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适应和满足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人才培养的需求,文章提出“学练赛创,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深入分析并提出“学练赛创,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新文科+产业+思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阐述该模式的构建、创新点、学产平台资源体系建设的实践应用。通过该模式的实践证明,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高校的“专创融合”教育体系建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让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皆具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悦 《就业与保障》2023,(7):130-132
在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学生的就业压力逐步提升,为此,国家针对性地颁布了创新创业发展战略,旨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培育出具备“双创”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为社会发展及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基于此,文章立足“思创融合”的视角,以吉林省应用型高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吉林省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着力点,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可行性路径,进而在课堂教学渠道价值充分彰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阵地作用有效发挥、互联网平台宣传效能最大化展现的基础上,通过平台模式构建思创协同育人效果评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和有效性提升。  相似文献   

3.
高校法学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贯彻落实“德法兼修”教育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上创新的支点。司法警察院校应当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把握办学定位,精准施教,坚持“德法兼修”培养标准,实现法学课程思政的目标。通过优化课程思政总体设计、请“专家型”警察讲授执法经验、加强与实务部门沟通、开拓第三课堂等路径,推进法学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渗透、同向同行,承担起司法警察院校为司法行政系统培养高素质“德法兼修”法治工作队伍的重任。  相似文献   

4.
以旅游英语课程为例,从思政目标、素材挖掘、教学效果三方面梳理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围绕目标体系设计、思政内容体系、思政教学模式,确立旅游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述具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从确立目标到思政元素的选择再到具体教学设计,为旅游英语课程及同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复合型人才有着迫切需求,这对农业院校“专创融合”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农业院校在“专创融合”人才培养中存在学科专业不融合、课程体系不融合、师资队伍不融合、基地建设不融合的问题。为此,文章提出了推动专业学科交叉互融、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创新创业基地新模式的建议,以期为农业院校“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地方经济需求为导向,对接产业发展需要,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产教融合和专创融合是应用型高校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内生动力和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以河南城建学院能源学院的人才培养为例,从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出发,探索产教、专创双融合的人才培养提升路径,从而为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李慧 《就业与保障》2023,(2):139-141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全面开展。作为“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厚植创新创业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推进“思创融合”建设工作,这不仅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根本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如何牢抓“创新创业教育+思政引领”开展育人实践,是当下高校人才培养应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挖掘“双创”实践思政教育元素的特点及存在形式,探析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中思政元素融合策略,形成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政教育功能,为实现实践育人提质增效,最终达到高校协同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讲话对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在“大思政课”背景下研究中职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社会发展形势、思政课课程性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协同育人规律都迫切要求中职思政课要在“大思政课”背景下改革创新。调查发现,中职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政策执行失真、师资结构性短缺、课程资源匮乏、教育主体责任不明等方面的困境,需要从改革评价机制、加强师资建设、善用教育资源、明确主体责任等四方面予以纾解。  相似文献   

9.
基于就业导向,高职院校思政教学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嵌入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校以“知能、技能、知行”为联动、以“校中厂、厂中校”为方向、以“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为中心开展的有益实践。在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思政教学育人模式作为提质、赋能、增效的有效举措,有助于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打造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和落实人才强国战略。面向就业导向,高职院校应结合思政教学育人内涵实质与价值取向,明确办学定位,完善高职教育课程结构;提高教师素质,组建高职教育师资团队;推动提质培优,健全高职教育评价机制,以发挥思政教学育人效能,逐步实现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0.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为实现专业改革新专业建设思路、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课程知识谱系和新教学组织架构的时代目标,遵照“新文科”建设强化价值引领、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公安侦查专业改革以全过程素质化育人、全方位多元化育人、全链条实战化育人和全环节规范化育人为基本理念,通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夯实思政育警之基,以人才质量为核心构建高质量培养体系,以交叉学科为纽带打造优质教师团队,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实践应用为目标推动信息技术融合”探索新时代公安学科与人文社科的充分交叉,推动新业态信息技术与专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构建培养过硬政治素质、跨域学科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的“科学共同体”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王秦 《群众》2021,(3):10-12
“十四五”是建设科技强省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全省科技系统将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扎实落实到科技创新战略规划、任务部署和政策措施之中。坚持“四个面向”,围绕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大幅提升产业科技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2.
崔敏 《就业与保障》2023,(8):127-12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并提出了“三创”人才培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充分结合了科学、哲学和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出了“三创”人才培养体系。文章将对化工类大学生“三创”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研究,旨在构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化、专业与科学建设一体化、学生知识与能力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具有创新、创意和创业能力的“三创”人才。  相似文献   

13.
政治素养是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首要素养。基于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中关于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的要求以及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要求,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应表现在政治信念的坚定性和战斗力、政治教学的创造性和实施力、政治情怀的引领性和感召力。根据三大专业表现进行培训对象分层、培训内容优化、培训形式创新,建立“全阶段”培育机制、研发“全方位”培训课程、形成“全场景”提升路径,从而构建起有序有效的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提升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契合时代发展特点,强化学科之间的交互设计,以最大化地发挥学科育人价值。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形式之一,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基于当前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对人才需求的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和行动力。因此,综合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育人元素是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文章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原则、意义及对教育模式的冲击,并分析了两者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数智化浪潮下,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需求持续增加。高校“双创”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数智化挑战下,应加快数智技术赋能“双创”教育,改革“双创”人才培养新路径。文章以数智化教育背景,围绕学科建设、科技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元宇宙实践空间建设三个层面探讨数智产教融合的“双创”人才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6.
刘瑞 《思想战线》2023,49(1):165-172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课程”工具理性与“思政”价值理性的二元对立使“育才”与“育人”呈现脱节状态,影响着“课程思政”工作目标的实现。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旨在打破“育才”与“育人”的壁垒局面,汇聚成立德树人的整体合力。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以强化政治引领,增进价值认同为根本;以落实主体责任,完善育人格局为抓手;以创新协作机制,促进协同发展为动力;以统筹各类资源,落实激励保障为依托,科学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同赋能、立德树人工程的圈层效应,全面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7.
加强和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是高职院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度不强、课程思政建设深度和广度不够、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不高、教师素养与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不匹配”等问题,围绕“如何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建构系统科学的课程思政体系,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等难点,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推动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推陈出新,是我们当前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事关课程思政建设成败,必须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是职业教育育人目标的体系化、思政内容的协同化和育人平台的拓展化。高职旅游类专业在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的过程中面临价值理念凝练不足、目标体系尚未建立、思政内容粗放无序、师资队伍力量不强、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等困境,亟待从专业的维度凝练旅游人才核心素养、构建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加强课程思政师资建设、完善课程思政体制机制,探索构建高职旅游类专业“一引领一主线双主体三平台四阵地”专业思政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9.
周志芳 《群众》2023,(21):53-54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部署和整体谋划,从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角度,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生态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关键一步。苏州是全国重要制造业基地、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国际化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建设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合同法教学应当紧扣职业教育发展特点,通过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形成合力,实现课程育人和思政育人双重目标。结合合同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分析课程内容特点,精心选取待融入的思政元素,巧妙设置元素融入点,以求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更好地实现培养德法兼修的实用型人才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