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79年7月1日,《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在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当时的《刑事诉讼法》第199条规定:死刑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相似文献   

2.
对死刑进行司法上的控制可以分为两种途径,一是实体上的司法控制,二是程序上的司法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后者对于死刑的司法控制具有更为重要的实际作用。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对死刑进行有效的程序性控制,应当强化犯罪人诉讼权利的有效行使,采用公开审理的方式,在最高人民法院设置专门负责死刑案件复核工作的刑事专业委员会,明确死刑复核程序的审理期限。  相似文献   

3.
死刑复核程序作为刑事诉讼的一项特别程序,在保障正确适用死刑,纠正和防止发生失误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目前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死刑复核制度仍然存在明显问题并导致其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故需对其加以重构。立足于中国现实,重构死刑复核制度应在各高级人民法院增设死刑复核庭,并从结构设置上、人事任免上,加以协调。  相似文献   

4.
死刑存废之争由来以久,直到今天,死刑保留论者与死刑废除论者仍然是各执一词。本文站在死刑废除论的立场,分析了当前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对死刑制度的命运做出推测。最后,就目前死刑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司法改革进程的逐步加快,要求最高院收回死刑复核权的呼声也日渐高涨。与此同时,专业学者也就收回的方案各抒己见,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高成本的改革方案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应该转换思维,从另一个角度来寻求解决的办法,而从立法上减少死刑正是这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文明的不断发展,刑事制裁中的轻刑化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死刑作为一个最严厉的刑种,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了今天比较完备的制度。我国现行的刑法典正确贯彻了慎用死刑的原则,体现了刑罚制度的进步和发展,为了更加严格地限制死刑的适用,我国应在立法上和司法上作出一些有益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我国死刑执行程序的法律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改和完善死刑执行程序是顺应国际大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当前死刑程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结合国内外相关规定,分析了我国死刑执行程序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关于死刑的适用标准无论是刑法理论界还是司法实务界都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为了进一步缩小死刑的适用范围,便于司法裁量,不能不对其具体适用标准进行限制。具体说来,死刑从"罪大"的角度来考察,只能将其限制在与生命具有等价性的、对人身或者与人身有关的严重暴力犯罪上,而"恶极"则只能将其限制在被害人没有过错的故意犯罪上,只有将此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避免死刑的滥用,从而更好地体现刑法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
死刑,是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的一种古老而又极其严厉的手段,而且在相当长历史阶段,它是作为惩罚反对统治关系的行为和重要的刑罚方法而存在的。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努力适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汲取中外文化遗产中的有益成份,结合我国革命和法制建设的实践,就死刑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精辟的理论和指示,成为指导那个具有划时代意义历史时期中国刑事法律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 ,同时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法的  相似文献   

10.
死刑剥夺人的生命,是最严厉的刑罚。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的改革是保障人权的体现,同时,从中国死刑限制的历史来看,又是中国古代慎刑恤杀的死刑限制法律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犯罪死刑浅析--以适用死刑的目的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刑的目的是整个死刑制度确定和存在的基石.它包括统一的三个层面报应、预防和维护社会公正.然而在经济犯罪领域设置死刑不符合前述三个层面的目的,因此可考虑废止我国经济犯罪中的死刑.我们可从转变观念、强化管理、健全制度等方面努力以达到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2.
死刑不引渡原则比引渡的其它原则形成要晚,但它的发展速度、影响及在引渡制度中的地位却是其它原则无法比拟的。它是国际社会致力于废除死刑的必然结果,是人权保护的题中应有之意。死刑不引渡原则,不仅涉及国家对待死刑的态度,同时由于它涉及到国家主权与人权保障的问题,所以在最近几年,较之引渡的其他原则更备受瞩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死刑方面采取保留死刑,但严格限制死刑的态度。限制死刑的措施之一就是通过情节来限定,文中从应然与实然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今天的死刑除刑情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整合,并根据当前死刑除刑情节的适用无统一标准的问题,总结出死刑除刑情节在量刑体系中的逻辑位置,构思了四分法的情节适用结构。  相似文献   

14.
死刑缓期执行制度是我国独创的一项制度。我国刑法对死缓的适用条件、处理方式规定不足,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应贯彻"坚持少杀、防止错杀"的死刑政策;执行死刑时对严重故意犯罪之"严重"应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标准;对有重大立功情形的死缓罪犯应区别对待、适当处理。  相似文献   

15.
海峡两岸刑法在价值追求、法律渊源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两岸刑法中的遗弃罪在立法规定及司法适用上各具特色,特别是在立法方式、构成特征、适用范围等方面各有优劣得失。将这些方面进行比较,有利于海峡两岸遗弃罪之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6.
矿业权是空间利用权的一种特殊类型.为了实现对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以根据矿业权的空间权属性,建立相应的区分矿业权和矿区役权制度.  相似文献   

17.
在押犯是否具有生育权,是人权讨论中一个非常有争议性的问题。生育权的主体应是所有公民,包括已婚女性与未婚女性。生育权应是一种自然权利,是与生俱来的权利,每个公民都应当享有。现阶段,我国的在押犯生育权并未被剥夺,但是,罪犯的生育权行使应当区分不同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有两个相对的刑罚适用原则罪刑均衡和刑罚个别化.罪刑均衡原则要求刑罚应当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相适应,体现了刑罚的公正价值;刑罚个别化原则要求刑罚应当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体现了刑罚的效益价值.为了遏制高涨的犯罪现象,刑罚的适用原则由罪刑均衡发展到刑罚个别化,刑罚的价值追求由公正转化到效益.伴随这一历史变化的是一系列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