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乔冠华是我国杰出的外交家,在他的40多年革命生涯中执笔写下了难以计数的国际述评和外事文稿。其实他的诗同样文才斐然。写诗乃是他为遣兴抒怀而作,他从不示人,故外人多不得而知。1971年,毛泽东主席亲自点将,乔冠华代表新中国首次率团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他踌躇满志,心境特佳,接连写下了五首诗。其一题为《从上海飞巴黎》,诗曰:我辈乘机将欲行,忽闻黄浦淌歌声。长江万里深千尺,不及同仁送我情。乔冠华在诗后自注说:“1971年11月9日,出席第26届‘联大’代表团离开北京乘飞机到上海。周恩来、叶剑英等政治局全体同志到机场送行。叶剑英当场…  相似文献   

2.
1956年11月18日上午10点。越南河内机场。 周恩来总理受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的邀请,率副总理贺龙、外交部部长助理乔冠华等一行,开始了对越南的友好访问。 为欢迎周恩来总理一行,越南方面特意在河内巴亭广场举行了有10万市民参加的群众大会。当汽车进入主席府的院子时,周恩来从车窗里看见,胡志明主席已等候在台阶上迎接。两双巨手紧握的一刹那,多少往事涌上了两位伟人的心头。  相似文献   

3.
1971年11月15日,乔冠华在联合国中国席位上就座的那一刻,无疑成为整个联合国大厅的中心。此时,有记者问:“乔先生,你现在坐在这张椅子上有何感想?”乔冠华回答时仰头大笑,他回答说:“我现在的心情不是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了吗?”在中国首次重返联合国的历史时刻,“乔的笑”闻名中外。  相似文献   

4.
博采之窗     
毛泽东断名两“乔木”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乔冠华从广州去了香港,在《时事晚报》当主编。他以“乔木”为笔名,在大半年的时间里,共写了近100篇文章、50多万字。乔冠华的文章,不仅文笔优美,而且功底深厚,分析形势,切中要害。在香港乃至大陆引起强烈反响,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对其文章也给予很高的评价。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赴重庆谈判。国民党当局竭力封锁消息不让中外记者知道。1945年8月28日上午,也就是毛泽东从延安飞往重庆的这天,时任《新华日报》编委、国际述评专栏负责人的乔冠华到重庆珊瑚坝机场去迎接毛泽东。在毛泽东的随行…  相似文献   

5.
正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国出席第26届联大的代表团于11月9日离开北京。先遣组已于11月8日抵达纽约,次日将随带的五星红旗交给联合国礼宾司司长锡南·科尔莱。原来的设想是,待中国代表团到达后,选择适当的时间,举行隆重的仪式,由乔冠华在联合国大厦前的广场上首次升起五星红旗。然而,五星红旗已于11月1日在联合国升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6.
《党史文汇》2001,(9):F003-F003
1971年11月15日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席了联合国大会并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有57个国家在会上致了欢迎词。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在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中登上了联大的讲坛作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明确宣布:中国支持一切被压迫国家争取独立自由、反对外来干涉、掌握自己命运的正义斗争,  相似文献   

7.
祖言 《共产党人》2007,(10):46-48
1971年11月15日,乔冠华在联合国中国席位上就座的那一刻,以及他在联大代表中国作第一次发言后,很多国家代表排队向他祝贺的场面,让人永远难忘。所有的人都驻足观看。“红色中国”像一股巨大的旋风,席卷着这个  相似文献   

8.
1983年9月22日,乔冠华因病医治无效去世。10月25日,对外友协主持向乔冠华遗体告别仪式,自愿前来参加的亲朋好友600多人。这天,秋雨霏霏,上天同悲。前往八宝山送葬的人中,有一位年轻的特殊客人。她,就是陈老总的女儿从军。陈老总的长子陈昊苏较多的知道父亲与乔冠华之间的友谊,他因出席一个  相似文献   

9.
1967年4月5日,外语学院“造反兵团”开进外交部安营扎寨,将姬鹏飞、乔冠华揪去,关进地下室批斗。 这年的纪念“八一”招待会,有外国使节参加,中央通知乔冠华出席,反派就是不放人,还是周恩来出面找反派,乔冠华才得以出席。后来批斗活动少了,外事口的造反派又分配乔冠去王府井百货大楼前卖造反派的小报乔冠华和造反派商量:“我还是代表中国政府的外交部副部长,这样抛头露面,在热闹的市中心出卖打倒自己的报,有失国体呀!能不能让我到僻静的背街后巷去卖?” 造反派不答应。开头两天,有造反战士押着乔冠华沿街去卖小报,后来反战士嫌麻烦,将他押送…  相似文献   

