坛》2014,(8):107-109
改革开放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但是我国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方面仍存在着抢占耕地等严重问题,亟需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土地的保护。新时期在政府管理中要逐步改变现阶段公共利益界定不清、主体缺位、土地性质模糊等问题,最大程度上实现公平与效率,这不仅关乎农民的土地权益,更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实现好、维护好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现行农地征用中存在着土地征用权被滥用、征用补偿不合理、征用程序不公平等问题,因此,确立农民在土地征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改革征地补偿方式,妥善安置失地农民,规范土地征用程序等非常必要。以此才能实现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保障,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但是我国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方面仍存在着抢占耕地等严重问题,亟需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土地的保护。新时期在政府管理中要逐步改变现阶段公共利益界定不清、主体缺位、土地性质模糊等问题,最大程度上实现公平与效率,这不仅关乎农民的土地权益,更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0.
张纯 《求索》2008,(8):155-157
土地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对土地的权利是人权的应有之义。土地征收中对当事人土地权利的侵犯即构成对其人权的侵犯。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存在对于农民财产权、生存权以及其他人权保障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征收制度中相关范畴界定不清、监督不力、救济无力、征收权滥用等。笔者主张通过完善我国的土地产权制度、征收程序、严格界定“公共利益“、健全监督救济体制、建立和谐农村土地征收法律体系,完善与加强我国农村土地征收的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土地征收是调整集体土地所有权与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强有力的公法手段,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土地征收存在的问题很多,征地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民生活的重大问题。笔者试对征地问题形成的原因和深层的根源进行探析,为改革和完善土地征收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土地征用问题:现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乱征地、乱开发等向农村攫取土地的现象目前较为普遍,农村征地问题的核心在于在农地被征用、开发和升值的过程中,土地上的农民没有得到相应合理的发展机会,具体地说,就是没有获得合理的征地补偿,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集体产权界定的模糊性、产权与利益主体的分离,成为攫取农地乱象的制度背景。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土地产权不清、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不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方式受限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顺畅进行.因此,要从明确界定土地产权主体、规范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管理、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合法性、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保 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机制,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在农村土地征用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第一,土地征用的开发质量不够高,企业发展缺乏资金投入;第二,政府对土地补偿标准过低,农田水利设施等公共物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第三,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困难,收入缺乏保障;第四,部分农民由于失地而致使生活陷入困境;第五,违法用地问题比较突出。在土地征用过程中,政府应改革现行的官员业绩考评制度,理顺政府治理机制;利用一切社会资源为失地农民开拓就业渠道,安置就业岗位;制定合理的土地征用程序,限制征地过程中政府广泛的自由裁量权;明确界定征用土地的公共福利的内容和范围。  相似文献   

15.
观点     
严格界定“公共利益”内涵,杜绝“土地财政”5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9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引起社会关注。同日,中国法学会在京举行“从房价虚高谈政府和法律的规范作用”座谈会。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莫纪宏指出,我国宪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是,迄今为止,该条款所规定的“公共利益”的性质和范围并没有明确界定。因此,在实践中,有些地方政府就利用这种模糊性,随意征用土地,并将大量的土地投入房地产市场。应当…  相似文献   

16.
根据利益集团理论,一个社会多元利益集团相互博弈并形成利益均衡状态,能够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多年来,在我国农村土地征用过程中,地方政府、村委会和用地单位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而农民由于政治参与意识淡薄、集体行动困境和政治企业家匮乏,没有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团参与利益博弈,致使被征地农民利益受损。所以,从利益集团视角看,由政府扶持农民成立具有土地所有权的农民利益集团,构建农民利益集团影响征地决策的机制,是优化农地征用机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公共利益视阈下土地征收征用的国际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婴智 《求索》2008,(10):152-154
土地征收征用是在法律的层面,用公法的权利对私法权利进行的一种干预。政府可以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对集体土地进行征收征用,这不仅是国家权力的体现,更是国家进行整体规划和经济建设等不可或缺的需要。但是“公共利益”具有特殊的模糊性,政府在行使这一权利时存在滥用的可能,或者忽略“公共利益”的限制而随心所欲地行使“国家权力”,进而损害农民的利益,本文研究土地征收征用的国际立法,目的就是解决协调公共利益与农民利益的法律规制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关于“公共利益”的范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我国宪法、法律对公共利益范围的规定宪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除宪法外,目前有50多件法律使用或者涉及“公共利益”。但对于“公共利益”的含义和范围,宪法和绝大多数法律均没有明确规定,只有少数几件法律对“公共利益”、“公益事业”的范围作了列举,并规定了兜底条款。主要有:信托法第六十条规定“:为了下列公共利益目的之一而设立的信托,…  相似文献   

19.
齐云峰 《前沿》2005,(6):91-94
公益目的性是土地征用制度合法性的基础,由于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对公共利益的理解千差万别。公共利益实际上并非纯粹抽象的概念,对其进行解释有可能性和现实必要性。我国应改变土地征用行为中由行政机关随意解释公共利益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20.
谢寄博  周健 《前沿》2013,(11):73-75
房屋拆迁中出现了大量由行政强拆而致公民损害的现象,很重要的原因是对公共利益的界定不清所引起的。文章从拆迁条例的修改引入问题,以比较法的角度和实证法角度分析,指出公共利益界定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公共利益界定的标准,为其界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现实中公共利益的认定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