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海峰 《奋斗》2023,(7):26-2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内在的生成逻辑。只有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文化逻辑,才能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  相似文献   

2.
付文军 《探索》2022,(3):15-28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议题,目前学界主要从四个维度进行阐释。在其特点阐释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达和政治经济学考察,在此基础上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学理基础。在其内涵阐释方面,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坚持与贯彻,又是立足中国现实并探索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因而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在其逻辑阐释方面,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既是积极回应“时代之问”的科学选择,又是基于世界历史和中国实践的伟大创造。在其价值阐释方面,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学理赓续与民族化的结合,又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积极求索之路,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新境界。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走出的一条现代化道路,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现代化的统一体,因而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阐释应是整体性的,既需要在“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与“走自己的路”的辩证统一中理解它的特点、内涵、逻辑与价值等,也需要整体性地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漆文娟 《世纪桥》2023,(9):90-93
新中国成立以来,逐步建构和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最终确立了根植于中国社会历史进程和具体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种理论话语,也是一种实践方式,与新时代“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相匹配,已形成体系完整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依据这一理论话语的内在逻辑和实践形态,阐释其价值形态和当代意义,既是凝聚民族力量、熔铸民族精神的时代之需,也是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建构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刘冠廷 《世纪桥》2024,(4):30-32
推进中国式民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断从原创性上对中国民主现代化理论作出重大贡献,通过其特有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形成了中国式民主现代化道路。作为中国式民主现代化最新表达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从属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蕴含了丰富的时代内涵,为世界民主政治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为确保高质量推进中国式民主现代化发展,还需要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为指导推进中国式民主现代化发展,开创中国民主治理新高度。  相似文献   

5.
张晓委 《实事求是》2023,(6):104-112
中国式现代化是十八大以来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创新突破的成果,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显学。十年来,我国学者从科学内涵、内在逻辑、意义阐释、实践路径、现实困境、经验教训等方面进行了多视域、全方位探讨,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概念界定不清晰,未厘清“中国式”与“现代化”的关系理路,缺乏系统性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成果,没有建构起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顺应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开展,迫切需要在对现代化一般规律的探索、与西方现代化的比较以及立足中国场域中建构起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现代性理论范式;在学科交叉贯通视域下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在对照现代化国家的衡量标准与观照中国现实国情中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话语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深化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应运而生。就生成逻辑而言,道路自信是言之有物的现实基础,理论自信是言之有理的理论支撑,制度自信是言之有效的政治保证,文化自信是言之有信的精神滋养。在内容形态上,表现为对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特征的实然阐释,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必然总结,对中国式现代化原则方法的应然明确。在功能导向上,作为相对独立的观念上层建筑,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反作用于“四个自信”,有助于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有助于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助于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7.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它所蕴含的认知逻辑、分析方法和价值取向为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重要遵循。基于“人民性”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行学理阐释,其内涵意蕴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成逻辑,生动诠释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探索经验的现实启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回归人本逻辑的价值旨趣,破解了“西方中心论”的话语霸权,创造了社会主义新文明,从而摆脱了资本逻辑宰制,深刻改变了世界现代化发展格局,实现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  相似文献   