10.
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在机场,毛泽东发表了简短的讲话:"以伟大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保证世界和  相似文献   

11.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中国之行震惊了世界。时任中国外交部长的乔冠华和美国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受命共同起草《中美联合公报》。《公报》的难点是对台湾问题的表述。乔冠华反复思索着双方的分歧——我方坚持认为,北京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只是中国的一个省,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美方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却只肯把撤军说成是一个目标。到了2月25日,双方仍各执一词。乔冠华这时又提出,只要提到撤出全部美军,中国就不再反对美国表示关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基辛格则说,美方坚持撤军一定要有某种条  相似文献   

12.
傅泊霖 《当代贵州》2012,(35):53-53
11月20日,贵州省民用支线机场统一管理协议签字仪式在贵阳举行,标志着贵州省在理顺省内民用支线机场管理体制工作上迈上新台阶。省委常委、副省长秦如培出席签字仪式并讲话。  相似文献   

13.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兼任外交部部长。至今48年来,已先后有7人担任外交部长,其余6人是:陈毅、姬鹏飞、乔冠华、黄华、吴学谦和钱其琛。这6位部长中,除乔冠华外,5人均先后以国务院副总理兼任外交部长。7位部长中,陈毅任期最长,约14年,乔冠华任期最短,仅两年零一个月。 圈内人士皆知,外交官是“文装解放军”。建国初期,军人是新中国外交界的“主角”。周恩来在军队任  相似文献   

14.
乔冠华归龚澎领导 乔冠华和龚澎是中国外交战线上著名的伉俪外交家。 1939年4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外事宣传组成立,周恩来的新闻秘书龚澎成了中共第一位新闻发言人。  相似文献   

15.
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以下简称桃仙机场)为国家一级干线机场,同时为辽沈中部城市群2400万人口的共用机场。1986年11月开工建设,1989年4月16日投入运行,以机场为中心,距沈阳、本溪、鞍山等大中城市均在1小时车程左右,并通过高速公路与城市形成辐射连接,其开通的国内国际航空线路形成了覆盖东北亚的航空网络。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杰出的外交家乔冠华,在他4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写下了难以计数的国际述评和外事文稿,但并未留下诗作。写诗乃是他历经“文化大革命”的坎坷之后,为遣兴抒情而作,从不示人,故外人不得而知。乔冠华晚年时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获悉乔冠华等人灌醉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阿果利后,不禁大怒周恩来喝了30年的酒,醉过四次当有人批评乔冠华是不是因为“文革”审查期间没酒喝,才如此乘机大过酒瘾时,乔冠华说:“不是这样的,我在家有茅台喝!”  相似文献   

18.
乔冠华是新中国第四任外交部长、著名的外交家,他才华横溢,思路敏捷,深得毛泽东的赏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点将”乔冠华,出席各种国际性会议,并让他承担了许多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发表的声明、公报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乔冠华不负毛泽  相似文献   

19.
早年乔冠华     
1983年9月22日上午10时40分,乔冠华因患肺癌不幸在北京逝世,终年70岁.当天下午,身在外地的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这位与乔冠华有着半个多世纪深厚情谊的同乡至友,惊闻噩耗,"不胜痛悼",随即向章含之发来唁电.他称"冠华同志投身革命近半个世纪,对党和国家的贡献不可磨灭",并痛惜乔冠华"晚年遭遇坎坷,方庆重新工作,得以博学英才,再为人民服务,不幸被病魔夺取生命.这固然是党的一大损失,也是我个人失一良友".其评价之公允,言语之动情,着实令人动容.  相似文献   

20.
《党史博采》2005,(12):30
乔冠华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受了他的初恋情人姚锦新的影响。姚锦新深造于德国柏林音乐学院,自幼丧父,寡母幼女,寄人篱下,类似林黛玉身世,所以很爱读《红楼梦》,常常枕边放一部《红楼梦》。乔冠华每次去看她,俩人闲聊,常扯到《红楼梦》的话题。姚锦新高度评价《红楼梦》,称这部小说是“千古绝唱”,于是乔冠华也想了解《红楼梦》的内容,便开始读《红楼梦》。此后,乔冠华去看姚锦新,俩人有了共同的话题,他们谈论较多的是宝黛悲剧。乔冠华认为“黛玉葬花”、“黛玉题帕”、“黛玉焚稿”等,这些故事写得感情真切,语言精美,读了余香满口,韵味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