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5年12月29日,田阳县洞靖镇念堂村陇吓屯组长鄂元祥在自家厨房里拧开水龙头,"哗哗哗……"清亮的水一泻而出。"我们屯2015年9月开工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建1座容量为200立方米的蓄水池,现在已经竣工,全屯220名群众都喝上了放心水,大家都很高兴。"鄂元祥自豪地说。自开展生态乡村活动以来,按照"饮水净化"的目标要求,田阳县洞靖镇全镇上下掀起了一场水源净化行动。据了解,洞靖镇2015年实施的靖安村甫安屯、雪平村甫平屯、多感村多感屯等9  相似文献   

2.
正雨过天晴,"两省一屯"的乌英苗寨古香古色的吊脚楼与小桥流水、原始森林相得益彰,宛若仙境,美不胜收。乌英苗寨是由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乌英苗寨与贵州省从江县翠里乡南岺村乌英苗寨"两省"苗胞组成,是典型的"两省一屯"苗寨。全屯130户650人,其中贵  相似文献   

3.
正走进新民屯,只见村道干净整洁、家禽成群结队、田野里春耕的场面热火朝天。曾经的荒地如今变为花红柳绿,土墙茅屋如今已成为一栋栋现代化的小洋楼,坑坑洼洼村道如今已是宽敞明亮的平坦大道……新民屯每一处的改变都印证着发展带来的蜕变。新民屯村民王玉雪说:"我们村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全靠党的引领,如果没有党,我们如今还住着土墙房呢。"新民屯是西林县普合苗族乡大河村的一个苗族村寨,全屯有36户165人。昔日的新民屯以传统水稻种植为主,因村民思想不开阔,全村经济发展滞后。近年来,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新民屯群众转变观念,克服困难,将这个"隐  相似文献   

4.
龙涛 《当代广西》2010,(17):54-55
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平时村源头屯是一个瑶汉杂居的小山村,全屯只有4户人家14口人。由于该屯深居九万大山之中,自然条件恶劣,交通十分不便。  相似文献   

5.
正早春三月,细雨蒙蒙,柳州市融安县东起乡铜板屯300余亩李树在春雨的滋润下格外美丽,繁花点点、落英缤纷,让古老的壮族村寨变得如诗如画。近几年,铜板屯也因为这片美丽的李子花海成了"网红村"。每年春季,各地民众都会慕名来到铜板屯踏青赏花。难以想象,曾经的铜板屯是有名的"空心村""空巢村",全屯人丁最少的时候,仅有7个老人再加上一条孤独的黄狗,俨然一个即将消失的村庄。和许多农村一样,铜板屯曾经也十分热闹,那时有20多户、上百口人居住,村民以种植李树为生。但村里的日子太苦了  相似文献   

6.
正2月24日,农历正月初九。扶绥县渠黎镇碧髻村岜宁屯在地里干活的群众收工比往日都要早。"过完元宵才算过完年,不少人家里来了客人,得提早回去招呼。"村民梁碧胜告诉笔者,与往年相比,今年家家户户来的客人特别多,"关键是大家都有了‘两大件’!"梁碧胜说。哪"两大件"?改建后的厨房和卫生间!在村民梁万宁宽敞明亮的厨房里,不锈钢洗手盆、瓷砖案台、封闭式橱柜连成一体,地面干净整洁,连墙面也是新刷的。"没  相似文献   

7.
生态巴鲁屯     
正这里,依山傍水,村前村后果树翠绿,清澈的灵岐河绕村流淌;这里,村容整洁,一条条洁净的硬化路贯穿全村;这里,民风纯朴,村民亲如一家般其乐融融。这就是田东县北部山区的朔良镇巴鲁村巴鲁屯。巴鲁屯位于朔良镇西部,全屯共25户128人,板栗是主导产业之一,全屯发展600多亩,2015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2万元,是大山里的富裕屯。近年来,富起来的巴鲁群众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房。按照生态  相似文献   

8.
杨越 《今日广西》2008,(12):66-67
容县容西乡祖立村立垌屯位于容县西部,324线国道旁边,距县城大约6公里。全屯4个村民小组.72户425人,人均耕地0.5亩,山地2.13亩。过去该屯主要产业只有荔枝生产一项,少数劳动力外出务工,也有零星农户种植兰花。山地多、瓦房多。水田少、产业少、外出务工人员少、收入少、楼房少,这“两多五少”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9.
陈健 《中国发展》2014,(2):82-84
灌阳县灌阳镇鱼塘村半子岭屯距县城15公里,村屯被群山环抱,现全屯33户,总人口117人。全屯有耕地240亩,人均2.05亩。由于人多地少,耕田种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地村民的生活困难。1997年以前,半子岭屯没有一栋象样的房子,砖瓦结构房成为村民的奢侈品。面对贫困,半子岭屯人没有坐以待毙,“穷则思变”,199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半子岭屯第一位跟随远方亲戚外出广东务工的村民,一年下来便挣了三千多元。对于全屯年人均收入只有500元的村民,在看到希望后,第二年,屯里其他年轻人也一同外出务工。自后,半子岭屯村民劳务输出人员逐年增多。  相似文献   

10.
平坎屯坐落在东兰县东部的一个石山弄场里,全屯61户238人,耕地面积207亩。2005年人均纯收入不足900元,2006年平坎屯人不等不靠自筹资金大力发展种桑养蚕业,实现人均现金收入1700多元,基本上实现当年摆脱贫困。目前,全屯农户用电、沼气池、彩电、固定电话普及率分别为100%、60%、90%、67%,有摩托车9辆、微型汽车1辆。  相似文献   

