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笔者在某百货商店有幸目睹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镜头。一位农民顾客指着柜台旁边的《服务公约》大声质问售货员:“你是怎么为人民服务的?我才问了几声价钱你就不耐烦。”着装时髦且年轻漂亮的女售货员不屑一顾地反驳:“为人民服务不假,可不是为你服务。看你那‘德性’,能代表人民吗?”农民顾客一时气得无言以对。  相似文献   

2.
黄南山同志《鲁迅是这样评论〈水浒〉的吗?》对拙作《鲁迅是怎样评论〈水浒〉的?》提出商榷,我热忱欢迎并再谈一下己见。 第一,关于“鲁迅对‘强盗’有特定的理解,肯定了《水浒》有革命精神”的问题。黄文引鲁迅“有官之所谓‘匪’和民之所谓匪,有官之所谓‘民’和民之所谓民;有官以为‘匪’而其实是真的国民,有官以为‘民’而其实是衙役和马弁”的话,说明鲁迅并未否定“匪魂”,甚至还要“把‘匪魂’看作‘我辈的魂’。”但这番话的用意主要是提醒人们注意:“貌似‘民魂’  相似文献   

3.
“你不就是马路上‘劫道’的吗?我不开车,我走路,你能把我怎样?”“我是交警,你凭什么这么玷污我?”这是前不久在一个饭桌上,一位驾驶员和一名交警的舌战。司机贬低蔑视交警,而交警则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两人的对话耐人寻味,尤其是交警朋友更是怒气冲天。这位司机为何对交警这  相似文献   

4.
蜜月后礼物     
他边走边问:“今天你妈又会给咱们做些什么好吃的?” 她微嗔:“什么?谁的妈妈?光我一个人的吗?那你干嘛跟着我走?” 他便笑:“瞧你!都说‘蜜月一过,老婆吆喝’……果不其然!” 她便伸手打他,他便躲,俩人嘻嘻哈哈地跑动起来。  相似文献   

5.
出嫁     
我老爸大名金三万,记得童年一篇作文《心目中的英雄》我写的就是我老爸.谁料到,这会儿我要嫁人了,他原本生动丰富得令人敬畏的红脸急成了一只酱紫茄子,只听他吼道:“你敢再跟那小瘸子来往就别再姓金.” 我好伤心,用发抖的手抓起户口本一跺脚就往外走.我去派出所改姓妈妈的姓,姓“王”还不行吗?妈在一旁敏捷地从我手中抽走了户口本,劝慰我说:“明明,你这是干啥呀?”我急得直嚷嚷:“妈!您嫁给瞎子老爸可以,我喜欢上瘸子,为啥就不可以?”“放肆.‘瞎子’是你该叫的吗?”妈的言语重了,但语调听起来依然那样轻柔.  相似文献   

6.
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鲁迅一生反对思想禁锢和阅读强迫,但他死后却被竖立成一个“牌坊”。这是鲁迅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无奈。还原鲁迅不仅要把“神”还原为人,还要正视后人的争论:“鲁迅是黑暗的吗?鲁迅是否已经过时?我们是否还需要鲁迅?”其实音迅从没要求不朽,相反,他盼望速朽。但显然,我们的世界依然存在先生所愤恨的“瞒”和“骗”。——题记为什么要选这么一个题目?还是先从一件小事说起。一位同学告诉我,他看了在学校放映的电影《鲁迅》,非常感动。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也很不错,能拍成这样,是很不容易了。在拍摄过程中,编剧和导演曾经征求过我的意见,因此我注意到编剧的一个陈述,即强调鲁迅“兼有‘儿子’、‘丈夫’、‘父亲’、‘导师’、‘朋友’等几重身份”,整部电影也是围  相似文献   

7.
黄昏时分,英国东北部纽卡斯尔市的啤酒王酒吧悠黄的汽灯下,总能见到一魁伟的英国壮汉一手持啤酒,另一手捧着竖版汉字《水浒传》津津有味地阅读。老听众酒保克里斯忙完手里的活计便凑过来叫道:“武松赶回家了吗?你每次都‘下回分解’,这两天你没过来,可想苦我了。”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 我以为,毛泽东的《炮打司令部》点明了这一:“联系到一九六二年的右倾和一九六四年形‘左’而实右的错误倾向,岂不是可以发人深醒的吗?”所谓1964年形“左”而实右的错误倾  相似文献   

9.
苏格拉底是一位知识丰富、智慧卓越的学者。他对朋友说:我是一个产婆的儿子,我自己也会“助产术”。他认为正像新生儿需要有人接生一样,人的新思想也要别人帮助才能顺利“分娩”。有一天,苏格拉底遇到一个名叫美诺的年轻人正和别人大谈“美德”如何如何。他便谦虚地问道:“我很惭愧地承认,我对美德简直是一无所知。请你讲一讲什么是‘美德’好吗?”美诺傲慢地回答:“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懂吗?告诉你吧:一个人不偷窃、不欺骗,这样的品行就是美德。”苏格拉底继续向他请教:“美诺,请你慷慨地告诉我,不偷窃就是美德吗?”美诺不假思索地答道:“…  相似文献   

10.
1998年出版的那本名叫《交锋》的书,对1996年由宋强等五位青年合著的《中国可以说‘不’》一书,作了无情的批判、征讨和贬损。《交锋》的作者断言,《中国可以说“不”》一书规定:“只要是爱国者,就一定要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说‘不’,倘若你说了‘是’,那就有‘洋奴’之嫌。”于是得出了《中国可以说“不”》一书的“字里行间,全是对美国人的不信任”的论断。《交锋》的作者马立诚、凌志军是缺乏逻辑常识呢,还是不愿遵守逻辑规则呢?  相似文献   