8.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拓展和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得到深度推进,全面深刻展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独特意蕴。政治民主化体现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价值和进步方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构件。全过程人民民主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标识性特征和本质要求。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创造,实现了对“亨廷顿悖论”的理论超越和实践破解。保持现代化进程中民主与效能之间的动态平衡,实现政治秩序化,展示中国政治文明的独特价值与制度优势。人的现代化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逻辑归宿和终极诉求。全过程人民民主为“物”和“人”的丰富与发展提供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权威、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从概念到实践展开的同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知识体系构建、理论体系构建、学科体系构建,成为各学科展示自身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和学术成果增长点。从中国式现代化所体现的中国特色、共同特征和时代要求看,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构建和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阐述与构建,要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尤其要体现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和运用,这就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及其构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革命性等特质。深入系统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特质,阐释这些理论特质的范畴界定、学理内涵、价值意义,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学科范式及学术进路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问题的必要路径,对开展有关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探究、实践探索和方法探讨或具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即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各自有着内在的产生与发展的规律,同时它们相互之间又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作为理论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内在逻辑证明,需要着重深入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改革开放的关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以及这一理论体系迄今为止所包容的三大理论成果之间的逻辑关系。作为道路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内在逻辑证明,需要着重深入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选择这样一条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的主题、本质、内涵、目标是什么。作为制度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内在逻辑证明,需要着重深入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逻辑依据、基本内容、内在本质和主要特征等重大问题,从而深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试论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探索阶段、形成阶段和新的发展三个阶段,形成了矛盾动力论、改革动力论、创新动力论,并孕育着"和谐动力论"这一新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与拓展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在理论逻辑上,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资本批判逻辑为理论基石,以西方理性主义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与发展为理论镜鉴,以现代化反思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内涵演绎为理论升华;在历史逻辑上,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现代化在中国的伟大飞跃;在实践逻辑上,中国式现代化全景式呈现了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渐进式展现了中国现代化道路“主体框架”的实践演进,特写式映现了中国现代化道路“运行模式”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的当代理论创新,旨在解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了谁、发展依靠谁、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其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政党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理论基础,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和实现共享发展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结合实践考察其提出的理论、实践和现实逻辑,以形成合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张磊 《理论研究》2023,(2):64-7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经验历史性总结的集大成者。选取法治学理论作为全会法治精神及其内涵的研究范式,能够充分阐明全会总结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经验的重大意义与逻辑进路。从法治价值论角度看,全会在彰显全面依法治国重要性的基础上,既在内在价值维度为未来法治中国建设的稳步推进起到重要的借鉴和指引作用,又在外在价值维度充分保障社会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从法治逻辑论角度看,全会对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经验的阐释,既肯定了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也认清了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三农”领域的集中体现,深刻理解和领悟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及方法出发,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和逻辑理路予以准确、系统、完整的阐释。从价值逻辑看,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是社会繁荣稳定的战略支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现实逻辑看,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国家粮食安全发展格局日益严峻、农业科技创新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等现实挑战。从实践逻辑看,新时代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面领导、全方位系统性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增强农业科技与改革的双轮驱动作用、健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6.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也是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逻辑向度。从理论逻辑看,马克思主义现代文明观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跨越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卡夫丁峡谷”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承载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积淀,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来建设现代文明的探索与实践为其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理论经验。从价值逻辑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理论维度深化了对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实践维度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基础,在世界维度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实践逻辑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方法,构建五大文明为一体的发展结构,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人类各文明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17.
吕晓斌 《探索》2023,(6):14-27
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需要遵循中国式现代化自身的发展逻辑与理论体系自身的学理逻辑。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首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还要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并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理念。其次要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资源基础。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和人类现代化文明有益成果所提供的理论资源和实践智慧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理论来源。再次要用中国特色话语来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国特色话语表达方式要关照现代化概念体系及内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注重中国式现代化标识性概念的发掘与提炼,增强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的良性互动。这种话语表达的具体内容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主要范畴,包括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和经验、内涵和特征、布局和策略、动力和运行、目标和意义等方面。最后需要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这个理论体系不仅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成就与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为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与理论指...  相似文献   

18.
杨章文 《探索》2022,(1):1-14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理论逻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自己的路”的历史逻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生动转向的实践逻辑相统一的产物。实践表明,这是一条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首要原则、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显在特征、以赓续中华文化基因为核心要义、以共同富裕为价值主线、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本质要求、以和平发展为行动准则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追求的现代化道路。基于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的视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诠释了“现代化≠西方化”“现代化逻辑≠资本逻辑”“现代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的内涵要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通过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现代化生动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在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中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终结了封闭僵化的一元现代化发展旧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以并行不悖的“多线论”发展模式,破解了“单线论”裹挟的西方现代化道路中资本宰制的同一性发展逻辑,而且重构了和而不同的现代化新样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多元叙事场景,不仅破除了“传统—中国”与“现代—西方”的逻辑悖论,而且开辟了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从“一元”与“多元”维度探析现代化的叙事面向,在“应然”与“实然”的张力间透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多元逻辑,在“一”与“多”的辨析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性,以此作多元现代化合理性之答。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的转型,客观上导致了个体道德价值内在困境,用"困惑"来言说规范伦理学的现代情境已经成为某种言语习惯。无论在逻辑意义上还是在历史意义上",后果论"和"义务论"都是规范伦理学理论形态中两条重要路线。然而现代规范伦理学的发展过程,其实是人性、个体与类、价值追求的再发现与不断的道德选择过程,因而"后果论"和"义务论"这两种互补性复合伦理制度在当代伦理发展中也逐步显示出其价值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