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贫困心理现象”是一种因经济贫困而产生心理问题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可以通过外界手段进行干预的。研究和解决大学生“贫困心理现象”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大学生“贫困心理现象”“贫困心理现象”是指大学生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和人格上出现障碍和问题。经济上入不敷出是导致“贫困心理现象”的直接诱因,经济拮据的个体一旦改善了经济条件,其心理障碍可得到有效缓解“,贫困心理现象”也就随之得到有效解决。“贫困心理现象”既存在于经济贫困群体,也存在于非经济贫困群体,前者是家庭贫困等外因所…  相似文献   

2.
城镇失业性贫困人口社会支持网络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时期 ,我国城镇伴生了一批相对贫困人口 ,失业性贫困构成了城镇贫困人口的主流 ,如何建立对这部分人的社会支持网 ,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一 失业性贫困是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主流就经济意义上的贫困而言 ,绝对贫困是一种生存贫困 ,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 ,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或其他合法收入 ,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生命的延续受到威胁。由于相对收入低而表现为一种低生活状况的贫困是一种相对贫困 ,一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 4 0 %的人口归为相对贫困人口。世界银行的专家认为 ,收…  相似文献   

3.
国外能力贫困理念的演进、理论逻辑及现实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能力贫困理念是对收入贫困概念的深化和拓展,其核心要素是对个体可行能力的评估,经历了理念提出、学界认同及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等几个阶段。在世界反贫困进程中,不仅发达国家对其进行了创新性借鉴,同时它还对我国新时期贫困治理转型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一是治理目标转型——将经济收入增加与贫困者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并重;二是治理手段多元——"增权"视角下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介入作用;三是治理形式创新——尊重个体独特性,实施个性化救助方式。  相似文献   

4.
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精准评估和识别贫困。一般而言,贫困包含两种类型,一是客体性贫困,主要指客观存在的物质性贫困;二是主体性贫困,主要指主观存在的精神性贫困,具体表现为被贫困所奴役,失去生存的意志与自我改变的动力,进而丧失主体性。对于后者,传统的"父权式"和"保姆式"扶贫模式不仅难以有效应对,反而会强化其存在与发展的空间。有鉴于此,倡导一种"赋权式"的扶贫模式,综合使用外在社会治理与内在生命治理相结合的路径,通过自我赋权、个体赋权、团体赋权、组织赋权、社区赋权和政治赋权等塑造贫困群众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贫困·贫困标准 贫困: 一种物质生活困难的状态,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以及一个特定群体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 贫困从程度上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从范围上可分为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 绝对贫困也称生存贫困,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6.
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精准评估和识别贫困。一般而言,贫困包含两种类型,一是客体性贫困,主要指客观存在的物质性贫困;二是主体性贫困,主要指主观存在的精神性贫困,具体表现为被贫困所奴役,失去生存的意志与自我改变的动力,进而丧失主体性。对于后者,传统的"父权式"和"保姆式"扶贫模式不仅难以有效应对,反而会强化其存在与发展的空间。有鉴于此,倡导一种"赋权式"的扶贫模式,综合使用外在社会治理与内在生命治理相结合的路径,通过自我赋权、个体赋权、团体赋权、组织赋权、社区赋权和政治赋权等塑造贫困群众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路阳  张敦福 《探索与争鸣》2023,(8):109-119+179
意义贫困是个体在主导意义系统中的工具性意义与价值性意义连接发生断裂所致。由于当代青年在成家立业、出人头地的主导意义系统中面临工具性意义压力过重,以及在价值多元冲击下价值性意义存在一定偏移,青年在学校、职场、家庭生活中经常遭遇意义贫困,线上线下社会流动性的加大,他者状态和自身境遇的对比,又会进一步强化相对意义贫困。为纾解这一难题,青年往往借助次属意义系统的集体仪式来建构和传递社会意义,“进淄赶烤”就是青年追求意义体验的集体仪式。青年通过烧烤建构和传递着快乐、人情味的积极意义,但因难以在主导意义系统中建立工具性和价值性的良性连接,加之资本裹挟下网红热点层出不穷,青年在热点切换中无法真正纾解意义贫困。  相似文献   

