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领导干部作为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处于重要位置、担负重要责任的公众人物,社会活动多一些是正常的,适当有一些应酬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应酬活动不能过多,更不能热衷于应酬甚至陷于应酬而不能自拔.现在,确有一些领导干部天天被事务缠身,为应酬所累.有的热衷于参加名目繁多的宴请,搞各种形式的迎来送往;有的频频参加同乡会、同学会、战友会,今天你做东,明天我安排,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领导干部应酬过多,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影响学习,影响工作,而且损害党的干部的形象,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好官的标准     
从历史上看,对于官员大致有两套评价体系:一套来自官场,另一套来自民众.有那么一部分官员,官场认可,老百姓亦称道,像范仲淹;有一部分官员老百姓极力推崇而官场却不容纳,如海瑞;还有一部分官员在官场和民间都存在争议,像改革家王安石、张居正;更多的官员,在官场上被认为是好官,在老百姓眼中却是十足的贪官、昏官、庸官.  相似文献   

3.
《理论与当代》2012,(1):58-59
马字彤在第19期的《小康》上撰文指出:无法否认。当今官场已经形成了独特而强大的“应酬文化”,尽管政府禁、官员怨、家人烦,但仍愈演愈烈。尽管应酬频繁导致伤身败兴,但众官员仍被这股应酬大潮裹挟着疲于奔命,个中原因耐人寻味。一位官员说得好:“谁愿意喝得嗷啊乱吐呢?可是如果不去应酬,怎么联络感情?怎么疏通关系?怎么拓展人脉?”这三问一针见血。可以断言,  相似文献   

4.
<正>问:"双十节"快到了,林森要第一次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参加各种庆典活动和官场应酬,哪有空来。难道"国事"还不如"私事"重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的官场文化和人情世故气场之大,不可避免地辐射到文化艺术领域。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教授白谦慎的《傅山的交往和应酬》剑走偏锋,利用珍贵的历史文献,细致描述傅山和清朝官员、艺术赞助人之间的密切交往,展现了傅山在清初的生活和思想状况,进而引出并探讨应酬作品与"心画"、修辞等问题之间的关系,并在更广阔的视野中研究文人艺术家如何建立、积累  相似文献   

6.
正如人们从官场小说中所看到的那样,在那些见诸文件的称呼之外,官员之间还有另一套“称呼”的学问,有许多难以言传的细微讲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官场上的称呼最开始是称同志,但是,这样的传统并没有坚持多久,一些干部更喜欢以称职务代替名字。有专家表示:“这么多人在这个官场称谓上‘钻研’,说到底,是虚荣心在作怪,是官本位思想没解决。”  相似文献   

7.
安同澍 《求贤》2011,(12):16-16
无法否认.当今官场已经形成了独特而强大的“应酬文化”.尽管政府禁、官员怨、家人烦,但仍愈演愈烈。尽管应酬频繁导致伤身败兴.但一众官员仍被这股应酬大潮裹挟着疲于奔命.个中原因耐人寻味。一位官员说得好:“谁愿意喝得嗷啊乱吐呢?可是如果不去应酬,怎么联络感情?怎么疏通关系?怎么拓展人脉?”  相似文献   

8.
不知从何时起,旧时官场盛行的拜认“干爹干妈”,如今又流行起来。而且,似乎有一种愈演愈烈之势。仔细分析一下,那些热衷于拜认“官场干爹”的,无非是三类人。一类是一些想寻找官场保护的地痞流氓或黑社会成员;另一类是削尖脑袋爬官的“官迷”们;第三类当属那些并没有很专一的目  相似文献   

9.
领导干部作为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处于重要位置、担负重要责任的公众人物,社会活动多一些是正常的,适当有一些应酬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应酬活动不能过多,更不能热衷于应酬,陷于应酬而不能自拔。现在,确有一些领导干部天天被事务缠身,为应酬所累,尤其是逢年过节,这种情况更为突出。有的热衷于参加名目繁多的宴请,搞各种形式的迎来送往;有的忙于走访上级、拜访领导,部门与部门、同事与同事之间相互拜年;有的频频参加同乡会、同学会、战友会,今天你做东,明天我安排,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等等。领导干部应酬过多,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影响学习,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兰考考察时提醒党员干部"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朴实的语言,语重心长;简单的道理,意味深远。这无疑是提醒广大党员干部回归生活常态,通过亲情、心灵的滋养加强作风、修为,做一名健康向上有素养的人。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看似是生活小事,实则是关乎作风建设的大事。作为一名干部,因为工作的需要偶尔参加一些应酬,不回家吃饭是可以  相似文献   

