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20世纪影响和决定中国人命运的最重要的学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南。因此,这一学说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理所当然受到学术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对其中许多问题,如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最初传播、马克思主义同各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流派的论争、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理论、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于毛泽东思想、关于邓小平同志的思想等等,都有许多深入和富有成就的研究,发表了一大批有较高学术水准的论著。但让人遗憾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没有一部对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的著作问世,最近,《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纲》一书的出版,才结束了这一状况。  相似文献   

2.
构建有效的传播机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保障。文章分析了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传播机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传播机制的构建,需要从打造优秀传播队伍、拓展共通意义空间、建立话语转化机制、优化媒介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从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出发论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主要论述三方面问题:一是近代中国儒家文化的困境及其独尊地位的终结;二是西方思潮的传播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理路。  相似文献   

4.
《世纪桥》2017,(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理论精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微时代背景下,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网络宣传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提升网络宣传的实效性,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微时代网络传播的优势,逐渐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积极创新宣传方式、途径和宣传内容,积极应对网络宣传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唯物史观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发展及其同中国现代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历史,亦即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反对历史唯心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基本历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一、五四运动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初步传播及其同唯心史观的初步较量;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与具有中国特色唯物史观的形成;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唯物史观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的成功结合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四、在社会主义改造前后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理论成果从产生到发展,从实践升华为理论,再由理论上升为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和党的指导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认可和认同的理论传播过程。本研究从政治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切入,通过深层网络爬虫等技术,对国内用户人数最多的新闻资讯新媒体中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爬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网络空间的传播现状进行考察和分析,探索不同传播主体、受众、内容、时间、形式等相关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分析总结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网络空间精准传播的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信息化社会中适应新传媒环境的有效机制,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准传播提供经验借鉴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7.
林坚  张宝根 《唯实》2009,(12):47-51
社会主义包括理想、学说、运动和制度等方面。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实践的重要问题。还要了解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和被接受以及具体实践的过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鲜明体现时代性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与新的时代特征的结合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这一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体现了对时代课题的把握与回应。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先进文化传播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传播。考察和分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传播中存在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对于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主导作用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在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首先体现在从五四运动到第一次大革命期间,他对传播和实践社会主义所作的贡献;其次体现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分析与反思.陈独秀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1.
最近,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一书,是承德民族师范专科学校王植彬副教授主编的一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全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革命的时代背景、过程、道路、理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情、经过、路线、方针和政策等,同时突出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是一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理论性强。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史料文献已经出了不少,有早期传播主要载体的报刊,也有早期传播者的文集、年谱、传记,有些综合文献和专题史料也收录了早期传播的内容。可是把这些散见于各种载体的所有早期传播史料文献汇编成册的,目前还没有。可以说,嘉兴学院红船精神研究中心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史料长编(1917-1927)》(三卷)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料长编的工具书。编写长编这样一部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耗时费力的是材料  相似文献   

13.
刘爱章 《实事求是》2012,(3):108-11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逐步得以比较广泛、深入的传播,并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阶段划分,传播的主体、内容、载体和地域,以及传播的原因和经验等四个方面。随着这一研究热潮的不断兴起,在梳理的基础上指出了深化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从传播学视域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视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从传播效果分析,存在一定的受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认知层面上不全面、不充分,在心理和态度层面上不接受、不认可,在行为层面上不践行。面对这些问题,应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和传播载体等方面进行路径优化。在传播者方面,端正其态度,提升其信誉度,提高其权威性;在受众方面,加强其教育,使其受益,激发其热情;在传播内容方面,使其接地气、通俗化,喜闻乐见;在传播载体方面,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样化手段、方式、途径大力传播。  相似文献   

15.
晚清以降,在西学冲击下,墨学在近代得以复兴。伴随着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入和传播,思想界出现了以墨学附会社会主义的现象。这一耦合现象,主观上虽是企图借舶来社会主义思潮以激活传统文化,进而实现其现代转型,但事实上却促成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并加速了其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尤其是在民主革命时期,同样也不能忽视其与墨家思想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求是》2014,(10)
<正>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中,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中国也改变了社会主义的命运,使社会主义运动展现出勃勃生机。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历史文化,长期处在世界发展的前列。但是到了近代,却逐渐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超越,又不断遭到外国列强的侵略,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民族危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4,(3):4-4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从以下三方面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方面,将和谐社会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了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转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方面,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揭示了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方面,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六个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由刘永平、王彦峰主编的《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已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部比较系统地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客观规律的理论著作,全书由导论和17章组成,共三十多万字。这部著作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科学性。科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学说被介绍到中国,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与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学说就有了零星的接触.1902年,马克思作为"日耳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被介绍到中国.但是,只是到了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社会主义才作为一种科学在中国传播开来,并促使中国革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十月革命前、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的情况加以比较,有助于我们认识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一、传播的内容、深度不同.十月革命前,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只是做为欧洲社会主义学说的一个派别被宣传和介绍的.在这些介绍中,许多认识是模糊、错误的,有的甚至采取了一种敌视和批判的态度.如中国第一本提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大同学》,向中国人民着力推荐的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宗教蒙昧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