11.
在前一段时间里,曾有过这样的建议呼声:“实行凭身份证记名制购票,可以杜绝‘票贩子’。”这种方法真的能奏效吗?常言道:“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此问题与票贩有关,那么,就让我们听一听票贩子对此是怎么说的。“这种方法根本挡不了我们的道儿,只要在已经加价的基础上,再加30元至50元钱就能迈过这个‘坎儿’了。”票贩如此说。笔者问:“为什么这样讲?有把握吗?”票贩回答:“我可以花30元至50元钱去买个假身份证,然后连票带证一起卖给旅客。”倒票活动之所以屡禁不绝,关键还是供求问题。近年来,尽管我国铁路运能有了提高,使乘车难的状况在一…  相似文献   

12.
现身说法     
“五一”节前几天,我被老家接二连三的电话打得晕头转向。先是老母亲打到家里来的。“放假回来吗?”我说不一定。“忙啥呢?”得值两天班,然后打算静下来写书,或者出去旅游。“你没事吧?”没事,这不挺好的吗?“哦……”母亲似乎很犹疑地挂了电话。第二天,弟弟又发来短信。“过节争取回来一趟吧,妈想你了。”不会吧?昨天才通电话的,再说妈刚从我这回去不久……我满腹狐疑。“‘五一’放假一定得回来看看!”大姐的电话直接拨到了我办公室,口气硬朗,不容置疑。表哥在电话里说得很委婉,称舅父身体欠佳,想见我一面……“老同学,你没事吧?哎呀,能听…  相似文献   

13.
<正>2013年11月,廖逊被评为全国理论宣讲先进个人,获此殊荣者全国仅12人。他坦言:"这年头干我们这行的声望不高。你还没讲,听众们就‘有罪推定’上了:‘你嘴上说的,是心里想的吗?’‘你讲的,自己信吗?’‘你在台上这么说,回到台下能这么做吗?’有些老百姓简直就成了‘老不信’!这个责任在我们自己的少数官员,昨天还慷慨激昂、信誓旦旦呢,今天就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章敢刻吗”?“敢!每枚280元。”“‘成都市公安局’”的章呢?”“付60元就能拿走。”这是《生活时报》记者在远近闻名的“公章桥”——四川成都的九眼桥采访得来的“真实镜头”。说起这个“公章桥”,颇有些独特之处:一是“历史久”。从80年代就自发形成,屈指数来已有一二十年时间;二是“人员多”。摊位  相似文献   

15.
朱子强关上手机,拎起桌子上的背包,正要出去,突然看到一位大妈眼神直勾勾地望着他。朱子强轻声问:“大妈,您找谁?”宁母激动地说:“请问,你就是那位写有关宁小玲文章的记者吗?”“是我,您请坐,找我有什么事吗?”朱子强拉给她一把椅子。宁母没有坐:“孩子,你们当记者的是不是只管把文章写得越邪乎越抓人?不知道缺德文章也可以杀人啊?!”朱子强有点窘:“大妈,您这是什么意思?”宁母的脸色在变:“谁告诉你我的女儿携款潜逃了?”“这是企业提供的消息啊,同时也从公安部门得到了证实。不过,您老注意到了吗?我在文章里写的只是‘怀疑’……”朱子强底气有点不足。  相似文献   

16.
曾经有人问刘才添:“万一遇到危机,你会怎么办?”他的回答是:“我会舍己救人。”这句话,竟一语成谶。“我们是平凡的,平凡得只有‘结果’才能意识到我们的重要性……我们又是‘英雄’的,‘英雄’得在平凡的过程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这是刘才添在日记《平凡的英雄》中所写的话。  相似文献   

17.
文化大革命爆发时,老舍在北京市文联工作。老舍出事的前两天,北京市文联开会,老舍问茅盾先生:“明天的斗批改大会你参加不参加?”茅盾先生没有作正面回答,只轻轻地向他摇了摇手。第二天,老舍问我:“今天是红卫兵学生们‘帮助’我们文联搞斗批改,你看我参加不参加?”我说:“没有通知你就不参加。”老舍接着说:“‘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18.
不平则鸣     
司徒伽 《前进论坛》2009,(11):58-58
闲读宋代洪迈《容斋随笔》,见其有质疑唐代韩愈之条,不禁莞尔。韩公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呜。”(《送孟东野序》)洪迈生疑:“韩文公《送孟东野序》云:‘物不得其平则鸣。’然则其文云:‘在唐、虞时,咎陶、禹其善鸣者,而假之以鸣,夔假于《韶》以呜,伊尹鸣殷,周公呜周。’又云:‘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然则非所谓‘不得其乎’也。”他认为,为不公平事而愤慨是常理,然而皋陶、大禹、伊尹、周公等“善鸣者”皆为声名卓著的成功者,  相似文献   

19.
我们没啥嗜好,平时喜欢翻点报纸,无论中央级大报,还是芝麻点的小报,皆不拒之眼外。说实话,看了那么多的报纸,我心里一直纳闷,报纸上咱那么多“吃皇粮”的字眼?莫非咱们还活在尚有皇帝老儿的时代?这里仅举几例,让各位看官开开眼:“28人养一个‘吃皇粮’的”(《新华社每日电讯》、“确保全省公安机关‘吃皇粮’”(《人民公安报》)、“天下‘皇粮’食之者众”(《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20.
据传,郑板桥小的时候,一次在舅舅家看到那个偌大的院子,空荡荡的连一颗树都没有,觉得很奇怪又很可惜,就问舅舅:“为什么不栽树?”舅舅叹了口气说:“孩子,你不知道!这个大院子就像汉字的‘口’。树为‘木’,栽上树,就如在‘口’里加上‘木’,成了个‘困”字。一家人常处‘困’境,还会发达吗?”板桥年纪虽小(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