11.
官饭的学问     
饭局,在官场上一直为人所重视,吃饭在官场上也历来有学问,重点就在这个"局"而非"饭"上。我们认为,在一年多来高层强力带动下,地方"饭局"的变化非常明显,但中国官场传统的饭局文化,仍需努力才能完全"破局"。  相似文献   

12.
正东晋时晋明帝女婿刘尹虽贵为皇亲国戚,但为政清廉,造福一方。他去世后时人赞曰:"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古人所讲的"官官之事",就是骑马坐轿、宴请应酬等官场形式,讲究权威、场面、气派等,体现的是封建社会的腐朽政治文化,其遗毒对现实中的官场习气亦有影响。之所以推崇"居官无官官之事",就是提倡为官不摆  相似文献   

13.
《党建文汇》2002,(5):7-7
应当说,领导干部作为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处于重要位置,担负重要责任的公众人物,社会活动多一些是正常的,适当有一些应酬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应酬活动不能过多,更不能热衷于应酬,陷于应酬而不能自拔。现在,确有一些领导干部天天被事务缠身,  相似文献   

14.
官场说官     
干部者,骨干、干练部分之谓也.它是一个团体、一项事业的核心,也是一种信仰、一种理想的示范者. 因为一直在媒体工作,随手写下一些谈干部工作、生活的文章,出版社集为《干部修养谈》,其实名“官场说官”更合适.我先是当记者,接触官场;后自己也进了官场,有了直接体验;退下来后又在一旁静观.总之,都是近距离观察,亲身经历.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与读者交流这些想法.  相似文献   

15.
听人讲,有些官员具有双重人格:人前一面,人后一面;官场上一面,私下里一面.每闻此言,总觉得有诋毁和糟践领导的意味.不过,在读了乔云华的<地狱门前--与李真刑前对话实录>一书的有关章节,方对此深信不疑.  相似文献   

16.
问:“双十节”快到了,林森要第一次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参加各种庆典活动和官场应酬,哪有空来。难道“国事”还不如“私事”重要?  相似文献   

17.
当今官场上有一个奇怪而又见怪不怪的社会现象--庸官得志.庸官虽然是才疏学浅的等闲之辈,但在官场上却是很有能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在眼下机构改革波澜壮阔的浪潮中,该是要触动庸官宝座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8.
"今晚有应酬,不回家吃饭。"现在很多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常常这样告知家里人。应酬成了常有的活动,挂在嘴边的话。说起应酬,人们大都感觉有点堂皇,可以登大雅之堂,但又有些被动、不情愿。既然人们不大情愿,那又为什么如此普遍、如此经常地应酬呢?通常理解的应酬就是一种交际往来。这种往来不那么正式,洽谈、访问等工作方式不能称作应酬;这种往来又不是纯粹的凑趣玩乐,退休了,找三五玩伴打牌、钓鱼,一般也不称作应酬。说是应  相似文献   

19.
<正>8月底,在山西官场倒下第8个副省级官员后,60多岁的老干部黄云叹了口气:"没想到,我们的官场生态会那么糟。"官场生态糟,"病人"自然不少。山西经过这段时间的强力反腐,官员的心态也在大起大落,一些自身有问题的官员已然无法承受这种变化带来的压力,表露  相似文献   

20.
博览之窗     
《先锋队》2011,(20)
当前中国腐败呈现七大新特征1.群体化腐败分子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一些腐败现象暴露后,往往引发所辖地区官场的大面积塌方。2.高官化据统计,2003年至2007年的5年间,共有35名副部级以上官员落马,年均7人。2009年全年落马的省部级(含副省部级)高官有17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