11.
区建 《当代广西》2010,(7):23-23
<正>走进平果县新安镇新安村庄内屯,只见红瓦白墙,掩映在翠竹之中;小桥流水,蜿蜒在"画图"之中……昔日屯中泥泞的小路、破旧的瓦房、肮脏的水沟已荡然无存。庄内屯位于南百高速公路和南百二级公路旁,距离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屯139户611人。该屯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12.
灰瓦白墙的新楼掩映在群山叠翠中,宛如乡村"别墅";甘甜澄净的山泉水引到了家里,瑶民称之为"幸福泉";活蹦乱跳的小豚狸啃着青草……好一幅美丽的山村画卷。这里是凌云县沙里村弄怀屯,一个纯瑶族屯。曾经,这里"无水无路无土地,木房四面透寒风。"2011年,全屯30户156名瑶胞还"蜗居"在山沟沟的破瓦房里,人均年纯收入仅1500元。缺粮食、住房差、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求医难是弄怀屯  相似文献   

13.
覃世平  刘波 《当代广西》2008,(20):46-47
横山屯是河池宜州市石别镇土桥村一个有128户507口人的自然村落,有桑园600多亩,全屯80%农户种桑养蚕年收入达三到五万元,最少的农户年收入也在两万元以上。加上甘蔗、水果、养鱼等收入,2007年全屯人均纯收入达到5945元,98%的农户建起了钢筋混凝结构楼房,屯里还建成了水泥路、灯光球场和文化室,修建了自来水工程,开通了闭路电视、程控电话,  相似文献   

14.
<正>早听说扶绥县昌平乡石丽村屯楼屯生态美景如画。1月9日,笔者和几个同事一道去屯楼屯,寻找这个仅有130户人家500来人的小屯实施生态乡村建设后的蜕变。给我们做"导游"的,是崇左市委组织部派驻石丽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陈立志和村党支部书记方纯意。刚到屯楼屯村口,路边一间新房子旁伫立的一块牌子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牌子上边写着"饮用水源保护区"字样。"石丽村整个村都属于干旱石山地区,地下水匮乏,群众多  相似文献   

15.
正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当前,我区下大力气补足乡村振兴发展十大短板,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整体发展、一体推进。"旱改水建设真是好啊,让我们百姓大大受益,"古简屯村民蓝庭文乐呵呵地说,"以前下雨就容易内涝,旱改水后田间地头有排洪沟,下雨也不怕了。"昔日石多土少的旱地,如今已变成连片的水田。最近,笔者走进已完成"旱改水"项目的南宁市马山县白山镇古腰村古简屯和古寨瑶族乡民乐村古珠屯,  相似文献   

16.
正蜂蝶嘤嘤,鸟儿欢唱,芒果、龙眼、黄皮、杨桃果实累累压枝条……7月6日,笔者走进扶绥县东门镇那江村塔斗屯,宛如置身于一片百果园。"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水果,既能美化环境又不愁没水果吃。"走在干净整洁的屯道上,塔斗屯群众自豪地介绍说。塔斗屯共22户126人,全屯保洁的重担就落在韦国军一个人身上。然而他说,这份工作很轻松,主动要求"降薪"——从7月份开始由原来的每月580元变为象征  相似文献   

17.
正"快,快去把烤乳猪扛过来砍了,那边角落餐桌的游客还等着呢!"3月29日,大新县堪圩乡明仕村弄朋屯举行的"千人烧猪宴"上,乡干部苏艳红着急地嘱咐厨房。当天,"大新县三月三侬垌文化旅游月启动仪式"在明仕村举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加。"我们估摸着也就有1000人左右,所以就叫‘千人烧猪宴’,没想到竟然超过1万人了。"堪圩乡乡长许凤锦告诉笔者。"没有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就不会有今天美丽的弄朋屯,更不会有这么多的游客知晓这里,更别说上万人来参加我们的  相似文献   

18.
韦继辉 《当代广西》2014,(16):33-33
正连片种植红心香柚35亩,并套种红皮花生、高淀粉红薯、生姜等经济作物,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环界村后随屯党员能人覃亚林,以实干和看得见的效益,向周边群众展示种植的良好"钱景"。受到触动,全屯29户农户纷纷抛却先前的观望思想,积极投入红心香柚种植,目前全屯红心香柚种植面积累计达300多亩,为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如何为老百姓铺就致富之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9.
兰花是我国古老的名贵花卉之一。兰花香气清而不浊,色泽淡雅,自古就被赋予了清正廉洁的品格。容县适宜兰花生长,容西乡祖立村的立垌屯以培育兰花产业为重点,目前全屯共有61  相似文献   

20.
正以前在农村,警察一上门,往往意味着那户人家"摊上大事儿了"。可如今在上思,许多村民一见到民警进村,就远远地迎上来。"林叔叔,下雨天你怎么还来?"4月19日,在叫安乡平江村及象屯,村警林宝先的车未停稳,"侄子"小黄就迎了过来。得知林宝先要来,小黄提前10多分钟走到晒场来接。小黄双亲都丧失了劳动力,全家五口人挤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政府救济房里,家里入不敷出,小黄只好辍学在家。去年,林宝先进屯走访时,得知小黄的实际情况,就资助他回校读书。在那琴乡龙楼村,村民黄文森的儿子去世后,儿媳出去打工再也不回来,村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