8.
权利贫困是权利享受不足的状态,可以分为政治权利贫困、经济权利贫困、社会权利贫困、文化权利贫困。权利的要素表明,权利需要能力作为支撑才能为个体获得或维持。个人综合能力不足是造成权利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从基本人权的维度看,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关乎基本人权——贫困人口的生存与发展权,在此意义上扶贫是保障人权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手段。从科学发展的维度看,无论是客观意义上的贫困还是主观意义上的贫困(即"相对剥夺感"与心理贫困),都关乎社会公正、和谐与发展,故而扶贫既是发展要务也是改革要务。从国家治理的维度看,贫困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扶贫既是政府责任也是社会责任,既需要运用传统手段更需要推进依法扶贫。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个体的活动是主体性的、能动性的 ,这是一种道德承担者、道德接受者和道德创造者三位一体的构成。道德承担者表明个体的道德活动是施爱的过程 ,道德接受者表明个体是接受爱的主体 ,个体作为创造者要体现本质意义上的道德活动 ,通过道德主客体的活动展示精神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以改善居住条件为切入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需要深入分析住房条件与孩子学业之间的因果关系。基于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在控制个体、家庭、社区以及学校变量后,住房贫困仍显著影响孩子数学成绩但对语文成绩的影响较弱;进一步分析住房贫困与邻里环境对孩子学业的交互作用后,发现住房贫困只有在富裕社区里才会对孩子语数成绩产生负面影响。鉴于早期基础教育对个体后期教育是积累性和机会性的,住房贫困对孩子早期学业的负面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住房条件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地位代际传递的重要物理机制。这一发现带来的政策价值是"扶智必扶住":一是应改直接资金援助为针对性援助,即通过有针对性地改善贫困家庭的居住条件来提升孩子学业,直接资金援助则是无效的;二是只有实现住房条件与邻里环境同步改善才能真正提升孩子学业,因为仅仅改善邻里环境并不会给缺乏优质居住空间的孩子带来学业福利。  相似文献   

12.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不只是一种纯粹的实体观哲学,他关于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思考,具有一种现实意义。在这个意义上,他的单子论以理论的方式确立了个体人的地位,并立足于个体之于和谐的作用进行了一次富有成效的论证。我们当今所处的是一个需要和谐与发展的时代,确立个体地位,才能调动个体的能动性,达到和谐的发展,因此这种论证对当前我国以以人为本为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社会发展发生重大转型的历史时期,如何在遵循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规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的前提下,重新审视中国贫困发生发展规律与治理机制,进而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贫困治理能力提供前瞻性研判依据,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学理意义和政策讨论意义的主题。为此,通过结合我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发展目标,阐释2020年后相对贫困的概念及治理机制,即将相对贫困理解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实现这一美好生活的可行能力之间的差距;将治理机制理解为通过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制度优化改革,提高微观层面个体的"可行劳动能力",增大"可持续生计维持机会"的可及性。  相似文献   

14.
一般而言,低收入家庭的脱贫建立在自身主观努力和借助外界帮助两种途径之上。经济转型期出现的“新贫困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摆脱贫困的可能,因此,通过调查问卷深入分析低收入家庭脱贫的可能性,对帮助贫困人口从根本上脱贫有重要意义。低收入家庭的脱贫尝试城市贫困与就业问题密切相关,与传统贫困相比,城市新贫困的突出特点是城市居民一般靠就业谋生,一旦失业或丧失劳动能力,他们就没有任何收入,陷入贫困。近些年,随着经济  相似文献   

15.
贫困文化结构探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兆萍 《求索》2007,(2):50-53
贫困文化是贫困人口特有的一种文化,目前人们几乎都是从贫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方面给予理解和释义的。但事实上,这些价值观在非贫困人口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即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并不一定说明人们具有相同的文化。本文从剖析文化结构入手,从规范意义上论证了贫困文化结构可以精解为:面子要紧——土地至上——不流动,从而为反贫困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面临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转型,经济快速发展,但城镇贫困问题依然严峻并表现出新的特点.贫困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并呈现出个体多样化、区域化、行业化等特点;致贫原因彼此交错.笔者在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一特定时期我国城镇贫困的规模、致因、分布特征;阐述了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环节对于减少城镇贫困的重要意义,并在对现有社会救助制度运行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周鸿 《理论月刊》2001,(9):55-57
城市贫困监测是城市反贫困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初步阐述了城市贫困监测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城市贫困监测的要素,探讨了城市贫困监测的任务,揭示了城市贫困监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旅游驱动型区域返贫:内涵、路径与阻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里  刘亮 《湖湘论坛》2021,34(1):86-92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期,对返贫现象的关注将成为日后经济发展与理论研究中的重点内容。旅游业作为我国贫困减缓的有效途径得到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但旅游驱动型减贫区域的返贫现象却较少受到关注。从脆弱性视角出发探讨脱贫地区的返贫发生路径,发现贫困现象在个体维度上随知识技能缺乏、生计资本丧失而发生,在产业维度上因产业结构变化、外部风险冲击而发生,在环境维度上沿生态环境恶化、社会文化变迁而发生。因此应构建个体赋权、产业多元、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机制以阻断返贫。  相似文献   

19.
“荣誉感”作为个体对来自国家和社会褒扬与赞誉的主观感受及自我肯定性的心理体验而言,本质上是个体一种内在的德性,是个体在组织或国家社会参与中衍生的感知体验;其对于个人生活及社会参与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或价值。通过考察青年群体在国庆仪式中的荣誉共识及再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对于人类社会贫困问题的理论思考郭继强1996年是“消除世界绝对贫困年”,同时,全人类的贫困问题日益在加重,因此,从理论上探讨人类的贫困问题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一、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及其相互关系就概念而言,贫困是指人们缺乏物质生活资料和劳动力再生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